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发现自己有尿液异常、水肿或乏力时,会担心“是不是肾坏了”,但肾脏疾病其实分为急性肾损伤(AKI)和慢性肾病(CKD)两种类型,它们的病因、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就像感冒和关节炎的区别一样,及时分清两者的差异,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一、发病时间
急性肾损伤(AKI):通常在数小时至几天内肾功能急剧下降,可能由严重感染、药物中毒(如止痛药、抗生素)、大出血或尿路梗阻引起。
慢性肾病(CKD):病程超过3个月,肾功能逐渐恶化,常见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患者。
二、典型症状有差异
1.急性肾损伤
|尿量变化:突然减少或无尿|
|水肿:短期内全身浮肿(如眼睑、腿)|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意识模糊、
2.慢性肾病
|尿量变化:早期可能正常,晚期减少
|水肿:长期下肢水肿,可能伴腹水
|其他症状:皮肤瘙痒、骨痛、贫血
三、检查报告的“密码”
血肌酐值:
急性肾损伤:短期内(48小时内)血肌酐升高≥26.5μmol/L,或7天内升至基线值的1.5倍以上。
慢性肾病:血肌酐长期缓慢升高,可能伴随肾小球滤过率(eGFR)持续<60ml/min/1.73m²。
肾脏超声:
急性肾损伤:肾脏大小正常或略大,可能发现结石或梗阻。
慢性肾病:肾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平(如“萎缩肾”)。
四、治疗方向不同
急性肾损伤:重点在逆转病因。例如解除尿路梗阻、停用肾毒性药物、补液抗感染等,多数患者肾功能可恢复。
慢性肾病:以延缓进展为主,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低蛋白饮食、纠正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晚期需透析或移植。
一句话来说:急性肾损伤是“急刹车”,慢性肾病是“慢滑坡”——前者要抢时间治标,后者需耐心治本。
五、何时必须就医?
若出现尿量突然减少、持续水肿或血肌酐异常,请立即就诊。急性肾损伤若延误治疗可能转为慢性肾病,而慢性肾病急性加重可能危及生命。
资料来源
1.UpToDate临床顾问: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与处理(2025年更新)
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慢性肾病管理共识(2024年)
3.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2023年)
4.梅奥诊所:肾脏疾病患者教育手册
5.国家肾脏基金会(NKF)官网科普专栏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