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2023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25-01-22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2023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2518家,其中医疗机构12298家(含三级医疗机构146家、二级医疗机构187家、一级医疗机构636家),其他卫生机构220家。全市卫生人员41.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3万人、其他技术人员20415人、管理人员20663人、工勤技能人员3289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3.4万人、注册护士15.3万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49971张,其中医院136946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929张;实有床位13882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43家,其中中心367家、站1776家;卫生技术人员33986人。村卫生室2891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34人。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56/10万,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7/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36‰,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1.50‰。医疗机构共诊疗29088.1万人次,出院503.6万人次;编制床位使用率68.6%,实有床位使用率78.1%,平均住院日7.8天;医师日均担负诊疗9.5人次和住院0.9床日。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692.0元,其中药费291.8元;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24156.4元,其中药费4576.6元。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260295例,报告发病率1191.76/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768171例,报告发病率3517.06/10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费用34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财政拨款501.9亿元,比上年下降8.8%。

    【呼吸道疾病防治】精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稳妥实施“乙类乙管”政策,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监测预警网络,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实施重症患者一例一策、每日巡诊、专家会诊、多学科会诊等治疗措施,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坚持多病共防,建立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疗服务“1+8”工作模式,落实日调度日报告机制,采取8项重点工作措施,按照“压峰、分流、提效”原则,推广诊前检查检验服务,优化药事服务,缓解集中就诊压力,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有效应对甲流峰值后移、两次新冠病毒感染周期性波动和秋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重叠、交替达峰的复杂局面。积极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年内全市共接种246.6万剂。继续做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至12月31日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62.01万剂、累计接种2374.69万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导4家医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推进海淀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开展口腔种植类医疗服务收费及耗材价格专项治理,规范调整15项口腔种植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101项已立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价格备案工作,为创新技术在更多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提供政策支撑。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北京市CHS-DRG付费改革,将DRG模拟运行范围由全市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扩大至全市一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落实国家组织的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工作,牵头组织开展京津冀“3+N”药物球囊、心脏起搏器新一轮集中带量采购,平均降幅分别达44%及73%。

    【健康北京建设】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对2022年健康北京行动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5%、居全国首位,广泛开展“健康北京示范基地”建设,13个单位获命名。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举办健康提素-新媒体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开展健康科普“五进”(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活动,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通过“健康北京”“健康加油站”栏目播出科普节目94期,制作《首卫健康》栏目21期,全市新建各类健康机构191家,新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1600多名。在全市开展以“宜居靓家园 健康新生活”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系列活动,坚持开展“周末卫生日”活动,持续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完成丰台、大兴区国家卫生区创建市级检查评估并向全国爱卫办推荐,东城、西城、石景山、朝阳、海淀、房山、昌平、门头沟、平谷、密云区高分通过全国爱卫办组织的国家卫生区复审评估。组织开展第36个世界无烟日宣传及2023年“你戒烟 我支持”北京市民科学戒烟公益活动,26条街区达到控烟示范街区评估标准。

    【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实施重大医疗卫生疏解项目建设,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实现竣工投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基本完工,首儿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项目、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项目取得立项批复,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佑安医院新院区确定选址。深化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印发实施《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加强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进北京医疗卫生资源与廊坊北三县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监测评价方案》,持续组织市属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张家口、廊坊北三县等环京重点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支持合作,雄安宣武医院开诊运行,确定第一批40个京津冀医联体,京津冀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达685家、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医疗机构313家。开启中医药协同发展三环五融通廊坊起点工程,在2018年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基础上升级3.0版。

    【卫生应急与公共卫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通知》,固化部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完善本市公共卫生医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成“23·7”特大暴雨灾害和北京地铁昌平线“12·14”列车追尾事故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全市120院前急救力量共完成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2404起,出动车辆3379车次,转送伤员6432人次。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优化完善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建立院前急救平急结合转换机制,健全非急救医疗转运体系,全市呼叫满足率稳定在98%以上,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左右,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9%以上。发布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实现AED电子地图与北京120调度指挥系统联通,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AED配置和社会急救培训工作。

    启动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继续保持病人治疗覆盖率、病毒抑制率在较高水平,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印发《北京市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在门头沟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市疾控中心开展市、区联动的结核病耐药性监测试点工作。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开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等重点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10余万人,为15.84万名本市居民提供心理自助测评和线上疏导服务,为38.87万名老年人提供脑健康体检,提供适龄儿童氟化泡沫防龋服务69万人次,为学龄儿童封闭易患龋恒磨牙34万颗,朝阳、昌平、顺义、怀柔区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大兴、密云和延庆区通过北京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

    【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点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儿科、口腔、中医等专病特色科室建设,完成建设36家社区医院。全市19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31.5%,提供长期处方服务230余万人次、缺药登记服务12.3万余人次、延时及周末门诊服务949.1万人次,周末提供疫苗接种服务29.2万人次。出台《北京市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若干措施》,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42%,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

    印发《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升院前急救能力、优化日间手术服务等23项重点任务。推进专科医联体建设,印发医联体转诊规范和七类慢病双向转诊标准。印发《北京市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案(2023-2025年)》,制定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指标体系。印发《北京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开展相关监测数据报送工作,加强互联网诊疗数据监管。印发《北京市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北京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开展医院护工使用管理专项检查,规范医疗机构探视和陪住管理。加强康复护理体系建设,北京市顺义区第二医院、北京市密云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康复转型医疗机构验收。构建符合北京城市发展新格局的“1+3+7”采供血服务体系,推进团体献血,落实无偿献血者优待政策。组织开展药品耗材采购使用管理专项整治,认真开展医院太平间殡仪服务专项整治,统筹做好行风建设。推进医务社工工作,推出45个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服务项目。

    【生育服务和妇幼健康】印发《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从健全服务规范、丰富多元供给、加强综合监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队伍建设五方面提出16类任务。印发《北京市托育机构综合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发布《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加强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工作,认真开展托育机构督导巡查,组织开展托育机构专项应急演练。全市提供托育服务机构达870家、托位4.37万个、普惠托位7501个。凤凰睿稚(北京)托育服务有限公司等55家托育机构被确定为为北京市托育服务示范单位(2023-2025年),累计已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150家。

    组织开展妇幼健康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服务下沉、专业技能提升三项行动。开展区域母婴安全保障筑基行动评估、北京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评估,首批通过国家级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评估。创建4家国家婚前孕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打造100余支技术过硬的新生儿复苏团队,确定北京协和医院等46家机构为现代产房建设单位,确定爱婴医院104家,累计建成母婴友好医院61家、儿童健康友好社区96家。

    【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拟订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推动安宁疗护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转型建设,昌平区沙河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确定为2023年北京市安宁疗护中心转型建设医疗机构,西城区广外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确定为2023年北京市老年护理中心转型建设医疗机构。印发《北京市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医疗机构创新居家医疗服务方式,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将医疗机构内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

    【中医药工作】开展北京地区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完成35家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的评审工作。推进专科类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建设,确定北京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东直门医院分别为市级中医儿科医学中心、市级中医皮肤科医学中心、市级中医脑病科医学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启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计划,确定4批58个立项项目。组织完成“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第二批11个专业建设项目遴选,确定63个科室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北京地区推荐名单,确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科等50个科室作为北京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单位。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症状门诊建设,遴选确定34家医院137个症状门诊临床实训基地,社区症状门诊承担单位308家。实施中医药服务基层行动,建设3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制定第二批5个中医优势病种妇幼专科诊疗方案及10个妇幼诊疗中医服务包,开展中医儿科补短板专项。启动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5个学科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立项。组织实施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调查,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护航行动、中医药文化带和文化圈建设行动。

    【依法行政】有序推进立法工作,开展《北京市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立项调研和《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修订调研,完成对《北京市实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办法》《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两部地方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印发《北京市法治医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法治医院建设基本标准(试点)》,在北京协和医院、航空总医院等8家医院开展试点工作。持续打造首都卫生健康普法品牌,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工作。发布《北京市卫生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初步构建包括6个子体系的卫生健康标准体系框架。“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纳入本市健身房等16个“一业一证”改革行业,“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注册”纳入本市互联网医院4个“一业一证”改革行业,护士执业机构备案等服务事项纳入本市《“一照(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本市卫生健康领域医师资格证书等纳入《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清单(第一批)》。

    【综合监督】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及“6+4”一体化综合监管 ,开展医疗机构“一站式”综合监管,建立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修订《北京市卫生健康行政处罚裁量细则》,推动落实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费用减免工作。持续打击非法行医,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行动。全市开展卫生监督检查272897户次,行政处罚12214户次。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标准宣传专题宣贯和营养科普,组织开展2023年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北京市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风险监测及评估全链条信息化、标准化。年内,市卫生健康委共完成各类食品企业标准备案720份,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4294件。

    【职业健康】推进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重点职业病监测和放射卫生监测覆盖率均达到100%。开展110家洗染行业小微企业和15家宠物医院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在9个行业8450多名职工中开展职业健康素养调查,完成企业职业病危害分类分级风险评估4000余家。全市600余家企业开展健康企业创建,1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健康企业。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临床研究水平若干措施》,部署8方面32项工作。建立临床试验全流程监测体系,对30家研究型病房建设示范单位开展临床试验效率监测。实施首届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征集首都三级(含)及以上医院优质临床创新项目405个。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新立项科研项目7998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持续支持124家医疗卫生机构494个项目开展心脑血管、肿瘤、神经系统等34个西医和中医学科领域的研究,设立首发全科与社区专项,发布首发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出台《北京市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对不同岗位的卫生人才制定分类分层评价标准。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北京天坛医院江涛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获第四届“首都杰出人才奖”,北京天坛医院曹勇等6人入选北京学者。完成第三批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评审,遴选10名领军人才、30名学科带头人、50名学科骨干。获批国家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130项,完成700人次医防融合全员培训,开展各类基层卫生人员培训3万余人次。

    【国际合作与对口支援】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国际合作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等项目实施。持续打造援外旗舰项目,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二期项目正式交付使用,中非对口机制合作项目“中几友好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诊疗项目”获批。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王振常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第29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和赵兴山、王兴文分别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第1批援瓦努阿图中国医疗队全体9名队员被授予瓦努阿图国家勋章。圆满完成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及“北京国际医学论坛”各项筹办工作。启动京蒙协作重点专科建设,推进凉山州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任务,举办“情系和田•直达心田”义诊活动,选派援藏医疗队、第十一批第一期援疆医疗队、第五批第二期援青医疗队及第一批第二期援蒙医疗队。

    【信息化建设】加强三医联动信息化建设,以“京通”小程序升级为契机,规划建设“健康服务”模块,集成医疗、医保、医药服务功能,实现一个入口、一次登录、高频优先、三医联动。构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一张网”,建设“三医”数据共享“一平台”,积极推动“健康云”建设应用。开展114预约挂号平台迭代升级,北京市110家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同质化预约挂号服务、检查检验结果和医疗影像的共享查询,全部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门户,并整合医保移动支付、线上药品配送等功能,已接入13家医疗机构。

    【安全生产】召开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开展安全生产交叉互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贯彻落实丰台长峰医院“4·18”重大火灾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工作方案》,加强“企安安—动火作业报备”系统使用。组织开展卫生健康系统安全保卫工作监督检查,会同市公安局开展全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联合督查。

    【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21项具体工作措施。举办全市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会,印发《加强全市社会办医院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督导检查,深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实践活动。杨继敏获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赵继宗等6人被评为中国好医生,朱俊明等6人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杨慧霞等4人入选“2023北京榜样”。成立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发布首届“首都卫生健康青年榜样”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