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去年体检时发现结肠息肉,并在肠镜下顺利切除。本以为万事大吉的他,却在今年的复查中再次发现了新的息肉。这让李先生困惑不已:“明明已经切除了,为什么还会长?”事实上,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结肠息肉切除后的定期复查,是预防肠癌的重要防线。
一、结肠息肉:肠道里的"定时炸弹"
结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就像肠道内壁长出的小肉球。根据病理类型,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最值得警惕,因为它们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研究表明,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15年,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时间。但问题在于,结肠息肉往往悄无声息,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肠镜检查才能发现。
二、切除后为何还要复查?
就像上述李先生提到的,去年已经切除了息肉,今年复查又发现了新的息肉,可见定期复查仍然必不可少,主要原因有三:
1.新发息肉风险:研究显示,结肠息肉切除后,患者再发新息肉的概率高达30%-50%[1]。这与个人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肠道环境等密切相关。
2.遗漏息肉可能:肠镜检查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特别是在肠道准备不充分或存在解剖弯曲时,一些小息肉可能被遗漏。
3.切除不彻底: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分次切除,存在残留风险。即使是完全切除,也需要确认切除部位的愈合情况。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建议患者在息肉切除后1-3年内进行首次复查,具体间隔时间取决于息肉的病理类型、数量、大小等因素。
三、复查随访:需要医生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方案
复查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1.低危人群:单个小息肉(<1cm),病理为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建议3-5年复查。
2.中危人群:1-2个小腺瘤(<1cm),建议2年复查。
3.高危人群:≥3个腺瘤,或≥1cm的腺瘤,建议1年复查。
4.特殊情况: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早癌”,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若无异常,建议1年复查。
当然,除了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基因甲基化、腹部CT等也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但要注意,肠镜仍然是金标准,其他检查不能完全替代。
四、预防新发:生活干预很重要
预防新发息肉,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
1.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控制脂肪摄入。
2.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3.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明确的危险因素。
4.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3.9kg/m2之间。
结肠息肉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定期复查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通过规范的随访管理,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将肠癌的风险降到最低。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定期复查就是最好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Lieberman DA et al. Risk of Advanced Adenoma Recurrence After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Gastroenterology 2012, 12(3):142.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具体复查方案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