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居民刘先生气喘吁吁来到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中医科诊室。他向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海啸说到,入冬后,他外感发烧、咳嗽,但是外感好了之后,胸闷、心慌、气短,喘息加重,最近更是气短,胸闷,走路、夜间平卧就喘,坐起来好一些,好像心脏要罢工了。
张海啸经过望闻问切后,向刘先生解释道,这就是心衰的症状。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导致心脏不能满足全身的基础代谢需要。简单来说,心脏是人体的马达,对正常人而言,通过心脏马达的作用,收集全身含有二氧化碳等排泄物的血液进入右心,然后运送至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使得含有氧气的血液进入左心,再泵入全身,为全身供氧;而对于心衰患者,马达因各种原因出问题后,就不能将足够的血液运送至全身,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心衰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最后表现出来的病理状态的总称,常见的诱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
中医认识:
“心衰”一词,最早由唐代药王孙思邀提出:“心衰则伏”《备急千金药方·脾脏脉论第一》。《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得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由此可见,“心衰”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胸痛、水肿、少尿、喘息不得卧、咳吐痰涎等。
中医认为心衰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治误治、久病成虚等。心衰的具体病机虽然复杂,但多认为其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是指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标实指瘀血、痰浊、水饮,本虚标实互为因果,是加重心衰进程,最终发展成为心衰。因此,临床上心衰多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其治疗原则。
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在不同疾病阶段,治疗上也有所不同。在心衰急性加重期,治疗要求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以治本,并要加强利水、活血、化痰等;在心衰慢性稳定期需要益气、养阴,温阳固本,然后配合活血化瘀、利水化痰等治疗。
临床病例:
针对刘先生的病情,张海啸了解到:患者曾于2009年因胸前区憋闷疼痛,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并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术后胸憋胸闷症状略有减轻,但心脏射血分数持续在20左右,活动气喘,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
刻下:气短,乏力,走平路50米左右就需要休息,没有明显下肢水肿,时有胸憋,心悸,夜寐欠佳,目前夜间可平卧,大便无力而不畅,舌淡紫苔薄黄,舌底静脉迂紫,脉沉细。
经张海啸诊断,患者为心衰病,辩证分型为(心)气血亏虚,血脉瘀阻。
根据患者个体状况,张海啸以“益气养心,活血通脉”为治疗原则。以养心汤为基础加减用药。药用生黄芪、当归、太子参等。
服药1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可上5层楼而没有明显喘息。但患者仍有气短,自汗、夜寐欠佳。舌淡紫苔薄黄,舌底静脉迁紫,脉沉细。改益心舒口服。此后每年患者都来门诊中药调理,病情向好发展。
病案分析:
本患者心梗、冠脉搭桥术后病史,目前以乏力气喘为主诉就诊,结合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分级。辨证为心气、心血不足,血脉瘀阻,选方用养心汤。
养心汤,由南宋名医杨士瀛所创,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黄芪、太子参可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心,与黄芪、太子参配伍,以培气血不足;并用以养心安神,调肝和血等诸药配伍,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心乃动之脏,时刻跳动以运血于全身,但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外在表现,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色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等外在表现。
温馨提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和管理,以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病情恶化。本文提及的治疗原则和治法,不能适用于所有心衰患者,请到医院就诊、合理用药。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所示中医方典、治疗方案等仅适用于本病例,请相关患者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