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块,通常出现在关节或肌腱附近,尤其是手腕、手背、脚踝和足部。囊肿内部通常为透明或淡黄色的胶状液体。目前腱鞘囊肿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关节或肌腱的慢性损伤、过度使用或退行性变有关。通常腱鞘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或稍硬,表面光滑。多数情况下无痛,但若压迫神经或关节可能引起不适或疼痛。若囊肿较大或位于关节附近,可能影响关节活动。
超声引导下腱鞘囊肿治疗是在实时超声影像的监视下,针对腱鞘囊肿进行准确定位,将穿刺针准确放置目标部位抽吸及硬化治疗。具有适应性广、损伤小、操作简便、保证穿刺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等优点。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且精准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一、适应症
Ø症状明显:囊肿引起疼痛、压迫神经或限制关节活动
Ø保守治疗无效:如休息、固定后囊肿未缩小
Ø拒绝手术治疗:希望避免手术创伤或术后瘢痕
Ø位置较深或复杂:超声引导可精确定位囊肿,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二、治疗过程
1.术前准备
Ø患者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囊肿的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抽吸治疗。
Ø患者体位:患者需采取舒适且便于操作的体位,充分暴露囊肿部位。
2.操作步骤
Ø消毒铺巾: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减少感染风险。消毒后铺无菌巾,仅暴露穿刺区域。
Ø局部麻醉:在穿刺点周围用注射器注射适量的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使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及囊肿表面的组织麻醉,减轻穿刺过程中的疼痛。
Ø超声引导穿刺:在超声图像上确认囊肿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选择最佳穿刺路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沿预定路径缓慢进针,直至针尖进入囊肿内部。
Ø抽吸囊肿内容物:连接注射器,尽量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吸干净,有时因囊肿内液体过于黏稠,可能需要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稀释后再抽吸。
Ø注入药物:部分情况下,为降低囊肿复发风险,在抽吸完囊液后,医生会通过穿刺针向囊肿内注入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等),以抑制囊肿的再生。
Ø拔出穿刺针:操作完成后,拔出穿刺针,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防止出血,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三、治疗优势
Ø微创:与传统手术相比,超声引导下抽吸治疗对组织的损伤较小,仅在皮肤表面留下一个微小的穿刺孔,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相对较小。
Ø准确性高:借助超声的实时引导,能够精准地将穿刺针置入囊肿内,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盲穿,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风险。
Ø可重复性:复发后可再次治疗。
Ø操作简便:整个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手术切口和长时间的麻醉,可在门诊进行,节省患者的时间和医疗费用。
四、局限性与风险
Ø复发风险:尽管采取了抽吸和可能的注药措施,但腱鞘囊肿仍有一定的复发几率。这是因为腱鞘囊肿的囊壁如果没有完全去除,在某些因素刺激下,仍可能再次分泌黏液,导致囊肿复发。
Ø感染风险:虽然操作过程遵循无菌原则,但仍存在穿刺部位感染的可能性,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
Ø损伤周围组织:尽管超声引导能降低风险,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仍可能因囊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复杂,导致穿刺针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或肌腱等结构,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五、术后注意事项
Ø活动限制: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使用患处关节1-2周。
Ø加压包扎:促进囊壁粘连,减少复发。
Ø观察症状:若出现红肿、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
六、总结与建议
Ø推荐人群:适合希望避免手术、囊肿位置复杂或症状较轻的患者。
Ø复发处理:若多次抽吸后复发,建议考虑手术切除。
Ø个体化选择:需结合囊肿大小、位置、患者需求及医生经验综合决策。
超声引导下腱鞘囊肿治疗作为一种精准、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渐成为腱鞘囊肿首选治疗方案之一。通过这种技术,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患者也能够享受到更少的痛苦和更快的康复。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恢复健康,重获生活的活力。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