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候选人公示
  • 发布日期:2023-12-15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自2023年8月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首都地区组织开展了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推选宣传活动。在基层推荐的基础上,经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集中展示初评会评议,从69名参评者中产生了30名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候选人,其中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23名,社区卫生人员4名,公共卫生人员3名。参评者来自央属、市属、区属、部队、高校和厂矿企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既有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也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既有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战线的前沿哨兵。

    为进一步提高推选活动参与度,提升候选人优秀事迹的传播度,2023年12月15日将30名候选人简要情况在《北京日报》进行公示;2023年12月15日至29日,公众可通过搜狐网健康频道为候选人点赞,并通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健康北京”、歌华有线电视健康专区等全媒体渠道了解候选人的更多事迹。

    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组

    1.张抒扬:生命守护者,协和掌舵人

    图片.png

    张抒扬,中共党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十三届常务委员。张抒扬致力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罕见病防治体系建设。牵头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创建“三台两库”和国家级多学科会诊平台;牵头出版多部指南及教材;全力推动医学人才培养;当选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协和罕见病患者的确诊时间从平均4年缩短到4周,医药费用降低90%以上。作为医学专家,她37年如一日坚守在医教研第一线。担任心内科导管室主任期间,建立心脏介入治疗的管理规范,在全国率先并坚持精准抗凝治疗,积极倡导并在全国推广建立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降低病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汉抗疫,她率领协和医疗队“把能上的办法都上”,救治的极危重症病亡率比国际报道低近30%。多学科危重症救治的“协和方案”,为国家新冠诊疗指南提供主要依据,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经验。

    2.马琳:做中国宝宝皮肤健康的守护天使

    图片.png

    马琳,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儿童皮肤科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国唯一委员,国际特应性皮炎学会中国唯一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皮肤科学分会会长。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下儿童占皮肤病患者总数1/3左右,但一般医生对小儿皮科了解较少。马琳率领全科室,2008年编辑出版国内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被国内同行称为儿童皮肤病“百科全书”。时任国际皮肤病学会联盟主席大卫·路易教授评价此书:“没有哪个国家能出版如此经典的儿童皮肤科专业图谱!”面对众多“洋品牌”,马琳立志打造湿疹宝宝“中国品牌”护肤品。多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胎脂具有皮肤屏障修复作用,马琳团队通过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研制出仿生胎脂组方,系列护肤品成功转化上市。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曾说:“爱孩子要如慈母。”从医30余年,马琳要求自己做到“胜慈母”,“我要比妈妈还有能力,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3.翁维良:活血化瘀,躬身为民

    图片.png

    翁维良,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首席研究员。潜心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是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作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翁维良与团队成员揭示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成果荣获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翁维良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将活血化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重症心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介入术后再狭窄、扩张型心肌病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独创了冠心系列等经验方,制定出多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病证症诊疗模式,为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虽已年至耄耋,翁维良仍以极高的热情奋战在临床一线,尽心竭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4.董家鸿:精准肝胆外科第一人

    图片.png

    董家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任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建立精准肝胆外科范式,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突破禁区、累及肝内重要脉管结构的巅峰手术,如极限肝切除、劈离肝移植、双供肝活体移植、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等,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被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美国外科学会和欧洲外科学会授予外籍院士或荣誉会士。他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的“三精医疗”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搭建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服务北京乃至全国民众。十数年来,他躬身健康帮扶,多次带领专家团队深入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高原牧区,开展包虫病清灭工作,义诊行程超10万公里,包虫病严重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5.张力伟:在“手术禁区”创造奇迹

    图片.png

    张力伟继承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的王忠诚院士的志向,扛起颅底脑干肿瘤研究的大旗,成为“手术禁区”的挑战者。找到他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走投无路的。“如果我不做,患者没有一点希望,我要用最大努力,为他们争取希望。”从医38载,年平均手术200多台,他不断向极高难度的手术发起挑战,不断创造医学奇迹。他带领团队向脑干胶质瘤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起冲击,坚持将临床上发现的问题进行转化研究,集成创新脑干胶质瘤精准手术治疗策略,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赞扬;牵头打造首个国家脑肿瘤登记平台,建立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开展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他研究发现的特异性PPM1D基因突变为脑干胶质瘤的后续治疗打开一扇窗,被誉为神经外科史上关于脑干胶质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培养神经外科硕博研究生40余人。

    6.栗占国:中国风湿免疫发展的推动者

    图片.png

    风湿免疫病患者人群庞大、疑难重症多、致残致死率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致力于“不死的癌症”风湿免疫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25年前,他应邀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全身心投于临床及风湿免疫专业的发展;10年前,他跻身国际,成为集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和国际风湿联盟(IFRA)主席于一身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带领团队聚焦临床,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他致力于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方案的研究,牵头多中心研究的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分类标准(ERA)、临床深度缓解标准(CliDR)及多种诊断标志物,被国内外多个专家建议推荐及专著引用;持续强化治疗(PRINT)方案和新型免疫治疗方法,获欧洲RA治疗指南推荐,被列入国外教科书;牵头发起类风湿关节炎国际年会(IFRA),连续15年在国内外举办,并成为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大医风范,向难而行,他以中国医者的担当,为风湿免疫领域的治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陶勇:中国眼内液精准检测的拓荒者

    图片.png

    陶勇,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响应“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陶勇持续开发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相关内容首次写进眼科学教材,实现成果转化,覆盖全国24个省的七百余家医院,帮助逾八万位疑难眼病患者找到病因。“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变成一盏灯火”。陶勇不幸遭暴力伤医事件,左手永久损伤。感念社会关爱,陶勇恢复门诊后提出“天下无盲”的职业理想,为年轻医生树立榜样。陶勇持续推进光盲计划,建立视障人群“防”“治”“助”公益体系:在白血病患者中进行AI眼底筛查,早诊眼部感染;联合公益基金会为贫困患者提供手术费援助;联合北京盲校发起光盲小书包、盲童小主播、光盲小志愿者等多个助学项目,帮助盲童融合教育及多元化成长。获评“十大华夏公益人物”和“凤凰网年度十大公益人物”。陶勇以医学科研为核心,一路践行“有温度的医学”,如光温暖,亦向光而行。

    8.季加孚:为胃癌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图片.png

    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原院长、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从事肿瘤学医教研一线工作40年,主导建立与普及胃癌综合诊疗体系,创新根治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创建世界领先的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样本资源库,带领中国胃癌治疗水平跻身国际一流行列。季加孚医术精湛、学风严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JAMA、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主编国内首部胃癌英文专著及首个SCI肿瘤学期刊。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其本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季加孚始终关注医疗改革与肿瘤防治等相关问题,打出一套医疗工作与履职建言相辅相成的“组合拳”。从胃癌学科带头人,到外科创新实践者,再到肿瘤防治引领者,季加孚带领团队沿着胃癌防治的发展路线,将前沿诊疗技术用于实处,构建学科发展综合体系,通过多方发力实现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9.郭维琴:益气活血治心病的大国医

    图片.png

    郭维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学科首席教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诊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作为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之女,郭维琴系统继承了其父治疗心系疾病“活血化瘀、芳香温通”为法的学术思想。经过近60年的临床精耕和精巧思辨,郭维琴认为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为本”,创新性地提出以“益气活血”为治疗核心抓手,研制出益气泻肺汤、降脂通脉方、复窦合剂等方剂。作为多家大型医院的“协定处方”,发挥了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延缓心衰病程进展,逆转高脂内皮损伤的关键作用,为心系疾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幼承家学,寝馈其中,医术高湛,甲子传承,是郭维琴从医多年的缩影和总结。耄耋之年仍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诱掖后进。郭氏医学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10.尤红:肝病领域的破浪前行者

    图片.png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尤红是我国著名的肝病学专家,多年来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让众多饱受乙肝病痛困扰的患者和家庭看到希望。过去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肝硬化不可逆转。尤红团队在三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连续支持下,围绕“乙肝肝硬化能否逆转、为什么能逆转、如何评价逆转”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评价乙肝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不仅提高了肝硬化逆转识别率,还改变了必需两次肝穿才可评价逆转的临床实践,被国际誉为“北京标准”。她联合国内顶尖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多通道影像引导瞬时弹性成像设备,让2700万人次得到了肝脏疾病的精准诊断。2019年,尤红当选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兼执行委员;2022年,她主持的“逆转乙肝肝硬化最新诊疗体系研究”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她牵头制定的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被世卫组织称赞为“为他国树立了标杆”。她也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肝病学专家之一。

    11.朱平:引领现代老年医学模式发展的人民军医

    图片.png

    朱平,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名誉主任,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和高血压病防治分会主任委员。从事老年医学44年来,他始终恪守人民军医为人民的职责使命,成功抢救了许多高龄老年危重症患者,所带科室获评全军老年医学首批重点科室、全国“老年慢病医联体”牵头单位,建立13家“老年常见临床问题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多次率队圆满完成重大任务保障,被授予“中央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2021年度“全国十大医学特别贡献专家”。围绕老龄科技创新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他积极探索人类衰老机制,创新老年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组建了涵盖老年心血管、呼吸、消化、肿瘤、神经内科等多个亚专科的老年多学科团队,形成集老年急危重症救治、慢病管理、功能维护为一体的现代老年慢病管理模式,建成了首都地区首家整合型老年医学科,为应对老龄化贡献了珍贵的“301模式”。

    12.周福德:不放弃每位患者的“加号医生”

    图片.png

    周福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肾脏内科副主任。他是“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从医32年来坚持“做医生是一种信仰”的职业信条,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无私奉献。慕名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他的门诊也经常出到深夜。有人统计他曾经一天看了146个病人,打破了北大医院肾内科的看诊纪录,而他每天吃午饭的时间却以分钟计。业余时间,他还要每天拿出1小时在网上回答患者的问题。周福德说“只要还喘气,就有希望”。他曾在新疆的大雪中转运患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产妇,为山西农村患急性肾衰竭的女大学生筹集善款,鼓舞每一位接近绝望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再坚持一下……他不仅治愈了病痛,更抚慰了心灵。从2011年起,周福德累计资助困难患者20余例次,总计约20万元,受资助的患者都获得了新生,能够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橘井泉香,种德收福。他的“德行”和“福气”持续地影响着周围人,传递着医者正能量,点亮生命新希望。

    13.李海洋:让心脏危重症患者绝处逢生

    图片.png

    李海洋,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一病区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优秀的“75后”医生,从医20年来,他以冠心病和主动脉疾病为主攻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大血管复合手术、“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冠状动脉搭桥与颈动脉支架联合的“心脑同治”手术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年,由李海洋个人主刀并参与的各类心脏外科手术数量高达5000余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保持着平均每天4到5台的手术量,从冠脉搭桥、主动脉手术到瓣膜置换手术,涵盖了成人心外科几乎所有手术类型,其中不少是高难度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面对手术死亡率高达50%的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患者,他作为外科核心组建了北京安贞医院心源性休克抢救团队,以永不放弃的医者信念,勇攀医学“险峰”,用三寸薄刀与死神在心尖上对战。仅今年一年,他已连续主刀心血管手术近1000台且无一例死亡。

    14.孔令蕤:守护新生儿生命的“定海神针”

    图片.png

    孔令蕤,中共党员,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妇产科主任,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挽救了无数危重症孕产妇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2023年7月31日,区医院遭遇洪水侵袭,手术室里的一名双胎产妇刚做完剖宫产术前麻醉,突然断网断电,情况十分危急。孔令蕤立即集结全院力量展开救助,在危急关头做出“立即停止剖宫产转顺产”决定,克服了停电、断网、无设备可用、产妇有妊娠糖尿病等极端困难,带领大家打着手电、借着手机照明,成功接生早产双胞胎。被感动的网友们给孩子起了乳名“定海”“神针”,称赞勇于担当的孔主任是真正的“定海神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为防汛抗洪的最终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网民纷纷称赞她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为广大医务人员作出了表率。

    15.王天龙:守护生命的底线,提高生命的上线

    图片.png

    王天龙,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作为中国老年麻醉的引领者,王天龙带领团队不断创新麻醉技术,勇闯麻醉禁区,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探索出围术期综合管理措施,为患者术后康复按下“加速键”;他主编主译麻醉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经费超过千万元,发表SCI论文百余篇,科室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他创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在全国建立48家老年人麻醉培训基地和209家联盟医院,共同打造中国老年麻醉巨轮;领衔发布老年麻醉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10余部,启动《老年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病例云查房》项目;身为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启动京津冀麻醉医学云平台,推动京津冀麻醉医学协同发展。2023年,王天龙当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带领科室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16.王博: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的空降医生

    图片.png

    王博,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急诊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他在工作一线、救灾前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受到台风“杜苏芮”影响,昌平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昌平区流村镇韩台村受灾严重。王博接到救援指令后携带医疗物资,乘警航直升飞机紧急飞往受灾地区。因现场不具备降落条件,王博在距地面近20米的高空中以索降的方式进入受灾地区,提供紧急医学救援。在集中安置区,王博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要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伤员进行外伤处置,还要为缺医少药的慢性病患者分发药品,并指导其合理用药。在处理完集中聚集区的伤员后,他又冒着随时被落石砸中的风险,跨过废墟和泥泞,步行进入受灾地区深处,为多名行动不便的高龄群众进行检查和医疗处置。王博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紧急医学救援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让党徽闪耀,让党旗飘扬。

    17.杨征:守护未来 始于足下

    图片.png

    杨征,中共党员,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外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25年来,杨征带领团队在儿童骨折救治、髋脱位筛查、马蹄足畸形诊治等领域不断创新发展。2006年,杨征带领团队开设“马蹄内翻足专病门诊”,并逐步拓展到儿童足踝疾病全领域,17年来已惠及数万患儿,他用过硬的技术和爱心、耐心,让家长放心,让患儿重获健康。杨征剖析小儿骨科技术局限性,创新学科发展,在大量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机器人辅助儿童骨桥切除骨骺开放研究计划,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支持,在该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磁力驱动置入式肢体延长髓内针的设计与研发”项目,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作为第一作者,牵头发表两部国家级指南,促使我国儿童运动损伤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兴学科。杨征带领团队用心血和汗水浇筑小儿骨科研究之路,为中国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18.宋雷:雪域高原的“护心人”

    图片.png

    宋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冠心病一病区主任、党支部书记。他是雪域高原上的“护心人”,援藏期间用500多例手术为藏区民众铺筑“健康天路”;他是专业突出的心内科专家,在学术领域创下多个“第一”和“唯一”;他是“健康中国最美践行者”,参加医学科普与公益活动十余年不辍。援藏期间他受聘为医疗人才首席专家,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带动高原心血管诊疗的发展,被评为“援藏表现优秀个人”。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留藏,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西藏医疗组专家参加定点医院救治工作,诠释了京藏人民心连心的大爱无疆!返京后他继续发扬援藏精神,在新国展方舱一线连续作战,荣获“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大医精诚,锐意进取,他从未停下研究“心”的步伐,其参与设计、管理的FAVOR III China研究,是《柳叶刀》杂志在心血管领域首次发表的由中国专家牵头、在中国本土完成、基于中国原创技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19.王成祥:心系基层百姓健康的中医肺系病领军者

    图片.png

    王成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承杜怀棠教授,为秦伯末先生、董建华先生再传弟子。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尤其对呼吸系统耐药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有着深入研究。他积极响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号召,在密云区河南寨镇中庄村建立了驻村工作站,同时组建10支团队,组织70余名专家在密云区10个乡镇社区开展对口支援,自2018年至今服务百姓3万余人。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过程中,他兼任北京防疫专家组中西医结合组组长,组织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通过人民网、养生堂等媒体进行科普宣讲,受众高达数百万人。组织专家通过网络与塞尔维亚中医中心、美国中医药学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荣获“农工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热心公益事业,多次组织和参加了对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医疗帮扶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带徒20余人。

    20.石汉平:将营养进行到底

    图片.png

    石汉平,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忧心于肿瘤患者的营养困境,石汉平率先启动了全国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建成世界最大肿瘤营养数据库(>7万例),首次系统描绘我国肿瘤营养不良发病特征、找出关键痛点,并针对性创新营养一线治疗理念、五位一体营养诊疗体系及营养治疗指南,在全国28个省、255家医院验证、示范及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创立我国第一个肿瘤营养学术组织,主编我国第一部《肿瘤营养学》专著,推动《临床营养学》首次成为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率先倡议并试点建设“无饿医院”,创办《Precision   Nutrition》等4本期刊。奠定了我国肿瘤营养的国际领先地位。石汉平创立了我国肿瘤营养学科,推动了我国临床营养和肿瘤治疗的进步。2021、2022连续两年被美国Healsan咨询评选为全球营养学领域最活跃学者,列第二位。获第十二届健康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孙春兰批示“要重视对患者的营养治疗”。

    21.李宏军:被誉为“鹰眼”的影像学专家

    图片.png

    李宏军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主任,共产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连续三届担任中华放射学分会传染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传染病放射诊断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30余年。李宏军有着鹰一般锐利的双眼,能从复杂的影像中揪出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影像与病理解剖的对照研究,建立了5000多例艾滋病纵向队列样本数据库,研制了世界仅有的一套资料完整的艾滋病尸体三维断层标本,获国家发明专利。主编《实用艾滋病影像学》等51部专著全球发行,向世界发出了传染病影像医学的最强音。新冠疫情暴发,李宏军牵头制定了《新冠肺炎影像诊断标准》,写入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与全球81个国家5300余位专家分享,使影像诊断正确率提升至97.3%,为全球新冠疫情精准防控做出了中国贡献。李宏军将《传染病放射诊断学》写入我国医学类高校教材,被国家卫健委授予首个“传染病影像诊断技术”传承人。

    22.李晔雄:让中国淋巴瘤诊疗方案走向世界

    图片.png

    李晔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是我国肿瘤放射治疗的领军人物、国际著名放疗专家。他深耕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放疗领域三十余年,聚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精准治疗,率先报道了放疗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了预后模型、新型分子标志物、调强放疗技术应用等系统性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攻关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27项,主编专著18部,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他牵头全球专家制定《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现代放疗指南》,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确立了中国在国际放疗领域的引领地位。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建立全科大查房制度,率先引进VMAT、IGRT、MR-Linac等前沿技术,不遗余力地为患者寻求最优的治疗方案,无私分享先进诊疗理念,致力于提高国内整体放疗水平。多次荣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医者先锋”“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

    23.洪晶:中国角膜内皮患者的光明使者

    图片.png

    从医36年,北医三院眼科主任洪晶教授始终耕耘在临床一线,是我国角膜内皮疾病诊疗的领军人物。洪晶在国内率先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并在全国推广,推动了中国角膜移植的发展;开展首例人工角膜内皮和细胞注射方法治疗角膜内皮病变;摸索出适合中国人眼解剖结构的手术方法;开拓性地开展疑难儿童角膜移植手术及顽固性病毒感染的眼内注射等技术。创建了眼库,成立儿童眼病中心,完善北京唯一一家眼科病毒实验室。完成手术上万台,救治患儿3000余名。目前北医三院眼科已成为我国角膜内皮疾病及疑难儿童角膜疾病的诊疗中心。洪晶教授团队根据中国人眼部解剖特点,撰写了中国角膜内皮移植的手术常规及围手术期用药的专家共识;在国际首次出版《角膜内皮病》专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科研成果两次入选“近五年中国角膜病领域十大研究进展”。

    公共卫生人员组

    1.韩鹏达:120急救先锋

    图片.png

    韩鹏达,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从医19年来,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勇于担当,始终保持对急救工作的热爱。他曾在工地跪地1小时抢救一名触电后心跳呼吸骤停年轻患者;在患者家中利用专业设备顺利接生早产婴儿;在高架桥上耐心劝导成功救援想要轻生的女子;在飞驰的急救车上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1岁患儿进行无创呼吸机转运。他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教学培训工作,为老人、学生、村民、消防员等各行业人员讲授急救知识,累计培训1.1万人次。他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G20峰会、新中国成立60、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在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应急处置工作中,他精准调度指挥,积极与属地卫生健康委、110、122、119等部门应急联动,持续监测失联乡镇呼救信息,打通救治绿色通道,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近7000个从医日子,7705个急救任务,作为“全能型”医务工作者,他用满腔热忱诠释医者仁心。

    2.马建新:为首都传染病防控贡献朝阳智慧

    图片.png

    马建新,现任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9年,一直奋战在首都传染病防控的最前沿。主持完成多个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多部著作,获得2项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以来,他带领流调队伍成功处置了H5N1、H7N9、H9N2、H7N6禽流感、黄热病、裂谷热、寨卡病毒病和猴痘等多个全国或北京市首例病例。2016年,他主动请缨援助西藏开展包虫病调查,克服高原反应高质量完成任务,受到国家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探索形成的解封标准为全市贡献了朝阳经验,精湛的流调质量获得市领导的赞扬。他精心打造社区流调队伍,构建防控体系,织密防病网底,组织疾控与社区流调人员相互协作,分级分类处置各种疫情,使朝阳区流调队伍成为首都监测疫情的哨兵、构筑健康屏障的工兵和冲在前线处置疫情的尖兵。

    3.吕若然:首都防疫先锋,守护公众健康

    图片.png

    吕若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期间,他协调指导全市各部门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制订发布了96个市级、行业部门防控指引。2019年,作为《健康北京行动》核心编写组成员,完成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健康北京行动推进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健康北京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的编制工作。在北京冬奥组委工作期间,他主持编制北京冬奥会《防疫手册》,全程参与同国际奥委会的谈判工作。作为北京冬奥会国际医疗专家组成员,他根据形势变化开展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出色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障工作。调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疾控中心后,他迅速组建区级疫情防控力量,提升防控能力,精准研判疫情形势,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持续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快速提升经开区公共卫生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卫生人员组

    1.陈应军:扎根基层让居民有“医靠”

    图片.png

    陈应军,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他扎根基层22年,是辖区百姓心目中的“好院长”,被评为“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他是基层卫生代言人,曾数次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推介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他开通“院长直通车热线”,与16万辖区居民“面对面”。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开设38个门诊(科室),加强CT等设备设施建设,率先在社区开展胃肠镜检查,坚持延时服务、周末门诊,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他建立“健康大脑”智能服务云平台,对近6万签约居民进行血压、血糖实时监测超80万人次,针对健康问题给予精准干预。完善的医疗服务,增强了居民就近获得健康服务的便利性,最高年门诊量达60万人次,连续数年位居全市社区第一,荣获“北京市综合能力十强”“全国百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等荣誉。作为解决群众健康急难愁盼问题的“管事人”,他是辖区居民最坚强的健康“医靠”。

    2.葛彩英:百姓身边的“最美家医”

    图片.png

    葛彩英,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主任,主任医师,全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她扎根社区二十七载,与团队积极探索构建出“智慧家医”模式,被推广到全市。针对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她带领团队陆续开设“慢阻肺门诊”“蛋白尿门诊”“双心门诊”,以导师制模式带动学科发展和亚专长人才的培养,打造“最美家医”队伍。作为健康守门人,她成功院前抢救近200名危急重患者,为百余名患者早期识别出抑郁、焦虑症状并及时转诊,与她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粉丝”超过1200人。作为全科医学带头人,她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主持局级课题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以打造高水平、有温度、肯担责、留得住的家庭医生队伍为己任,依托叙事医学教学法创新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模式,通过对口支援项目将全科医学理念和技术输送到中西部地区。曾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吴阶平全科医师奖。

    3.于春芳:风雨无阻的健康“守山人”

    图片.png

    于春芳,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她扎根山区26年,用全心奉献为一方百姓撑起健康保护伞。珍珠泉乡地处延庆区东北部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老龄化严重。为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于春芳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在药盒上作画的小举动,解决了不识字老人正确服药的大问题;通过在患者医保卡上粘贴慢病标识,提升医师主动管理水平,达到了疾病早干预、常监测、早治疗、早达标的目的。于春芳时刻关注辖区失能老人健康状况,组建“泉心泉医”助老服务队,通过巡诊、送药上门等服务不断提升辖区重点人群健康水平。她常年带队为老人提供诊疗上门服务。无论严寒酷暑,始终没有停下巡诊的脚步,她向百姓承诺:“您放心,每周二我固定来村出诊”。作为一名山区医务工作者,于春芳用心用情感知患者冷暖,尽心尽力守护百姓健康。她走千家、访万户,用真心、暖心、爱心把患者内心照亮,用无私、敬业、奉献谱写出共产党员的华丽篇章。

    4.张亚兰:护佑居民健康的社区卫生笃行者

    图片.png

    张亚兰,中医全科主任医师,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她躬耕不辍,全情投入社区卫生事业28载。作为北京市首席专家、市区人大代表,多次参与国家和市区各项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政策研讨与修订,组织调研提交建议,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声,为基层卫生发展献策。她勇于担当,求真务实,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医改平稳落地,织密织牢社区防控网底,做实、做细、做精家医签约服务,发挥康复特色,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开展。注重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磨房精神,培育优秀团队,营造正能量氛围。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带领中心获得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成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成功完成康复转型,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网络,优质服务基层行获全国通报表扬,第一批完成社区医院创建,辖区居民健康理念不断提升,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