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科创领航 | 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院士、北京学者“领航”系列讲座第七讲举办
  • 发布日期:2024-07-09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image.png

    7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黄天荫以及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作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院士、北京学者“领航”系列讲座第七讲,讲座由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主持,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副主任李昂、副主任邓平基及22家市属医院、18家市属科研院所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参加讲座。

    image.png

    黄天荫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未来发展”为题进行讲座。黄天荫分析了我国医疗体系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慢病及共病患者增加等5方面问题,并对有望解决5方面问题的医疗AI技术进行了梳理,提出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6P关键要素,即需要医师科学家、医师工程师等多样化人才(People),消除医患对AI技术的恐惧(Physicians、Patients),技术与医疗系统融合(Process),政策支持(Policy),行业耐心(Patience),并对AI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应用进行了展望。

    image.png

    王宁利聚焦“物理生物医学:探索眼健康的新维度”进行讲座。王宁利首先解读了物理生物医学的深刻内涵,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物理生物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推动近视眼发病机理研究,揭示近视眼可干预危险因素,制定近视眼防控指南,构建可持续的近视眼防控体系;回顾了如何通过深化眼病领域的力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眼颅压力梯度学说”,改变青光眼临床诊疗实践,研发微创青光眼手术系列和关键设备,并对未来的眼科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image.png

    钟东波在总结讲话时强调,两位教授的报告生动、广博、精深、务实,深受启发。好的科研始于好的问题,医学科研人员要提升基于未解决的临床问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善于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医学科研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整体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规律,避免认知的碎片化和片段化。医学科技创新需要广泛的协作和体系的支撑,市卫生健康委将推动构建医学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体系,为医务人员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系统的支撑服务和协作的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提升首都的医学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