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1211家,其中医疗机构11054家(含三级医疗机构119家、二级医疗机构184家、一级医疗机构630家),其他卫生机构157家。全市卫生人员3756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3699人、其他技术人员17985人、管理人员21928人、工勤技能人员2940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18541人、注册护士134656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37239张,其中医院床位12588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7722张;实有床位127143张。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17.16人,卫生技术人员13.87人,执业(助理)医师5.41人,注册护士6.15人,实有床位5.8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69家,其中中心346家、站1723家;卫生技术人员33556人。村卫生室2484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661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43岁,其中男性80.04岁、女性84.90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4.34/10万,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4.98/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76‰,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1.98‰。户籍人口出生率7.17‰,人口自然增长率0.19‰。医疗机构共诊疗19269.3万人次,出院288.7万人次;编制床位使用率52.4%,实有床位使用率59.5%,平均住院日(不含精神病专科医院)9.1天;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0人次和住院0.7床日。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667.4元,其中药费321.0元;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27223.4元,其中药费6161.9元。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17401例,报告发病率80.8/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96926例,报告发病率431.5/10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费用2370.7亿元,比上年减少9.3%;其中财政拨款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医疗机构总费用2252.9亿元(其中政府办医疗机构总费用占75.6%),比上年减少9.9%;其中财政拨款收入4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强疫情防控筛查,建成2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做好重点人群分类管控。加强流调溯源,及时锁定新发地市场风险点位,准确发现境外输入超长潜伏期感染者和新冠病毒英国变异毒株。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至年底,全市核酸检测机构252家(其中疾控机构21家、各级医院157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其他机构74家),日单样本检测能力74.6万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及各区区属区域医疗中心均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按照“四集中”原则建立全市新冠肺炎救治体系,组建3个救治联合体,重启小汤山医院,成立重症救治专家组,坚持中西医并重,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做好危重患者救治。紧急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圆满完成援鄂任务。严格医院感染防控,加强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就医人群防护,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加强疫情研判,开展风险评估及境内外疫情风险动态分析,编写《新冠肺炎境外疫情参考》289期。加强社会防控指导,制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等设置标准及各类场所、人群防控指引,发布疫情通报343条。加强监督检查,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执法检查44.2万户次。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出台《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科技、人才支撑和法治保障。
截至12月底,全市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87例,其中境外输入204例。全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员108478人,其中集中隔离32731人、居家隔离75747人。管理境外进京人员39766人,其中集中隔离25494人、居家隔离14272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健联体试点方案,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4+7”试点以及第二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衔接,开展社区处方前置审核试点,研究完善本市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开展北京市“十三五”医改规划实施情况自评及“十四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出台《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实施方案》,印发《关于结合本市实际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工作方案》,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被授予2019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之一,并向全国推广。
【健康北京建设】成立健康北京行动推进委员会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印发《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开展“健康北京周”“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等主题宣传活动,建设300处多功能运动场地和30千米社区健康步道,全市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动态全覆盖。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在全市开展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印发《关于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三年行动方案》,推进爱国卫生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六大专项行动。朝阳区、海淀区通过国家卫生区评审,海淀区四季青镇等17个乡镇获得国家卫生乡镇命名,朝阳区、房山区通过了第四批国家级健康促进区验收,新创建社区、餐厅、食堂等健康示范机构164家,首批49所健康促进试点幼儿园全部达标。加强控烟监督执法及宣传,推进市级党政机关无烟环境建设及戒烟门诊规范化建设。全年完成3类农村改水项目771个,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9.4%。推进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和监督执法,实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等7个100%完成。
【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快重大医疗卫生疏解项目建设,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北京口腔医院迁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工程、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项目取得项目建议书代可研报告批复。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新建医院项目建设,《关于“交钥匙”新建医院项目办医支持方案》已形成初步成果,市属医院与河北省容城县、张家口市等对口帮扶合作持续推进。友谊医院与三河市医院、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安贞医院与大厂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北三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京津冀鲁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将检验结果互认地域范围由原京津冀地区拓展到京津冀鲁地区,检验结果互认项目由36个增加至43个,互认医疗机构由原京津冀地区的411家增加至京津冀鲁地区的542家。
【卫生应急与公共卫生】启动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呼叫号码、统一指挥调度”工作,999中心首批20个车组、121名人员纳入120系统统一指挥调度。建立急救与非急救分类服务监管体系,推进急救服务和非急救服务的剥离。启动“警医联动”机制,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援救治效率。加强社会急救能力,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施设备的配置。印发《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年—2022年)》,卫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及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通过了验收。
推进全市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多病种综合监测网络和多层级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全年免费流感疫苗接种194.89万支、自费流感疫苗接种68.1万支,累计报告流感病例80010例,同比下降63.1%。艾滋病发现率、治疗覆盖率、病毒抑制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结核病防治主要指标均达到“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全市16个区均已建成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中11个区达到国家级示范区标准。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如期完成“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中毒危害”等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目标,继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签约794.1万人,总签约率36.9%,重点人群签约率90%以上。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基层卫生综合评价及绩效考核,启动社区医院建设。强化低收入村和偏远山村巡诊,远郊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辖区人口较少的偏远山村开展每周一次巡诊服务,组织市属医院退休医学专家面向远郊区低收入村及所在乡镇开展巡诊服务。加强105个“同心卫生室”能力建设,开展“京医老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项目。
印发《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在朝阳区试点成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印发《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意见分工方案》,完善社会办医政策环境。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全市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机构92家,新增西城、海淀、丰台3个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区,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试点上线。印发《北京市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通过DRGs方式开展北京地区医院和重点专科服务评价。开展全市医疗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专项行动,开展诊所、门诊部等小型医疗机构专项整治。加强血液管理,启动团体无偿献血应急机制,实施医疗机构血费直免和献血者用血费用自助报销工作,增设、恢复7个献血点,顺义等7个区中心血库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
【生育服务和妇幼健康】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印发《北京市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实施细则(试行)》,启动示范性托育机构的创建。将母婴设施建设融入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全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母婴室配置率100%。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母婴设施、托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下沉整合,朝阳区、海淀区获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奖扶特扶工作,实现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优先便利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个全覆盖,计生奖扶特扶金足额发放到位。开展国际家庭日系列主题活动,创新深化关爱女孩行动。
推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启动“绿芽行动”,建立婚前孕前保健服务协同机制,推进婚姻登记与婚检一站式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多元保障机制,将25个病种纳入保障范围。深入实施区域母婴安全筑基行动,开展区域母婴安全评价,11个区实现孕产妇“零死亡”。规范儿童早期发展服务、青春期保健服务,开展更年期保健专家工作室建设,率先推进预防非意愿妊娠规范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启动妇幼保健院评审、绩效考核和高质量服务“七五”行动,完成市区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哨点)设置全覆盖。指导各区急救中心站实现危重新生儿转运车辆与设备配备全覆盖。确定爱婴医院111家、爱婴社区327家,建设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326家,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单位。
【老龄健康和康复医疗】加强统筹老龄工作,起草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召开首届京津冀老龄事业协同发展主题研讨会,启动北京市老龄健康信息协同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继续做好老年人权益保护和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出台《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启动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老年医学多学科门诊服务研究,实施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开展疗护、医养结合培训,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82家。做好康复体系建设和护理员管理,推进各区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医院转型,932人获得康复治疗师转岗培训证书,2059名护理员经培训考核合格。
【中医药工作】完善中医药发展法制政策保障,《北京市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起草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北京实施方案,启动《健康北京中医行动》编制工作。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开展重点专科辐射工程,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推进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北京中医药服务对外辐射能力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继续开展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中医健康养老工程、名中医身边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验收工作,累计建立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168个。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改革,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组织第四批全国优才和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年度考核。弘扬中医药文化,组织第十二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继续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依法行政】出台《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条例》《北京市献血条例》立法立项,开展《北京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组织宪法宣传周法律知识答题等普法活动,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与重大行政决策管理,做好行政复议与应诉。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持续推进医师区域注册,推行医师、护士电子证照,简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调整规范权力清单。健全卫生健康地方标准体系,完成20项地方卫生健康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10项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地方标准。
【综合监督】启动“信用+综合监管”试点,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监管,整合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投诉举报、打击非法行医等信息,建立“监督执法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提升智慧监管水平。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和城市管理委建立医疗废物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全年监督检查医疗卫生机构81795家382583家次,联合监督执法检查4723家次,开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专项执法检查15188家次。
【食品安全】实现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全程网办、企业标准备案“零跑路”,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加强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后管理。组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传贯彻活动,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科普宣传,推出食品安全标准大课堂,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合理营养、食品安全系列科普宣传。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推进食品安全监测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研发。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10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创新功能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28条改革措施,推进研究型病房建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入选2020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专项。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启动实施2020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407项,为51个创新项目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成立北京市医学伦理审查互认联盟,立项支持10个伦理管理与审查质量提高项目。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督查,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备案。印发《关于调整优化北京市卫生系统职称结构比例的通知》,增加本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岗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7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入选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市共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3个、协同医院17家,获批国家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926项,全年开展各类基层卫生人员培训4万余人次。
【国际合作与对口支援】继续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卫生健康合作,完成援几内亚新老医疗队交接,中非友好医院建设试点项目进展良好。推动与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急救医学等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深入实施精准健康扶贫行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续签帮扶协议,赴四川凉山州开展艾滋病防治调研,推进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项目工程建设。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共选派988人次援助干部赴受援地帮扶,在当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83547人次,义诊会诊75036人次,助力对口帮扶贫困旗县全部如期脱贫摘帽。
【信息化建设】完成覆盖全市2000余家一、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行业业务网组网任务,开展北京市基层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项目系统开发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打通医疗公卫、妇幼、计免、精防、30家医院电子病历、中医馆6个业务系统,实现200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汇聚与数据质控。开发新建20个业务信息系统,为疫情防控综合决策、医疗物资管理、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等提供信息化保障支撑。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总体部署,开展民营医院党建工作调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市卫生健康系统20名个人、5个集体及5名共产党员、1个基层党组织获全国表彰,180名个人、29个集体和16名共产党员、7个基层党组织获市级表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和防院感组被评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举办“北京榜样致敬抗疫英雄”等活动,全系统党员自愿捐款181.52万元支持疫情防控。市卫生健康系统59个单位获评2018—2020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9人被评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市援鄂医疗队获得“2020北京榜样”年榜特别奖,地坛医院等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