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
FRANÇAIS
ENGLISH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用户中心  无障碍
北京政务服务网
智能问答
首都之窗
搜本网 一网通查
首都之窗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要闻动态>委内新闻
“我们这十年”系列之四:中医药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
  • 发布日期:2022-09-26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9月26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之中医药发展专题媒体沟通会。

    图片

    图片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  罗增刚

    十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文化传承弘扬发展,对外交流成果丰硕,中医药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一、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增至41所,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1.17张、中医师1.004人,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均设立康复科,妇幼保健机构均建立中医药临床科室,24家综合医院成为“国家级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二是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54  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3个,居全国之首。建有协同区域专科48个,市级中医专科特色诊疗中心37个,重点专科287个,专科网络1+X+N联合体16个,协同区域专科48个。三是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成效明显。建立5个区级中医医联体,100家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连续开展健康乡村(社区)、健康养老工程、名中医身边工程、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了名中医团队主动下基层服务的常态机制。运用中医药流动医疗服务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实施中医药精准扶贫支援。

    二、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中医药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相继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北京市中医药条例》《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学术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改革,促进中医学术思维回归。有效整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乱象,规范中医行业社会组织建设。

    三、中医药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北京坚持中西医结合,健全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78%,总有效率达87.46%。全市派出百余名中医药专家赴武汉等疫情重灾区参加抗疫。为重点人群提供了236.07万人次中医药预防方服务。设置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应急科研专项,8种抗疫中药制剂获批。搭建“北京远程健康服务”平台,覆盖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为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远程咨询、防疫公共课在线培训和中药服务开辟有效途径。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强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优秀名中医、中青年名中医学习宣传活动,新增“首都国医名师”187名,首都名中医100名,优秀名中医71名、中青年名中医90名,带动了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仲景书院”,目前已举办三期仲景国医研修班,200位学员已结业。启动北京市三批中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和二批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中药和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加强各级传承工作室建设。十年来,累计建设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家研究室22个、名老中医工作室18个、传承工作站54个、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7个、人文学术和中医文化传承工作室3个、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分站116个;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遴选,累计建立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17个。培养了一批区级学术继承人,提升了区域中医药人才能力和水平。

    五、中医药传承创新稳步推进

    积极探索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在北京地区建立了29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在区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了40个“北京基层中医药学科团队基地”,培养了一批基层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夯实了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能力。成立了北京市中医药研究伦理委员会,开展了北京地区25家中医医疗机构的伦理委员会以及500余项临床研究项目的备案,进一步规范了北京中医药行业伦理审查工作。整合北京中医药优势资源,推进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驱动联盟建设。创建中医药创新驱动示范园,建立中医药成果转化公共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孵化。

    六、中医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力有效提升

    打造以“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为代表,石景山西山中医药文化季、通州运河中医药文化节、延庆本草文化节、海淀区校园中医药文化节等新兴中医药文化活动为区域特色的中医药科普文化大型主题活动集群。开展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系统整理了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内容和传承发展状况。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建设等试点活动,拓展了全方位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新形式。

    七、中医药服务新业态迅速拓展

    中医药与旅游、文化、生态、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在京津冀范围内探索共同打造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品牌,率先推出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和52家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承办北京世园会百草园、本草印象馆等大型活动,园艺与药植的交互融合完美演绎中医药文化神韵。打造融健康教育、森林疗养、生态涵养等于一体的中药特色生态产业园带,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中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图片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刘东国

    十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方向,投身首都中医药事业,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了中医药对“健康北京”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和健康服务获得感。

    一、中医药“五专”诊疗模式特色优势明显

    我院自2015年起着手进行专病门诊建设,专病门诊已经形成规模,实现内、外、妇、儿等全部临床科室全覆盖,共开设专病专症门诊111个(含专技专术门诊4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特色诊疗门诊建设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医药特色诊疗门诊建设新模式,月服务患者万余人次。在专病门诊建设基础上,增设专技专术门诊、知名专家团队门诊、名老中医传承团队门诊等多种创新型门诊,满足了患者日益增长的精细化诊疗需求,形成了我院专科-专病-专家-专术-专药“五专”特色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在此平台上开展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工作,传承中医药瑰宝,使宝贵的临床经验焕发生命力。

    二、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年间,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提升15%,出院服务人次提升57%,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药占比显著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合理,危重病人救治人数逐年增加,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低风险死亡率连年控制在较低水平,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2020年起,医院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破医院围墙,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全闭环服务管理,患者通过北京中医医院微信小程序即可进行互联网诊疗,系统实现图文、视频会诊,电子病历、处方推送,药品配送到家的服务。互联网医院开诊至今,共远程服务全国31个省的患者60779人次,免去了患者长途奔波和辗转求医问药之苦,受到患者们的一致好评。

    三、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

    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足迹涉及新疆、青海、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宁夏、四川等省市。培训各地优才项目人才,开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开展“万名医师下山村巡诊”活动。十年间,累计专科培训、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人次。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组建“北京中医医院京津冀中医医疗联盟”。与雄安新区容城县人民医院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与张家口等京津冀单位协同合作开通了远程医疗合作项目等,极大地提升了受援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开展“北京中医健康乡村、健康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活动,服务各区百姓。举办北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服务范围涉及全市16个区,参加培训128人。

    四、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原创优势持续发挥

    发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抗疫工作。医院先后多批次选派骨干医药护技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特别是我院刘清泉院长在湖北武汉疫情发生时,担任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院长,做到了该方舱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患者零投诉“四个零”的战绩。在抗“疫”一线有效验方进行总结后,研发了了苍麻化毒颗粒、清肺解毒颗粒两个新的医院制剂,并用于临床治疗。制定新冠肺炎中医证治方案并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发布,为全国中医药以及针灸应用广泛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院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疫病防治基地依托中医医院”、“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中医医院”,为“平战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新发与突发传染性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熊卫红

    近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健全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夯实服务基础、筑牢服务阵地,聚焦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5年6月正式开诊。7年来,中心立足社区,坚持传承创新,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一、传承创新——夯实社区中医药人才根基

    中心成立之初,就坚持把中医药人才的传承创新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业务培训、学术传承、科研创新,夯实中医基础技能,开拓中医服务视野,让中医药人员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打造了一支中医技术过硬、百姓认可的中医药服务团队。

    一是积极引进人才。中心有中医医师19人,占执业医师总数43.2%,中药师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后1人。7年来,累计引进中医药人才13人(中医医师9人,中药师4人)。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北京市中医医院合作建设中医脾胃特色专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东城区和平里医院联合共建北京名中医身边工作专家团队,组织开展中医临床病案书写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岗位练兵等活动,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覆盖,有力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水平。7年来,4人成为市、区级中医名家学术经验传承人,1人获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资助,1人入选北京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五联动示范工程培养,1人入选北京市中药骨干人才培训项目,1人获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课题,3人获北京市东城区卫生科技计划项目资助。三是营造中医药文化学习氛围。设立中医药图书角,购置中医经典、名医验案、临床教材、中药图谱、养生保健等各类中医药书籍200余本,组织开展“读经典,诵经方”活动,夯实中医基础功底,弘扬中医药文化。四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中医药医务人员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学习,尊重个人专业兴趣与中心发展规划有机融合,支持按需创新开设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为职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稳定人才队伍。7年来,中医团队先后获首都中医榜样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标兵和最美家医等荣誉称号。

    二、健全体系——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社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中心中医馆建筑面积260m2,集中设置中医诊室、艾灸特色诊疗室、骨病中医外治特色诊疗室、理疗康复室、中草药房和煎药室等,配备电子针灸治疗仪、火罐、艾灸无烟环保净化装置、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等设备,11名中医全科医师提供中草药内服与外用、针灸、拔罐、三伏贴、耳穴压豆、中药热敷等31种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中药代煎和送药到家服务。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设中医特色诊区,有4名中医医师为社区群众提供中医临床医疗及预防保健服务。二是中医健康教育丰富多彩。中医馆采用中式风格装饰,设立“本草小象”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字里藏医、时辰养生、智能针灸铜人、生命之树、自测小屋5种现代化中医药文化宣传设备,打造沉浸式体验,将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元素与国潮创意紧密融合,传播中医药文化精髓,让群众“秒懂中医”,感受中医之美。三是按需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针对社区门诊老年、慢病和亚健康人群多的特点,开展中医专病专技特色诊疗服务,如:骨关节病中医外治特色服务、慢病及亚健康人群艾灸中医特色诊疗服务、青少年近视眼中医推拿治疗特色服务等。四是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中医预防汤剂、中草药香囊,指导艾绒熏蒸防疫方法。免费开设中医养生保健培训班,普及推广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提供中医四季养生保健茶饮和食疗药膳处方指导,开展互联网+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培养社区居民成为“中医家庭保健员”和社区中医药文化宣传使者,营造“爱中医,用中医,享受中医”的社区氛围。2021年,中心中医诊疗人次141138,占总诊疗人次的32%,比7年前同期增长2.5倍。

    三、守护健康——发挥社区中医药服务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不仅因为中医药的副作用小、疗效好,更多是感受到中医药在老有所医(依)、幼有所育、病有所防方面的便利优势。

    一是老有所医(依)。101岁的王大爷患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每年秋冬季就反复咳嗽、气喘,需要住院治疗。3年前,和中医张大夫家医签约后,坚持中草药内服和“三伏贴”外治,老人的慢支症状明显改善。出于对张大夫的信任,王大爷全家都成为忠实的中医粉丝。每年春节前,王大爷都在儿子陪同下亲自来中心向张大夫表达新春问候和真挚感谢!类似王大爷和张大夫之间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社区上演,社区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提高了居家老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幼有所育。发挥中医药在优生优育中的特色优势,是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6岁女童,挑食,便秘,身材瘦小,家长很焦虑。中医焦大夫给予小儿捏脊、推七节骨、揉龟尾和揉腹等手法治疗5分钟,女童当即便解。家长叹服小儿推拿治疗的效果,坚持带女童治疗一个月后,患儿的食欲、便秘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也增加了。小儿推拿是社区最常见的中医适宜技术,因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无痛苦,广泛应用于社区防治青少年近视和儿童营养不均衡。三是病有所防。中心13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都至少有1名中医全科医师,按照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中医体质辨识和四诊辩证的基础上,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定制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包括养心、食疗、运动的个性化预防保健生活指导,引导群众科学养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建议意见 法律声明

    健康北京APP

    健康北京公众号
    主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76 京公网安备 110402450046号 京ICP备14023817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