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
FRANÇAIS
ENGLISH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用户中心  无障碍
北京政务服务网
智能问答
首都之窗
搜本网 一网通查
首都之窗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首都护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发布日期:2023-05-12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5月11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学思想、护健康,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之优质护理服务专题媒体沟通会。

    图片.png

    近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始终重视护理事业发展,关心关爱护士队伍,完善护理服务体系,优化护理服务质量。首都广大护理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首都护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护士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截至2022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册护士总数14.3万,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6.5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75%。2022年,在老年、伤口造口、失禁等16个专业领域新增培养专科护士1360名,累计培养14293名,为护理专业发展奠定坚实专业基础。

    二是护士执业制度日益完善。下放护士注册管理层级,精简申请材料、简化办理流程,开展护士多机构执业,全面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推进电子证照,有效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基层。

    三是护理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建立市区两级护理质控体系,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核心指标18项,持续开展护理指标数据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监测,护理质量管理不断加强。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部分医疗机构已覆盖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室)、手术(部)室、导管室等非住院部门,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四是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持续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从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服务供给、规范开展需求评估、有序提供护理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老年护理工作。

    五是护理服务领域创新发展。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护理服务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拓展,覆盖医疗机构、社区、居家及全人群,逐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进一步稳定壮大护士队伍,健全护理服务体系,发展优质护理服务,营造“全社会都要理解和支持护士”的舆论氛围,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首都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图片.png

    赓续传承护理事业

    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人民健康多元化需求,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医院现有注册护士总数2067人,中、高级职称占近45%,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近70%,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74人。

    一是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提升患者获得感。2010年以来,全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坚持优质、安全、温馨的服务理念,从护士形象建设、素质建设,到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护理服务品质,赢得患者和社会的好评。同时医院启动护理员制度试点工作,由医院统一聘用符合资质的护理员,在护士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护及辅助帮助,减轻患者住院负担。此外,对标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医院制定提升患者满意度“十大举措”,开展“护理服务专项行动”、“每小时巡视”和“假如我是病人”患者体验等系列活动,挖掘患者人文关怀内涵,我院连续多年在全国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

    二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护理内涵外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医院针对院外慢病患者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如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医护共同照护线上疾病管理,通过实时同步上传患者血糖、血压、体重数据,医护人员及时给予疾病指导。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构建冠心病、房颤、心衰、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术后4个MDT随访团队,对患者进行全程指导,患者随访率和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依托信息系统开设10余个护理专科线上咨询,方便广大患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在夯实“三基三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培训的基础上,加强新护士三年规范化培训,落实青年护士、高学历护士、优秀护士、专科护士、护士长等赴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国家的“百人培训计划”。构建了全职业生涯护理人才培养路径,关注每位护士职业发展,结合护士个人兴趣和学科发展,规划专科、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发展方向,制定精准化培训方案,以胜任力为导向开展各序列培训,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护理人才梯队。截至目前,我院培养专科护士434人,涉及30个专科护理领域。

    四是调动护士积极性,努力提升护士满意度。医院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合理配置人力,截至目前,床护比达到1:0.62,最大限度满足临床需求。医院注重营造“磁性护理文化”,保障护士合法权益,以关爱护士为核心推出系列举措,如鼓励护士进行学历教育和职称晋升,积极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平台,为护士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在专科人才使用方面,开设19个专科护理门诊,设立专科护理门诊专职岗位,开通5个专科护理会诊,充分发挥护士专业价值。医院设立优质护理奖励基金,建立绩效考核指标和奖励机制,每年护士节举办庆祝活动,表彰先进典型,送去组织关怀。此外,医院鼓励护士立足岗位开展护理创新转化,重视护理创新人才挖掘和培养,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奖励,激发护士创新热情,提升了护士满意度。在国家急难险重任务中,医院护理团队勇担使命,冲锋在前,彰显了护理团队的风采。

    五是推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发挥引领带动作用。2015年以来,我院与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伤口造口优质护理服务联动管理模式。通过成立联动护理小组、培育社区专科人才、推进社区重点专科发展、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等措施,为新街口社区培养了一批老百姓身边的专科护理人才,达到优质护理服务延伸社区的目的。

    下一步,在“十四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北大医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护理工作,通过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升护理服务能力,传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负“国家队”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图片.png

    为百姓打造“就诊-住院-居家”

    全流程护理服务

    “健康是1,其它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围绕“健康”这一最重要指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护理工作持续探索,不断提升护理服务内涵,用专业化、特色化的护理工作为百姓打造“就诊-住院-居家”的全流程护理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是11个特色护理门诊解忧患者自我照护。作为“双国家中心”承载单位,宣武医院的护理工作突出神经科学与老年医学两大特色,形成了认知训练、康复居家、小儿癫痫、产褥期护理、造口、PICC维护、心脏起搏器随访、牙周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护理、糖尿病足伤口、肾病水肿等11个专科护理服务门诊,涵盖了从头到脚,从母婴到老人的全生命周期,使患者享有更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

    “留住记忆,让爱回家”是认知障碍患者家属的心声。在认知障碍护理专科门诊中,护士通过图片训练记忆力,模拟购物、移动数字训练计算力,数字连线、找不同、听故事答问题、成语接龙、互动游戏等训练,提升患者认知能力,留住患者宝贵的记忆,非常受患者及家属欢迎。

    在护理门诊中,护士与医师无缝衔接,聚焦患者术后康复、居家护理、慢病管理等方面的“烦心事儿、揪心事儿”,制定个性化、一站式、全流程的护理方案,通过耐心地讲解、标准地示范、细心地解答,专业地指导,将患者的疑问消除,难题解决,心结打开。截至目前,宣武医院特色护理门诊累计为1万余名患者解决了居家自我照护的难题。

    二是快速护理康复帮助住院患者尽快回归生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愿望。在住院患者快速康复的过程中,宣武医院护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在病区建立康复园地,配置爬墙尺、拉伸带、助行器、移动多媒体设备、绘制运动测量地标线、呼吸功能训练器具等训练器材与设施;护士借助多种工具指导患者进行多样性即时实训、护士同步纠偏等。

    以“如何帮助帕金森病患者克服行走困难”的护理康复为例。护士在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每天带领住院患者练习八段锦30分钟;对于术后患者,护士一方面陪同患者进行单腿站立、缓慢下蹲、床上抬腿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发出迈步指令、标记距离来指导患者调整行走姿势。帕金森病出院患者中,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与没有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相比,其总体的平衡得分改善了5.1分; 步行速度加快了10.9 m/min。通过康复护理,我们帮助患者走得更快,走得更稳,回归正常生活有期盼。

    三是延续护理关爱“一老一小”居家康复。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宣武医院积极创新“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借助“掌上宣武医院”APP等互联网平台,开展“一老一小”特色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的延续性居家护理。

    聚焦认知障碍老年人行动不便、无家人陪伴的“痛点”,宣武医院把认知训练护理门诊开到了线上,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与患者进行实时沟通,指导认知功能训练、进行健康教育及定期认知功能评估预约等,并解答居家照料康复问题。“线上+线下”的认知训练既解决了出院后的护理断档问题,又为不能来院就医的患者解除了烦恼,目前线上认知训练已占总干预量的27.4%。

    围绕产前健康促进与产后母婴护理,开展关爱新生命线上护理行动。针对新手妈妈最关心的“焦点”,宣武医院护理团队在线上开展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个性化指导,产后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康复护理、新生儿黄疸监测、新生儿脐部护理等,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2022年,互联网诊疗出诊二十余次,推送新生儿护理视频二百余次,线上产后健康讲座百余次、解答问题千余次,形成了围产期全程一体化护理,让新妈妈们的康复与育儿更加得心应手。

    四是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的优质护理。为缓解区域内护理服务供给的不平衡,方便社区百姓就近就医,宣武医院以区域内百姓健康需求为导向,与基层医院牵手打造同品质护理。针对慢病患者存在的长期护理需求,护理团队通过输出护理技术、输出护理管理,为基层医院护士提供实训基地,补充医联体内医院护理疑难病例的技术力量,远程会诊等举措提升区域内护理水平。帮扶回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两家三级医院相继开设静脉治疗、造口、糖尿病足、下肢静脉溃疡、压疮、心脏康复等7个专科护理门诊,帮扶合作医院实现居家出诊、开辟线上线下护理服务途径,使区域护理服务水平提升、范围扩展。

    在此基础上,合作医院继续下沉护理服务至养老院、社区服务站,为更多百姓提供与三甲医院同质的护理服务。该医联体内的合作项目也获得了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优质护理服务医院—社区联动示范单位、优质护理服务共建示范医院。

    图片.png

    多措并举

    让护理更有温度

    北京老年医院护理团队始终秉承“博爱、和谐、严谨、求精”的院训,以“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支持临终患者保持其舒适及尊严”为目标,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护理需求,为住院、门诊、社区及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整合照护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老年医院护理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一是突出老年特色,老年综合征护理服务实现同质化优质化。2007年以来,我院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建立老年综合征多学科合作专项管理模式,为住院老人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全院老年综合征质量管理同质化。住院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0.32%下降至0.03%;跌倒发生率由0.13‰下降至0.06‰。2019年“邓宝凤老年综合评估工作室”成为首批北京市护理工作室,不仅为门诊、住院患者提供评估服务,更延伸至社区和机构中的老年人群,有效识别筛查老年常见综合征和问题。2014年以来,我院相继成立综合评估、跌倒、管路、静脉输液、压疮、静脉血栓、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护理科普等专项管理组,各专项管理组在每个护理单元设联络员1名,开展分层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制定落实防范措施督导计划并实施。针对风险因子制定老年综合征管理手册,运用多学科团队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通过根因分析等管理措施,提高老年综合征护理质量。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老年护理服务体现整合性延伸性。我院建立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让临床医师、心理科医师、药师、营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属等人员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照护方案,从医疗、心理、营养、用药、康复锻炼等多方面综合治疗,改善老年患者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我院将个案管理模式引入护理工作,探索具有老年特色的照护服务模式,通过电话随访、痴呆老人之家、糖友俱乐部、肾友俱乐部及老年特色护理门诊等多种途径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发挥专业特长,协助提升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照护能力,对周边社区及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及技术指导,让老年护理服务得以延伸,最大限度满足了老年患者的健康需求。

    三是彰显人文关怀,老年护理服务更有温度厚度。我院率先打造“老年友善医院”,实施全身心、全过程和全学科的连续医疗照护,为老年患者创造了一个友善、安全、适宜的疗愈环境。依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等发布了《老年友善服务规范》和《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等团体标准。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遵循国际先进的老年医疗理念,无障碍设计处处彰显对老年患者的人文关怀,将爱心唤醒记忆纳入工作全流程。每张病床旁都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满足老年人观看电影、电视节目,学习健康知识等个性化需求;长期卧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由护士操作,通过天轨移位系统送至全自动洗澡机内完成整个洗浴问题。组织敬老孝老专业化医务社工服务,护理部与社工部合作,开展多元培育医务社工服务项目,聚焦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组织开展系列减压和主题活动,为患者提供画画、游戏、过生日、在病房中看电影等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爱老、助老、敬老、孝老的文化氛围。针对临终患者,提供有尊严人性化的安宁疗护服务,通过死亡教育、生前预嘱、临终善别以及家属哀伤辅导等方式,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下一步,北京老年医院将继续立足老年患者健康需求,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助力老年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图片.png

    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带起一支社区护理专科队伍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居民健康为基准,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不断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一是立足实际,推动创面专科护理医联体新模式。新街口辖区为北京市西城区传统老城区,辖区常住总人口为8.4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居民约1.5万人,因各种原因导致长期卧床老人约1400余人。为进一步提高辖区老人生活质量,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减轻患者病痛,中心经过深入调研,在北大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整形烧伤科的优势,以慢性伤口的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对医院-社区联动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2017年中心全力打造创面门诊,作为护理服务专科技术的延伸,为辖区伤口患者开通了医院—社区—医院的就诊绿色通道,实现了临床专全结合的护理专科门诊---中心门诊---站内门诊一体化管理。目前已累计为伤口患者门诊服务20000余人次、上门服务400余人次;其中高危足筛查1000余人次、居民健康大课堂6场、专家出诊20余次、线上会诊300余次、通过绿色通道转诊300余人,带教50余次。创面门诊打通了医院-社区上下联动的模式,

    全方位的科学评估、最专业的治疗方案、最紧密的社区联合,形成良好的衔接和分工,让医疗资源更有序、更高效,让患者更受益。

    二是创新驱动,打开慢病专病管理的新局面。家庭医生团队按照“医护协同”规范化门诊流程,为签约居民开展综合、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护士根据家庭医生出具的管理方案为慢病患者进行个性化非药物干预。2012年起中心编制《慢病管理手册》,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开展为期2个月慢病健康教育,通过面对面教育,一对一指导,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知晓率和依从性,5600多名受益居民全部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2022年中心开设慢病专病管理门诊,设立慢病专病管理岗,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为患者提供非药物干预指导,指导慢病人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2023年中心将5G互联网+融入到慢病管理诊疗服务中,先后开通了5G血压和5G血糖自动测量,家庭医生及患者可通过PC端或手机时时查看签约患者的血压、血糖的控制情况,5G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打通了宣教预防,监测了时时数据,增加了医患互动,打开了慢病管理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25324份建档,累计上传血压数据7900余条、血糖数据2400余条。

    三是整合资源,探索医养结合居家管理新思路。中心不断探索医养结合工作,建立专业护理队伍、搭建老年护理平台,积极整合资源,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养老院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向老人提供服务,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通道,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圈,逐步形成有序共享、功能合理的健康养老服务,并将此项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实现新街口社区站与养老院资源配置的有机整合。同时,为辖区内失能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对接182张家庭养老床位,了解护理服务需求,进行预约上门服务,开展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专业护理服务,既有常见的卧床老人的防褥疮治疗与护理,口腔护理,鼻饲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的护理,也有康复指导、膳食摄入、营养均衡以及对于家庭环境的评估和家属陪护知识宣教。截至目前,已对辖区内200余失能老人进行了上门评估。

    下一步,中心将立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以安宁疗护护理服务为突破口,大胆创新护理专科服务范围,全面体现护理人员服务价值,不断丰富家医服务内涵,大力拓展社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助力社区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建议意见 法律声明

    健康北京APP

    健康北京公众号
    主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76 京公网安备 110402450046号 京ICP备14023817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