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务公开>重要民生实事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 发布日期:2021-01-12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坚持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正常医疗服务供给,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持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和首都公共卫生安全。

    一、基本情况

    202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努力做好卫生健康服务,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改善,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持续发展。2020年度30项绩效任务全部完成,305件建议提案全部办理完毕,1546件专项督查件全部落实。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履职尽责

    1.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委党委和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专业职能和主体作用,在参加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一办十九组”的同时,委内成立12个工作分组,分工抓落实。严格落实“三防”“四早”“九严格”和科学、精准、有效原则,16小时内完成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病毒溯源;统筹全市252家核酸检测机构,日单样本检测能力近80万份,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组建“3+2+17”的市区定点医院救治联合体,建立重症患者联合会诊制度和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全力救治病人。发挥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作用,为村居社会面防控提供专业支持;组织开展应急培训200多万人次;编写《境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动态分析》300余期,《新冠肺炎境外疫情参考》289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及时发布疫情通报,发布100余个防控指引,助力复工复产复学。取得国内传播、境外输入及新发地聚集三场疫情斗争的战略性成果;市属医院医疗队圆满完成援鄂任务。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平稳推进。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已完成涵盖交通枢纽、各中小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哨点布局,建成覆盖600余家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症状监测系统,以及覆盖8941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发热等8种症状监测登记系统。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快速提升,全市组建3600人的流调队伍,负压救护车增至121辆,36家医疗机构配备新生儿转运暖箱,16个区级急救中心站配备新生儿转运车辆与设备,81家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和市区疾控机构配备快检设备;市区均组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并开展演练;选定40家宾馆作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出台市、区、机构及家庭医用防护物资储备清单,必要医疗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需求。印发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制定医防融合培训方案,提升医务人员预警能力。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制定市区疾控机构仪器装备配备标准。成立首都公共卫生高端智库,为首都公共卫生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支持服务。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14家市属医院17家院区发热门诊改造和16区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哨点)设置,建立市属传染病医院分级响应床位储备机制,组建市级重症救治合成营,全市负压病房达305间。7个疫苗及5个抗体药获批临床,9个诊断试剂上市,2种中医药入选“三药三方”。

    2.改革创新持续深入,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统筹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南地区、“三城一区”、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积极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副中心、郊区、新城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和发展。印发北京市公立医院建设工作指引,加快推进市属医疗卫生重大疏解项目。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建成投用,友谊医院顺义院区、朝阳医院东院区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口腔医院迁建、首儿所通州院区、市疾控中心迁建、急救中心通州部、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等项目顺利推进。

    全市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覆盖16区,包括核心医院62家、合作医疗机构589家。印发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在朝阳区试点成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建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医联体内预约、转诊力度,居民基层首诊率达51%。大力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及管理。

    加强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医改工作。持续规范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印发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实施方案,稳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开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评价。印发《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实施方案》,健全多元综合监管体系。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获评“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之一,北京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入选中国医改蓝皮书。    

    严格落实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警务室,建立医警联动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安检措施,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实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非急诊全面预约就诊,通过多渠道预约挂号服务、提供现场号源、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无码绿色就医通道等为老年人提供就医便利。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确定10家互联网试点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区扩至7个,互联网诊疗服务机构达84家。开展呼吸、重症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17个重症医学基地。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158个,重点人群签约率90%以上,为老年慢病签约患者提供长处方及送药上门服务。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在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综合使用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服务群众。开展中医健康乡村(社区)、中医健康养老工程、名中医身边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组织2000名专家、374个名中医团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坐诊,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近200万居民。启动北京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试点建设。

    3.健康北京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成立健康北京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实施《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推进20项健康北京行动、80项工作措施。发布《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10条,开展“营”在校园平衡膳食、餐饮业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素养提“素”等行动,建设300处多功能运动场地和36公里社区健康步道,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2.3%,居全国首位。

    制定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三年行动方案,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推进爱国卫生五级组织体系建设和六大专项行动,已成立爱国卫生工作机构18.5万个。朝阳区、海淀区创建国家卫生区通过评估,国家卫生乡镇达到37个。广泛开展周末卫生日、城市清洁日等活动,开展筒子楼简易楼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持续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9.4%。持续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推进我市14家戒烟门诊规范化建设,1022家单位获评控烟示范单位,启动无烟家庭创建工作。

    建设完成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现疫苗信息全程可追溯。完成秋冬季流感疫苗接种262.9万支,同比增加51.8%。建成11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成7.7万多例癌症和心脑血管等重点慢病高危人群筛查。推进5个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创建,完成全市范围20万例居民心理健康体检和老年人脑健康体检。艾滋病治疗成功率提高至99.3%,在治病人病死率下降至0.08%。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同比下降21.1%。

    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施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及建设方案,启动并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呼叫号码(120)、统一指挥调度。加快健全“1+3+7”采供血服务体系,新增、恢复7个街头献血点,6个区血站取得执业许可;团体无偿献血13.1万单位,占血液采集供应总量的21.3%,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列入市政府2020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监测数量同比增长21%。推进企业职业健康基础管理标准化,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和矿山等行业专项治理。

    4.健康服务精准发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强人口家庭服务,开展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调查评估,做好人口基础数据采集更新,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印发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意见,完成全市托育服务供给资源调查,启动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工作,开展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建成科学育儿基地19个,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95%。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三个全覆盖”专项行动。

    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进婚前孕前保健一键预约、一站服务、一证共享。在全国率先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多元保障机制,将25个病种纳入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保障范围。实现全市孕期营养保健全覆盖,为近10万孕产妇进行心理筛查。实施母婴安全标化行动、多科行动及分钟行动,对16万余名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建设爱婴医院110余家、爱婴社区320余家。深入推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在4个区开展青少年健康夏令营,建设6家多学科更年期保健专家工作室。编制妇幼健康核心信息,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儿童保健、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保健等主题宣传,点击量达560万次。

    积极推进老龄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内设、嵌入或签约等形式,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100%覆盖。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印发《北京市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53家、“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50家;确定1家市级和16家区级老年健康服务指导中心;遴选2家安宁疗护指导中心,9家安宁疗护示范基地,示范、指导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5.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卫生健康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京津冀重点医疗卫生合作,持续开展京张、京唐、京承及京保等多个合作项目,帮助提高北京周边重要节点城市和地区的服务能力与水平。雄安新区“交钥匙”医院项目完成土护降施工。继续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卫生合作项目,首次派出援外卫生管理顾问协助提升受援国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顺利完成对口支援帮扶任务。制定冬奥场馆医疗保障方案,冬奥医疗服务保障中心建成投用,圆满完成“十四冬”高山滑雪赛、冬奥预认证赛和测试赛等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出台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医药条例,完成传染病防治条例、献血条例的立项,制发20项卫生健康地方标准,发布1项京津冀三地标准。核定50名首席卫生监督员。建立“监督执法一张图”智能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小型医疗机构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科技创新,印发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创新功能实施方案,提出28项举措,激励引导改革创新。启动首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研究型病床达到1000张。实施新一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立项407项。建设疫苗研发转化和医用设备研发测试创新示范中心。全市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在首批15家医院实现结果互认。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京医老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项目,市属医院老专家下沉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带动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水平。创新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式,规范化培养3127名合格住院医师,开展精神科和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涉农区乡村医生岗位定向免费培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区级骨干医师进入三甲医院导师制培养和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推行互联网+医学教育,持续加强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卫生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疾控机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院高级职称比例,增强岗位吸引力。启动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20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业务网,完成2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共享汇聚及数据质控。开展电子病历和电子医学影像汇聚试点,启动健康行业云建设。组建4个卫生健康行业信息新技术创新应用中心。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

    1.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开展主任办公会前学法4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专题学法2次。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培训,开设两期首都卫生健康法律讲堂,并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内容;开展“宪法宣传周法律知识答题活动”。进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自查,对照问题积极整改。

    2.规范立法工作程序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立法,开展系列调研、座谈,起草立项报告和法规草稿。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按规定落实规范性文件报审和备案。全年完成拟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报请市政府同意印发的文件合法性审查17件次;拟以委名义印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17件次,完成制发并备案4件。将本机关印发的762件文件全部纳入公平竞争审查。先后开展5次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组织对我委2019年12月31日前制发的现行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开展清理,共计清理240件,保留232件,废止8件,清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3.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典型案件研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结合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及时梳理并更新了自由裁量基准,调整权力清单并公开。认真落实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重大执法进行法制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核和研讨。加大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全年监督检查44.2万户次,累计处罚13132件,罚没款项2189.8万元。

    4.强化行政行为监督

    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做好行政复议审理和答复工作。全年办理行政复议申请52件,办理被复议案件11 件,按期提交答复材料、证据,积极配合复议机构调查、调解工作。按时上报2020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统计分析报告。参加市级案卷评查,未出现不合格案卷。认真办理行政应诉案件,全年办理应诉案件38件,委领导出庭应诉2次。认真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备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8项。发挥法律顾问制度作用,法律顾问协助审查合同144件次,全程参与各诉讼案件,并在重大执法行为和复议案件中提供咨询。未出现因准备不足导致行政诉讼败诉,以及因行政行为同样错误被复议机关多次纠错甚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情况。

    (三)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服务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社会办医申请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梳理并整改6个隐形管理问题。编制并公开14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取消4个审批事项,完成4个电子证照试点,组织承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放的42个政务服务事项。精简申请材料53份,压缩292天审批时限。

    2.全力推动一网通办

    我委104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实现办事系统支撑,“全程网办”占80%以上。及时全量完成办件数据汇聚工作。建立北京市互联网诊疗服务监管平台,形成“1个互联网诊疗服务监管总平台+N个互联网医疗子平台”有效监管服务模式,网络监管实现全流程覆盖。

    3.大力简化审批流程

    按照市政务服务局要求,梳理上报授权审批行政事项清单,拟授权事项97项,占事项总数93%。90项委托政务大厅窗口受理,占事项总数87%。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线上线下两个办理渠道。

    4.扎实做好接诉即办

    制定印发《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接诉即办”工作要点》,从机制建设角度入手,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领导负责制、协调沟通机制、诉求分析机制等提出工作要求;将接诉即办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调动各单位工作积极性;加强诉求的舆情预判,力争将重点问题和群体性问题解决于早、解决于小;针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就医,以及挂号难、住院难、疫情防控政策影响等问题,每天监测和分析数据,撰写《舆情专报》18期、《卫生健康咨询工作专报》222期。全年接处市12345电子派单53972件, 同比增长1.1倍,100%第一时间响应,解决率和满意率保持在90%左右。

    5.持续推进政务公开

    落实立法和重大政策文件预公开制度,对《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中医药条例》《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诊所备案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文件,通过官方网站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依法依规办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192件,定期更新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年报、专栏。通过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北京”及相关媒体及时解读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官方网站开设“北京市新冠肺炎防控信息”专栏,设置“政策文件”“疫情通报”“防控知识”“媒体聚焦”“防控工作”五个专题,发布疫情通报信息339条。制作《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总览图》,编制81条疫情防控指引。参加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190场,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4场;组织境内外媒体采访300余人次,召开媒体科普沟通会3场,组织媒体集中到医疗机构采访21次;官方微博“首都健康”发布微博1300余条,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北京”发布信息884篇。    

    (四)严格预算管理,强化绩效审计

    1.严格预算管理

    一是加强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对2019年度部门项目支出实施绩效评价,涉及项目99个、经费20.48亿元,根据绩效评价分析结果进一步压减相关项目经费,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二是紧扣工作重点,统筹协调,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合并同类预算项目,解决零碎散问题;对一般性支出和非重点项目支出分别压减3%和10%,共压减经费12762.9万元;严格会议费、培训费审批流程,将年初会议费、培训费预算作为党委会审议预算的重要内容,严控年中临时新增会议、培训经费申请。三是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监控,按月公示各部门进度,对明显慢于序时进度的单位和项目,找准关键影响因素,加快预算执行;加强重点项目执行监管,加快推进工作开展;严格预算调整,对调整必要性进行专项审核,减少预算调整率和预决算差异率。截至2020年12月31日,预算执行进度(不含基本建设投入)为92.3%。剔除可继续中央转移支付、追加资金因素,年初预算批复资金的实际执行进度为95.5%,较2019年大幅提升。四是加强财政监督,严格落实预决算公开。通过政策宣贯、专门指导、审计检查等多种形式,督促落实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要求,提升政府采购能力和水平,做到应采尽采并规范发布信息。通过“首都之窗”和委官方网站及时公开2020年部门预算及2019年部门决算。

    2.强化财政绩效审计

    大力推进审计全覆盖,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学习贯彻《北京市内部审计规定》,制定《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照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对儿童保健管理、儿童疾病与保健管理2个项目,实施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开展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等7家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医学会、社管中心主管领导离任审计,2019年部分项目委托款审计,以及急救中心等3家单位审计整改追踪审计。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聚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任务艰巨复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在硬件建设和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够均衡,基层卫生和妇幼、精神、康复等供给能力和质量还存在不足。全市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尚在推进,数据共享、应用和转化程度不高。

    2021年,我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 “四个中心”建设和“四个服务”能力提升,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持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北京建设,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为维护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