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和长期输液过程中,中心静脉通路(Central Venous Access,CVA)的建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措施。
中心静脉通路是指将导管置入深静脉(如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一种输液方式。中心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上腔静脉,血流量大、血流速度快,可迅速降低化疗药物的浓度,避免药物刺激导致的局部组织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还能减少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
推荐需要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和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且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01、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及组织的影响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刺激性较强。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液过程中渗漏到血管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中。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功能障碍,带来的疼痛和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根据化疗药物对血管和组织的损伤程度可以分为:
1. 发疱性药物
发疱性药物是一类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外渗后会引起局部红肿、疼痛、水疱,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溃疡和坏死。
2. 刺激性药物
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和周围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但程度较发疱性药物轻,能引起静脉或局部组织刺激性或者炎症反应的化学药物。
02、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人群及反复静脉穿刺的影响
某些特殊人群的外周静脉穿刺难度较大,例如: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难以触及和定位。儿童和老年人:儿童血管较细,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穿刺难度较高。长期化疗患者:由于反复穿刺和药物刺激,血管条件较差。脱水或休克患者:血管充盈度差,难以找到合适的穿刺点。长期输液者反复静脉穿刺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
血管损伤:反复穿刺会使血管壁变薄、弹性下降,甚至导致血管硬化。
静脉炎:穿刺部位容易发生炎症,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硬结。
穿刺困难:随着血管条件变差,后续穿刺难度增加,需要多次尝试,导致疼痛及皮下瘀斑。
感染风险:反复穿刺增加了细菌入侵的机会,可能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
03、中心静脉导管的类型及特点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以下几种: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放置方法:通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部分导管及接头外露。特点:适用于短期输液治疗(通常使用时间不超过14天)。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放置方法:从肘部静脉(比如贵要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肘部外露一导管接头。特点:适用于中长期输液治疗,留置时间最长为1年。感染风险较低,患者活动方便。需每周维护1次。
植入式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简称Port
放置方法:通过手术将输液港埋置于皮下,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没有导管外露。 特点:适用于长期输液治疗,留置时间长(可达数年)。感染风险低,港体及导管全部埋入皮下,不影响洗澡等日常生活。每月或者每三个月(根据输液港型号而定)维护一次。
通过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类型,并做好日常维护,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外渗、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输注肠外营养或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液体药物治疗时,也可以选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