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2024年度首都卫生健康工作成效媒体沟通会。会上回顾了2024年工作成效,介绍了2025年重点工作。 2024年工作成效 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 为统领,“四个服务”能力 持续提升 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更加有力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疏解,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积水潭医院回龙观二期等4个项目开诊,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等地区新增床位2900余张,卫生职业学院、首儿所通州院区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市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为特大型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规划和优化调整探索了路径。积极推进病房改造及老院区改造提升,修订公立医院功能建设标准清单,推进设备更新。进一步优化国际医疗服务,发布英文版外籍人士在京就医指南,开设114预约挂号平台英文版,8家医院可提供全流程英文挂号服务,开通出生医学证明线上申领中英双语服务,支持106家助产机构为外籍和港澳台人士线上签发出生医学证明,167家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外卡支付服务。 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纵深推进 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正式开诊,雄安宣武医院累计门诊量达20万余人次。与保定、承德、唐山签署新一轮《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持续组织在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与雄安新区、张家口、廊坊北三县等重点区域开展支持合作。支持河北建设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京津冀三地共建115个医联体,推出49项京津冀互认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三地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914家。成立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覆盖542家单位。 对口支援和国际合作再上新台阶 落实对口支援任务,新增3个京蒙协作重点专科,推进支援凉山州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高标准实施医疗卫生援外工作,本市捐建的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心脑血管一体化诊疗中心揭牌,本市派出的第2批援瓦努阿图医疗队全体9名队员被瓦国总统授予“国家勋章”。 坚持以“三医”协同发展 治理为抓手,多维度推出 便民惠民新举措 “三医”协同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夯实 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一张网”,规划建设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三医”数据底座,建立“三医”部门数据常态共享机制,推动健康云建设应用,丰富“三医”数据应用场景。 信息化赋能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推进预约挂号“五统一”,299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291家医院统一放号周期。持续优化升级全市预约挂号平台服务功能,平台覆盖近30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81家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影像线上共享查询,172家医疗机构实现平台在线查询检查检验报告,基本实现开展检查检验服务的医疗机构全覆盖,14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应用,实现181项检验项目、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以北京儿童医院为试点,打造全流程改善就医服务的示范标杆。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达到92家,292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3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全年互联网诊疗量达167.5万人次,同比增长54.7%,北京肿瘤医院、首儿所等互联网诊疗量占比超过10%,成为线下诊疗的重要补充。 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 落实2024年度改善医疗服务16项重点服务举措,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245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周末手术,229家医院在重点科室候诊区域应用电子叫号系统,164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116家医院建立“一站式”入出院服务中心,126家医院试行全院床位集中统一管理,130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延时和缺药登记服务,延时服务1422万人次、缺药登记服务17.9万人次。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全方位优化卫生健康服务 创新赋能保畅通 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印发实施《北京市关于落实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关意见的实施方案》,推进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朝阳区等3个区建成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持续加强基层预约转诊,市属医院向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投放全量号源,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转诊量同比分别增长16.4%和133.2%。儿科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覆盖41家医疗机构,7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全部开设儿科门诊,3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占比超过96.7%。 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全市年度基层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评价全国第一,密云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取得明显进展。新建、改造94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配置各类设施设备3万余件/套,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设备。印发《北京市8类慢性病长期处方用药指南(2024试行版)》,慢性病“长处方”同比增长10.0%。建立首批10个家庭医生签约创新实训基地,持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签约率达45%,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18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316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病种增至13种,50%以上村卫生室实现全面一体化管理。建设86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组织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区156家乡镇卫生院,下沉200名中医博士生、20余名退休医学专家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服务。 中医药创新发展取得实效 开展中医护理门诊建设、“一证一品”专科特色病房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室站标准化建设,加强活态传承指导,实施125人才培养工程,推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针对20个疑难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滚动建设300个社区中医药特色诊区和5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 人口健康服务不断优化 健全人口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推进生育支持工作措施,推动托育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全市托位总数达6.7万余个,普惠托位增至3.1万余个。加强母婴健康服务,深入实施区域母婴安全筑基行动;建成母婴友好医院20家,儿童健康友好社区达164家;为百万名儿童开展疾病筛查,确定儿童五类疾病诊断评估机构16家,建立与各区对口转诊关系;将妇女“两癌”筛查覆盖面扩大至常住人口。完善老年健康服务,转型建设8家安宁疗护中心、11家老年护理中心,实现区级“两个中心”全覆盖。 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 全方位护佑人民健康 健康北京行动成效显著 完成71项健康中国行动全国监测指标,获评全国健康中国行动年度考核优秀。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常住孕产妇死亡率为0.69/10万、婴儿死亡率为1.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孕产妇死亡率达历史最好水平。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居民健康素养达到44.6%,居全国之首。丰台区和大兴区通过国家卫生区创建全国现场评估,全市各区均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持续深入开展“周末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等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北京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建设99家学校营养健康食堂、41家社会健康食堂、59家健康餐厅。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重点职业病监测和放射卫生监测覆盖率均达到100%。 疾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 市、区疾控局组建运行。建成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域的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网络,实现24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全人群、全区域、长跨度”监测。发挥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作用,有效应对重点传染病周期性波动。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围绕预防、发现、管理、急救、治疗、康复六个环节,持续加强全市16个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为30万老人提供脑健康体检。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7%以上。 医疗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全系统全年累计参与896起紧急医学救援处置,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首都稳定。持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布局,优化调整7处急救工作站,全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保持在99%以上。推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组织开展3万余人次社会急救培训。多措并举保证采供血平衡,新增12个固定采血点,实现本市军地无偿献血信息互联互通,保证献血者用血费用跨省异地减免。 2025年重点工作 加强“三医”协同信息化建设 完善“三医”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制定《2025年“三医”领域业务管理提升清单》,推进落实31个场景38项任务,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社区延伸。以信息化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制定10条信息化支撑业务管理硬措施,完善号源管理规则,狠抓电子病历质量提升,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扩展到 200家二级以上医院,覆盖二级以上医院97%的门诊量,加强互联网医院服务质量管理,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接入医院达到70家。 不断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落实辐射带动功能。开展“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加强儿科、精神卫生等专科建设,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门诊达7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全覆盖。支持康复护理等领域和特需医疗服务拓展,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均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帮扶提升医疗资源薄弱区服务能力。推进有条件医疗机构开展周末和夜间门诊、周末手术等服务。 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推进分级诊疗 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区级覆盖率达到50%;结合医联体建设做实人员和服务下沉。进一步畅通基层预约转诊通道,市属医院全量门诊预约号源提前2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三级公立医院50%门诊预约号源提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落实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基层卫生提质增效示范性项目,研究制定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选优建设方案、稳步试点推广。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新建30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村卫生室全面一体化管理率达到70%以上。强化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管理,巩固慢性病“长处方”政策,实现有需求“老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药高质量研发工程”和中医药文旅消费季行动计划,探索开展“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持续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与管理,督促落实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专项,加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建设200个社区中医药特色诊区。 加强“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出台生育补贴等一揽子支持政策;优化普惠托育政策,针对“小小孩”多元化托育需求,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多样化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实现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进61家市区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及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推广早孕关爱服务,开展“加速消除宫颈癌北京行”。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支持发展综合性老年医学特色医院,做好老年人重点病种全流程服务;建设不少于20家社区记忆门诊;完善医养签约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引导支持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老年护理中心。 持续开展健康北京行动 推动将健康体重管理、健康乡村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促进纳入健康北京专项行动,加强健康北京行动监测评估。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版)》。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周年为契机,加强控烟社会宣传、教育培训和执法监督,巩固北京控烟工作成效。压实各级爱国卫生工作责任,不断完善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机制。抓好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加强在校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干预。 不断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 推进首都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完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控体系。推动完成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风险研判等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核心能力。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50岁及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病史等情况的居民,提供免费的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健康指导管理等服务。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做好全市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应用,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健康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