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1100家,其中医疗机构10958家(含三级医疗机构115家、二级医疗机构174家、一级医疗机构654家),其他卫生机构142家。全市卫生人员3517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1686人、其他技术人员17106人、管理人员20946人、工勤技能人员2905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977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09376人、注册护士123589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30344张,其中医院1198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35张;实有床位123508张。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16.3人、卫生技术人员13.1人、执业(助理)医师5.1人、注册护士5.7人、实有床位5.7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79家,其中中心341家、站1738家;卫生技术人员28004人。村卫生室2613家。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20岁,其中男性79.85岁、女性84.63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1.69/10万,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1.03/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86‰,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2.00‰。户籍人口出生率10.30‰,人口自然增长率3.25‰。医疗机构共诊疗24752.5万人次,出院405.2万人次;编制床位使用率74.2%,实有床位使用率81.5%,平均住院日9.3天;医师日均担负诊疗9.9人次和住院1.0床日。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534.9元,其中药费 256.3 元;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22672.7元,其中药费5554.5元。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28009例,报告发病率128.9/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149207例,报告发病率686.7/10万。全年未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24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财政补助395.6亿元,较上年增长18.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自2017年4月实施以来,至2018年年底,门急诊3.8亿余人次,出院和住院病人610万人次,总体平稳有序,反响良好。国务院领导先后8次作出批示,给予肯定和鼓励。改革以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进展,三级医院门急诊量减少8%,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数增幅近30%,住院服务向三级医院集中,出院患者增长9.7%;医疗机构新的补偿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医事服务费得到认可;全市医药费用年均增长率仅为6%,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基本协调。启动实施京津冀第一批六大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医用耗材采购价格降幅16%,节约费用3亿元。建立了覆盖全市16区的34个紧密型医联体和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为牵引的儿科紧密医联体,带动区域诊疗水平稳步提升。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西城区推进“三纵两横一平台”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加快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推动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制定《北京市加快推进三级公立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实施方案》,推动三级公立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规范更多医疗服务项目,通过有降有升的价格调整,助推医疗机构发展方式向内涵质量效率型转变,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
健康北京建设 制定并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多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局面得以加强,密云区、延庆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的验收评审,朝阳区、海淀区通过了国家卫生区第一阶段暗访,通州区、平谷区、怀柔区和天安门地区通过了国家卫生区的复审,大兴区、丰台区启动国家卫生区创建。联合市民政局、市委社会工委、市委农工委推进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全市已建成公共卫生委员会3396个,海淀和怀柔等区以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为切入点,推动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取得阶段成效。全市新增26个献血点,加强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团体无偿献血,全市采血量比上一年净增13.1%,增速和公民无偿献血率均居全国首位,有效应对处置了季节性血液供应紧张的问题。持续开展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监测,连续两年有效应对了近十年来的两次流感高峰;在全市16区全面建成国家致病菌识别网,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覆盖的省份。不断完善控烟体系建设,自《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行业控烟总体合格率从77%提升到95%,群众举报和监督处罚并行的控烟格局基本形成。完成3.4万余家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病危害调查和3000家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检测工作,为加强监管奠定了基础。
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天坛医院新院实现开诊,疏解核心区医疗床位950张;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口腔医院迁建等项目取得进展;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首儿所通州院区、北京急救中心通州部、市疾控中心迁建和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等项目加快推进。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由27项增至33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由132家增至296家,实现了符合要求的三级、二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实验室全覆盖。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与河北省卫生计生委、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签署《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发展,对廊坊、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等五地市的对口支援取得了新的成效,当地诊疗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做好《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和《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7年—2035年)》编制工作,开展“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规划中期评估,推动规划任务落地实施。
卫生应急与公共卫生 加强卫生应急与急救体系建设。卫生应急工作积极预防和控制首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圆满完成各类重大活动及特殊事件保障任务。在各区、各相关专业机构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区级以上疾控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内设或指定处室(科室)负责日常卫生应急管理,有效保障中非合作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全市新增20个急救工作站,急救呼叫满足率提升8个百分点,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2分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均达100%。加强延庆区冬奥卫生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出冬奥医疗机构定点名单。
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持续开展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监测,有效应对了流感高峰。推进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口腔疾病防治为重点的“阳光长城计划”,开展重点慢性病发病趋势进行监测分析;启动北京“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探索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路径;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干预管理,累计筛查13.5万余人;为8万名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窝沟封闭防龋服务,为42万名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免费防龋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基层卫生工作。组织涉农区政府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完成194个村卫生室建设,并用邻村覆盖或乡镇卫生机构巡诊等方式将卫生服务送到山区村民身边。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力度。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智慧家医”模式,增强医患互动,改善签约居民体验。
改善医疗服务。印发北京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在多学科诊疗、急诊急救、日间服务等10个方面进一步创新医疗服务,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和示范典型创建,确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15所。开展国际医疗服务试点,促进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
生育服务和妇幼健康管理 完善生育服务。整合公安、妇幼和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优化生育服务登记程序,开发上线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信息管理系统,探索“生育全周期”服务多证合一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卫生计生健康知识分类推送和生育服务精准引导。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全市建设爱婴医院114家,爱婴社区318家,公共场所建成327个母婴设施;在全国率先建设社区儿童中心12个,累计10万人次获得服务;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优先便利服务。将计划生育家庭伤残、死亡特别扶助金从每人每月400元、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90元、720元,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提供优先便利服务;投入4000余万元为全市失独家庭成员购买养老及意外保险,缓解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经济压力。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发放3.71亿元奖励扶助金、特别扶助金,惠及全市11.2万名计划生育群众。
加强妇幼健康管理。实施保障孕产妇安全攻坚行动和助产能力提升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及规范流产后避孕服务,启动0-6岁儿童五类残疾筛查。加强妊娠风险评估,保障孕产妇安全,加强妊娠风险评估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建立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孕产妇危重症报告评审制度,严格孕产妇死亡控制及评审。健全早产儿保健网络,完善市、区危重新生儿救治转会诊网络,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及反馈。联合市教委、市体育局预防控制儿童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身体健康。
康复医疗和老龄工作 分类指导前三批15家公立医疗机构康复转型工作,完成100余名康复治疗师转岗培训、430余人社区康复治疗适宜技术培训。创建24家老年友善医院。推动东城、朝阳、海淀三个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本市养老体系。健全老年人照顾和优待政策,将享受优待服务的人群扩大至本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新增优待人群110余万。
中医药工作 落实《中医药法》,推进中医诊所备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工作。深化中医健康乡村(社区)、中医健康养老“身边”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了中医药领军人才驻村驻社区工作模式,形成了中医药“四法合一”+互联网的治未病服务模式,实现了养老助残卡刷卡享受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启动名中医身边工程,组建372支名中医团队每周到全市3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坐诊,为社区百姓提供9项服务,5.5万人次在家门口接受到了名中医服务。制定了《北京市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方案》,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创建了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驱动联盟,加快推进首都中医药创新发展。
依法行政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开展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电子化备案,多个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办,最多跑一次”。制定医疗机构、医师“两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制定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互联网诊疗管理文件,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规范发展。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项由108项精简至50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100%,并逐步理顺了办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纳入了北京市地方性法规五年立法计划。制定了6项地方标准。
综合监督和食品安全 建立北京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平台,出台全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指南,初步形成医疗机构自主监管机制。组织开展10家市级三级医疗机构“驻院式”监督检查。印发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将“号贩子”等严重失信行为纳入全市信用监管平台,实施联合惩戒。与市公安局、市高级人民检察院、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联合打击无证行医工作协调机制,会同公安等多部门启动了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配合公安机关治安拘留“号贩子”900余人。
开发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智能支撑系统,为研制、管理食品企业标准提供参考。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物消费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数据库,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打下基础。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实施新一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成立了26家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支持85家机构267个项目开展为期3年的应用性研究,支持40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开展生物医药转化研究。启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层创新培育联合项目,重点支持开展社区卫生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研究。启动2018-2019年度北京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与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支持85个项目向全市600余个基层单位推广先进适宜技术。编制医学研究伦理管理规范和伦理审查工作指南,加强人体研究医学伦理管理。首次启动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面向市属和区属医院加强临床专业能力和水平建设。《北京市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由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实施。
国际合作与对口支援 深化国际合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第一时间组派世纪坛医院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落实市委书记蔡奇出访希腊成果,积极开展与希腊等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举办了北京市援外医疗50周年系列活动。
精准扶贫。与拉萨市密切协作,实现拉萨市人民医院三甲挂牌,受到了中组部的肯定;根据青海玉树州实际需要,组建了玉树州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结束了国内高原高寒地区没有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历史。
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生产保卫工作 制定了全市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实施方案,并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基本完成信息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完成了健康北京APP(一期)的开发,为互联互通落地加强了实施基础。开展反恐工作、扫黑除恶、“雪亮工程”建设等,加强系统安全生产和治安保卫工作。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制定委党委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发挥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示范作用。全系统部署开展“知边界、守规矩、抓落实”专项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纪律观念。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修订下发《党支部工作规范》,推广使用“一规一表一册一网”。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全系统在职党员报到率98.6%。在全系统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读书活动,“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护健康”主题宣讲活动和“青年大学习”活动,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举办首届“医师节”,开展第七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北京榜样”等推荐宣传活动,彰显卫生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着手建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市医院党建工作专家委员会。联合市纪委派驻纪检组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巡查组,开展第一批四个单位巡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