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2021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23-04-06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1727家,其中医疗机构11552家(含三级医疗机构135家、二级医疗机构178家、一级医疗机构627家),其他卫生机构175家。全市卫生人员39.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8万人、其他技术人员18748人、管理人员19252人、工勤技能人员3165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2.4万人、注册护士14.2万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41128张,其中医院129507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954张;实有床位130259张。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17.8人,卫生技术人员14.5人,执业(助理)医师5.6人,注册护士6.5人,实有床位6.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11家,其中中心354家、站1757家;卫生技术人员34792人。村卫生室2642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357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47岁,其中男性80.01岁、女性85.02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72/10万,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22/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47‰,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1.44‰。医疗机构共诊疗24252.6万人次,出院397.2万人次;编制床位使用率62.9%,实有床位使用率71.0%,平均住院日8.4天;医师日均担负诊疗8.4人次和住院0.8床日。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659.1元,其中药费289.1元;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26087.5元,其中药费5575.4元。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23280例,报告发病率108.1/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41797例,报告发病率194.1/10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费用28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财政拨款475.4亿元,比上年降低7.9%。

    【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保障】周密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各项活动的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按照分级、分类、分人实施疫情防控管理的原则,针对庆祝大会8类人员、文艺演出21类人员及场景分别制定46个疫情防控指引,坚持定期核酸检测,整体推进疫苗接种,统筹央属、市属和部队医疗卫生力量,建立央地协同、部门协作、信息畅通、响应及时的医疗保障指挥体系,按照从核心区、近端集结区、远端集结区、外围应急备勤到社会面保障的“4+1”整体布局,健全完善从医疗防疫观察员、医疗防疫点到区域指挥、现场指挥部的服务保障运行体系。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措施,圆满完成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新冠疫情防控】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先后印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持续优化改善门急诊服务。制定并印发一系列指导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的政策及制度措施,包括《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农村地区零售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信息登记报告及闭环管理流程指导》《关于零售药店、诊所等机构早发现早报告早检测工作机制的通知》《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须知》《关于严格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登记报告制度并加强培训的通知》《诊所、门诊部等小型医疗机构登记报告及闭环管理流程图》《关于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的通知》等,指导农村地区及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疫情防控。组织专家编制129条防控指引,发布科普信息1.7万余条。全年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63场,坚持每日发布疫情通报,全网监测、全时跟踪、全情研判,报送舆情专报165期、简报274期。全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员累计17.9万人次,其中集中隔离71396人次、居家隔离10.7万人次。管理境外进京人员36583人次,其中集中隔离21155人次、居家隔离15428人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坚持“三医”联动,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要点,将三明医改核心精髓融入医改各项工作中。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做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印发《北京市健康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东城区、西城区、怀柔区、平谷区开展健联体试点,探索贯通医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北京建设的新路径。发挥医改办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市医改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动态调整组成人员,畅通工作机制。积极融入“两区”建设,在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创新功能、完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化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发展。开展智慧药学服务和处方前置审核试点,进一步规范用药服务。规范调整影像、临床物理治疗类、临床诊断类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实时结算。

    【健康北京建设】积极推进健康北京行动,开展健康北京行动指标监测,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6.4%,居全国之首。落实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三年行动方案,朝阳区、海淀区获评国家卫生区,188个街道(乡镇)创建市级卫生街道;广泛开展周末卫生日活动,加强基层环境治理。持续加强疾病防控,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108.10/10万,完成12万余例癌症和心脑血管等重点慢病高危人群筛查管理,为27.8万名老年人提供脑健康体检服务,为23787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免费体检。为43.4万名小学生提供免费口腔检查及窝沟封闭防龋服务,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氟化泡沫防龋服务57.9万人次。制定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现全市大中小学校、地铁、火车站AED配置全覆盖,完成线下21万人次、线上396万人次社会急救知识培训。7个新建中心血库均已开展采血工作,全市年采血总量同比增长17.7%。开展合理膳食乡村示范和健康企业创建工作,实现全市重点职业病监测和放射卫生监测全覆盖。充实居(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疏解,协调推进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友谊医院顺义院区、朝阳医院东院、安贞医院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首儿所通州院区、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开工建设,儿童医院新院区、安定医院新院区选址确定;研究推进宣武医院在房山区选址建设新院区。完成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新北楼拆除、同仁医院崇文门院区床位疏解,核心区三级医院疏解床位共计1200余张。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续签《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援建医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签署《关于支持廊坊北三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帮扶廊坊北三县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京张、京唐、京承等重点医疗项目合作深入推进,实现京津冀485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239家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扎实推进“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清华长庚医院二期项目。加强京津冀鲁辽健康智库建设,持续开展卫生健康相关课题研究。

    【卫生应急与公共卫生】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组织卫生应急专业人员开展2021年北京市卫生应急宣传进万家系列活动。启动卫生应急队伍模块化建设项目,着手组建一支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全市未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和医疗机构放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报告及时率、规范处置率均100%。

    通过完善市区两级定点医疗机构设置、改进结核病诊疗策略、全媒体矩阵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推进《北京市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2年)》。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全市适龄儿童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制定《北京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修订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标准,新创建健康社区、餐厅、食堂等健康机构100家。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精准开展精神卫生防治服务,巩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做好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总结工作;完成127595人的居民心理健康筛查及问题干预。

    【医疗卫生服务】制定《北京市2021年度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工作方案》,部署推进20项改善医疗服务重点任务,实施40项重点民生项目、101项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卫生健康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级以上医院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三级医院分时段预约挂号全部精确到30分钟以内,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立老年无健康码就诊通道,65家医院开设夜间门诊,134家医院试点推进医务社会工作,试点推出“缺药即送”便民服务。

    优化医疗服务结构,推进分级诊疗,打造基层卫生预约转诊服务平台,全市96家医联体核心医院、医联体三级医院全部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为基层预留30%以上号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调整至100元/人· 年,引导二级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加入家庭医生队伍。儿科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医院扩至20家,实现郊区全覆盖。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疾病中心落地北京。市级医疗质控中心增至40个。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建成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启动互联网医院准入工作,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32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131家。

    【生育服务和妇幼健康】出台《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出生人口监测调研,优化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力度,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在全国率先制定托育机构卫生评价标准,创建首批45家示范性托育机构,完成102家托育机构备案,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发展。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管理,推进母婴安全保障筑基行动,开展妇幼健康生育全程“八优服务”,组织开展婚前孕前保健优质服务单位、母婴友好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优质服务基地和儿童健康友好社区评估,为14万余名新生儿开展疾病筛查,开展100万余人次儿童五类重点疾病筛查,创新性推进新设立托幼机构卫生评价改革。结合建党百年,发布《北京市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1—2020年)》,推出10家“北京市妇幼健康文化建设特色单位”及10位北京市“最美妇幼人”。

    【老龄工作】加强统筹老龄工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配合市发展改革委编制《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29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积极开展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2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验收。新增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19家,累计创建472家,在全国率先达到医疗机构80%覆盖。开展2021年北京市“孝顺榜样”命名工作,命名首批本市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基地。开展“百千万智慧助老”公益行动,惠及10余万名老年人。

    【中医药工作】出台《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及《北京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表》。完善全市中医医院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双面控点”工作机制,率先在归口单位运转实施,并在全市推开。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推进行业标准、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等的制定,开展检查、抽查和业务指导,组织岗位培训和基础培训。大力推进科教工作,成立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北京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建成100个社区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培训2004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及1058名师资,积极发挥中医在养老护理中的作用。升级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四大工程”,服务居民近百万人次。累计建立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175个、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90个、室站分站116个。发布中医药领域首个关于新兴学科的国际标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启动新时代神农尝百草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依法行政】出台《北京市献血条例》,修订《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完成69件本系统重大行政决策和238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制发“八五”普法规划,召开“八五”普法启动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服务事项30%以上实行告知承诺制,全城网办和一网通办率达到100%,26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落地实施,出生医学证明实现在线申领并生成电子证照。围绕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新阶段首都卫生健康新发展格局等开展多项课题研究。健全卫生健康地方标准体系,制定18项卫生健康地方标准。

    【综合监督】开展“信用+综合监管”试点工作,推进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落实行业综合监管职责,牵头完成国家督导组对北京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的整改落实。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完成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监督保障工作,配合冬奥组委开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监督保障工作。全年市卫生健康委共监督检查各单位358360户次,行政处罚13971户次。

    【食品安全】北京市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水平。全市共完成各类食品企业标准备案405份。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大课堂和食品标准宣贯活动,共举办宣贯会20场,宣贯32项标准,共约11800人次参加。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推进食品安全监测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研发。做好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北京)调查工作总结。协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题日活动。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北京冬奥会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在10个远郊区开展合理膳食乡村示范工作。5项食品安全领域科研项目获得市科委立项,共获522万元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发布《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规范管理相关措施。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编写《2022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指南》,启动实施2021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494项,委托第三方成果转化服务公司筛选出20个重点转化项目。组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生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加大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培养774名全科医生,完成3200名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启动社区医生临床研修培训。7人入选“北京学者”,实现了公共卫生“北京学者”零的突破。全市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32个,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3个、协同医院16家,18个专业基地被遴选为国家重点专业基地,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获批国家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111项,全年开展各类基层卫生人员培训4万余人次。

    【国际合作与对口支援】举办2021年服贸会健康卫生专题展和北京国际医学论坛。“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国际合作项目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项目持续巩固深化“云外事”项目合作模式。继续举办京港洽谈会卫生健康专题活动、京台科技论坛基层卫生健康分论坛,分享防控经验,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医疗卫生合作。中非友好医院建设试点项目进展良好,组建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

    助力受援地区推进乡村振兴,与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签署第二阶段帮扶备忘录。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各单位共选派149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支援合作地区开展帮扶,接收受援地960人次医疗卫生骨干来京进修。援派干部在当地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患者22.19万人次,输出各类医疗卫生技术844项,帮助建立临床重点专科103个,帮助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1086项。

    【信息化建设】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撑,开发建设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管理平台,打通平台与“北京健康宝”的数据接口,支持公众通过“北京健康宝”服务入口查询新冠疫苗接种记录、导出接种凭证,统筹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监测预警、疫情协同处置等疫情防控关键环节的信息化保障工作。启用“京办”平台。规范行业依法统计,加强卫生健康系统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与弄虚作假工作,加强对统计调查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统计质量。

    【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思践悟百年史 砥砺奋进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召开2021年度党建工作会。市卫生健康系统2名共产党员和1个基层党组织受到党中央表彰,7名共产党员、3名党务工作者、2名基层党组织书记、5个基层党组织获市级表彰。积极参加“共产党员献爱心”等活动,全系统党员、积极分子、民主党派及群众自愿捐款159.57万元。市卫生健康系统6人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8人被评为“中国好医生”,李桓英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童朝晖被评为“2021年最美医生”、“2021年中国好人”、“2021北京榜样”年榜人物,5个单位被授予“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