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2010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16-08-16
  •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基本情况2010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539个(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比上年减少64 个,其中医疗机构6377个,包括医院550个,医院比上年增加28个。各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94581张,比上年增加619张,其中医院床位85396张,比上年增加1925张。卫生人员总数219762人,比上年增加1160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1093人,比上年增加10658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总数的77獲8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97人,比上年增加27人。执业(助理)医师总数65954人,注册护士总数67308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编制床位4獲82张、执业(助理)医师3獲36人、注册护士3獲43人。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量1獲46亿人次,比上年(1獲35亿人次)增加0獲11亿人次,增幅8獲15%。

      201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獲81岁,比上年增加0獲34岁。孕产妇死亡率12獲14/10万,较上年下降16獲6%;婴儿死亡率3獲29‰,较上年下降5獲7%。

      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10月27日,成立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简称首医委)。首医委为北京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包括首都地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县局级以上的主管部门及与卫生管理有关的部门和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相关重大议题和重要工作,推动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了从市级层面上加强和完善对市属公立医院的管理,本市医改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市属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到年底,已完成组建市医院管理机构的工作方案,待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全市卫生系统安排基本建设投资13獲26亿元,涉及28个建设项目,建设面积约74万平方米。其中市属(管)单位建设项目11个(其中医疗项目10个),安排投资6獲01亿元,建设面积约23万平方米;区县卫生项目17个(其中区域医疗中心项目8个、中医项目1个),安排政府投资7獲25亿元,建设面积约51万平方米。完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制订并实施了卫生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指南。卫生系统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工作开始实施。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启动了北京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工作。

      医政管理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强化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印发并实施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和《北京市首批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制订了《手术分级标准目录》和《北京市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在已有16个相关医学领域质控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急诊抢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督查、对部分三甲医院进行巡查等医院医疗质量督导检查活动,以及医院医疗质量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人体器官移植的管理,对有关医院和项目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人体器官移植诊疗活动。扎实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医院门急诊信息采集,实施针对非医保人员就医信息采集的医联码工程。启动了《北京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工作。

      创新和完善医疗服务模式。深入推进预约挂号诊疗工作。截至年底,本市49家三级医院就诊患者的预约就诊比例达20獲13%(预约总量中,初诊预约占18獲69%,复诊预约占81獲15%,社区转诊预约占0獲17%)。复诊预约比例40獲57%,出院病人复诊预约比例60%,产科复诊预约比例90獲34%,口腔科复诊预约比例93獲56%。在26家三级医院试点实施双休日全天开设门诊,法定节假日根据患者就诊需求,动态调整门诊时间的措施。区域内远程会诊试点稳步推进。开展“规范护理服务,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标兵”工作,全市已有47家三级医院、60家二级医院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对3025名护理员进行免费培训。开展康复医院、护理院试点工作,完成相关出入院、转诊、服务及评价等标准的制订,并在4家试点单位运行实施。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儿科、精神科、康复科等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9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参加了试点工作。截至年底,11家试点医院共有20个专业、99个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累计有15163例病例进入临床路径,其中完成路径管理13727例。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与血液管理工作。对口支援远郊区县11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和卫生支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完成对新疆和田地区、西藏拉萨市、内蒙古自治区、四川什邡市的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年度任务。

      推进实施医疗机构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和院务公开工作。以“精准膳食,呵护健康”为主题,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北京卫生系统营养治疗技能大赛。深入开展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成果展等各具特色的工作,建立了以多名知名专家命名的创新工作团队。深入推进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开展了院务公开自查互查工作。

      启动了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和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调研和方案制订工作。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工作有了新进展,从2010年起,北京市财政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市卫生局直属医疗卫生单位退休人员费用实行财政全额保障。在公立医院试行总会计师制度的工作稳步推进,已初步完成市卫生局直属医疗单位实施总会计师制度的工作方案。继续推进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在朝阳医院前两年进行试点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在8家综合医院及3家专科医院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完善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已在公立医院推行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市属公立医院建设规模、人员配备标准、贷款投资行为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审计监督,制订并实施《北京市卫生局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卫生局直属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操作指南(试行)》。正式启动了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取得进展,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在朝阳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和胸科医院等4家医院开展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试点工作。

      基层卫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编写了《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手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开展了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试点开展了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在东城区、西城区、顺义区、朝阳区开展了社区卫生诊断试点。开展了延长社区卫生服务时间试点,将城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时间延至晚8时;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通”手机24小时提供健康指导与咨询,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医疗应急处置服务。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启动了社区转诊预约工作。从7月开始试点到年底,在13个区县搭建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预约服务工作平台,转诊预约累计1220人次,成功转诊1217人次。加强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修订了《北京市慢性病管理规范》,为慢性病家庭培养家庭保健员2獲5万人。截至年底,全市社区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人达165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工作,截至年底,为城乡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404万份,其中电子健康档案485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0%,电子健康档案占健康档案总数的34獲5%。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在全市10个区县组织开展了“社区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邀请近200名居民代表分别进入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1个岗位进行一天工作体验,进一步增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进行双向沟通,有效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开展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立法调研。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本市参合人员278獲53万人,参合率96獲7%;人均筹资520元,全市筹资标准内总额14獲86亿元,其中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筹资比例达87%。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60獲02%,门诊报销41獲05%。拟定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具体工作方案。指导各区县进一步规范了新农合基金监管措施。

      疾病预防控制开展对来京务工人员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全市421家一级以上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继续对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累计接种162万人,无严重异常反应。为8月龄至14周岁的适龄儿童全面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共接种160万人,报告接种率96獲0%。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对本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流脑、麻疹疫苗接种,在4275家集中用工单位接种14万人。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相关传染性疾病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病防治继续稳步推进。《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首次编制出版了《北京市年度(2009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白皮书)。加强慢病防治管理,为1526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实施“镶上牙齿,摘下眼镜,稳定血压,减轻体重”4项健康促进措施;对全市适龄儿童开展窝沟封闭,共有159425名儿童接受了免费服务,封闭牙齿246232颗,比上年增加7獲39%。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68獲99/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559獲46/10万。

      卫生应急强化专业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相继成立了由传染病防控、预测预警、中毒处置、灾害事故与医疗救治、核与辐射损伤处置、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共6个专业组62人组成的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及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组建了医疗救援、传染病控制、核与辐射处置、心理干预处置、中毒与化学污染处置、水及食源性污染处置共6大类242人的市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装备、储备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改进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培训和应急演习演练,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完成全国两会、市两会以及世界武搏会期间的卫生应急保障,以及对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和黑龙江伊春飞机失事事故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

      卫生执法监督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全面加强餐饮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放射)卫生、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治、黑诊所专项整治和打击违法发布医疗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和医疗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2010年,全市对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共监督177484户次,合格率99獲22%。立案3153件,进行行政处罚2787件,罚款381獲1万元。加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市卫生局起草的《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妇幼和精神卫生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三级预防、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和托幼园所卫生保健等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妇幼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全年为适龄妇女免费开展乳腺癌检查1獲2万例、宫颈癌检查3獲1万例,为城乡生育妇女免费增补叶酸3獲4万人。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为9獲3万名新生儿免费开展先天性疾病筛查、为46万名0~6岁学前儿童免费开展健康检查。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和母婴健康行动项目并取得较好成效。

      精神卫生工作得到加强。研究制订了本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成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服药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开设了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爱国卫生工作启动了2010~2012年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控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取得成效。落实病媒生物各项防控,开展了春季灭鼠、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检查、夏季灭蚊蝇等专项活动。继续开展全市家庭集中灭蟑三年(2008~2010)活动并取得成效,经抽样监测显示,全市居民家庭蟑螂侵害率2010年比2008年下降64獲3%,蟑螂密度比2008年下降85獲7%。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全市居民家庭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和适用于城市大规模病媒生物控制的工作体系。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北京市卫生镇、卫生村取得新进展,年内有3个镇成为市卫生镇、135个村成为市卫生村。群众健康促进活动和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全年完成无害化户厕改造17獲4万户,改水项目181个。

      药品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建立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及政府全额拨款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机构,搭建了非营利性的政府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全面实行政府主导、以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按照统一管理、药品同城同价,坚持质量优先、降低药品价格,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公平公正,采取有力措施、严格后期监管等四大原则,确保全市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所用药品集中采购的顺利实施。通过集中招标,有26292个药品中标成交,药品中标价格大幅下降,相同药品较现行市场平均价格下降16%,全年可减轻百姓用药负担36亿元,超出了集中采购初期制订的26亿元的目标。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本市零差率药品未能覆盖到的191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通过集中招标采购进行了补充。2010年2月底,本市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顺利实现了从“社区零差率药品”到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转变。本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及本市补充药品共计519个品种1500余个规格,中标价格在国家基本药物最高限价的基础上降低了30%以上,并全部实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预计每年可减轻百姓用药负担4獲56亿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的培训。

      加强医疗机构药事和医疗器械管理。成立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和医疗器械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合理用药的宣传、监督和管理,规范大型医疗器械合理配置和安全使用。

      药品监督管理贯彻“严格准入、科学监管、依法查处、辖区责任”的监管方针,“消费放心、用药安全”的良好环境得到进一步巩固。启动实施了对本市生产的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建立华北五省(区、市)药品监督稽查执法联防协作区。实施“百万家庭安全用药行动计划”。开展对非法买卖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行为的专项整治。加强对“黑诊所、黑药店”的治理,全市治理覆盖率达到100%。探索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监测综合监管模式。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和“网络售药”专项整治行动。侦破“北京普益堂中医药研究院制售假药案”等一批大案要案。落实药品再注册工作,启动了医疗机构制剂再注册和标准整顿工作。开展急救、冷僻药品储备工作。

      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公立中医医院特色回归年建设。加强大型医院的中医药服务,在全市68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服务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恢复中医儿科的工作得到落实。以北京中医医院为试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启动“小膏药”等中药传统制剂。开展首都军地共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加强中医药继承、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51510科技工程”,深入开展“薪火传承3+3工程”,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推广“产学研用”一体化中药科技创新模式,加快“金花清感”新药的研发,启动“十病十方”中药研发项目。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东城区正式成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扩大首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举办首届北京中医药国际论坛。开展一系列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活动。

      卫生科教、人才和人事工作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市级师资培训班,对全市各相关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骨干近200人进行了强化培训。首发基金资助各类项目447项,资助总金额达6114獲86万元。制订市属医疗卫生科研院所公益性科技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启动“北京市朝阳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研究”国家重大专项研究项目。

      培养基层卫生人员。全年有128名在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完成基层卫生人员在岗培训9412人,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4550人,乡村医生培训4862人,124名区县级医院的专业骨干在三级医院接受培训。

      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属地化管理和统一培训模式。成立北京市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整合以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等为代表的多种培训体系(军队系统也参与培训工作)。实现“应培尽培”的阶段目标。2010年,本市所有新分配的1300名医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均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达235个,在培住院医师总数3300人。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在培的全科住院医师进行了2期集中理论知识培训,共培训学员210人,新招收全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65人。

      自2009年起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依托首都医科大学为房山、平谷、密云等7个远郊区县培养卫生人才,2010年招生69人。全面开展社区卫生人员康复等7个专业骨干培训,开展国家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74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95项,全市二级以上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100%,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覆盖率100%,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达标率超过97%。针对手足口病、麻疹、鼠疫和禽流感防控等开展了全员培训。

      实施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工程取得进展。北京市卫生局与第一批入选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的99名专家(其中13名领军人才、18名学科带头人、68名学科骨干)及所在单位签订了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任务书,开始为期3年的培养资助。落实培养资助经费保障,第一批培养专项经费1926万元已经下拨到培养对象所在单位。完善配套政策,初步建立了北京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遴选工作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启动第二批高层次人才的遴选。

      推动医疗卫生单位进一步实施和完善能进能出的人员聘用制。加强公立医院人员配备,研究测算医院的人员编制需求,为解决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奠定了基础。全年接收998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初步拟定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并组织直属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开始实施。

      精神文明、行风建设和安全生产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对全国劳模张俊廷、王克荣和市劳模吴玉梅、贾立群,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庆军教授,以及援外、援边和援灾区医疗队等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开展第三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第七届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评选和“善行天下、温暖患儿——首都医务工作者慈善捐款月”活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及行风建设。与市检察院合作,建立北京市医药卫生系统与市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狠抓厉行节约、开展专题立项效能监察等为重点,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基层基础工作,着力强化消防安全、后勤保障和安全生产。强化医疗废物监管,确保医疗废物规范和安全处置。

      编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市卫生局组织编制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改革规划》,于2010年底基本完成规划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