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
FRANÇAIS
ENGLISH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用户中心  无障碍
北京政务服务网
智能问答
首都之窗
搜本网 一网通查
首都之窗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2011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16-08-16
  •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基本情况201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713个(不含部队和村卫生室),比上年增加174个,其中医疗机构6551个(含三级医疗机构52个、二级医疗机构116个、一级医疗机构597个),包括医院56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4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8个,急救中心(站)13个,疗养院2个,门诊部83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3335个,临床检验中心(所、站)5个。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99246张,比上年增加4665张,其中医院编制床位89420张(占90獲1%),比上年增加402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床位6302张(占6獲4%),比上年增加471张。全市卫生人员23獲2万人,比上年增加1獲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獲2万人,比上年增加1獲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746人,比上年增加49人。执业(助理)医师6獲9万人,注册护士7獲3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人员11獲5人、卫生技术人员9獲0人、执业(助理)医师3獲4人、注册护士3獲6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4獲9张。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1獲62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獲16亿人次,增长10獲96%;出院201獲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8獲4万人次,增长10獲07%。

      2011年,全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獲12岁,较上年增加0獲3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上年的12獲14/10万降至9獲09/10万;婴儿死亡率从上年的3獲29‰降至2獲84‰。上述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7月28日,成立市卫生局的部门管理机构——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履行市属医院的创建职责。完善预约挂号服务,重点推行实名制预约挂号等5项预约挂号服务新举措;强化医师出诊管理,医师整体出诊时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0%;医院80%的号源投入预约系统;开通启用北京联通114为全市统一预约挂号服务的公共平台,首都地区所有66家三级医院均纳入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全市有41家地方二、三级医院和12家部队医院开展双休日全天门诊。全市所有地方三级医院和84家二级医院(占二级医院总数的79%)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分级护理到位率达80%以上,陪住及自聘护工比例由70%~80%降到20%。启动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工作。临床路径管理继续稳步推进。在北京安贞医院等7家医院19个科室启动主诊医师负责制试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启动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创新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率90%。

      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应急加强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建立有效的防治结合工作机制。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并取得防控效果,有效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在北京市的传播,确保自1985年以来北京市27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全市取消预防接种纸质卡,实现预防接种信息电子化管理。在全国率先推出生命全周期口腔卫生保健健康促进行动。发布“北京人健康指引”。规范健康科普传播行为,在全市遴选251人成为北京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并开展相关活动。由10名院士审定推荐、1000名专家参加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出版发行。开发北京市民健康教育信息平台系统,并以“健康北京人”双屏机器人的亲民形象走进社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查询了解到权威、科学的健康知识。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取消地方病病区的城市。2011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26獲76/10万,较2010年下降15獲70%;报告死亡率1獲20/10万,下降11獲27%。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立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机制(平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两大系统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分号受理、协调调度,双网联动、统一指挥”的功能。120与110、122、119合作建立了联动应急协作机制并运行。

      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卫生执法监督,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在餐饮服务环节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并取得成效。开展塑化剂污染食品的检验检测,开展餐厨垃圾和地沟油整顿行动、游泳场馆卫生状况整顿和打击非法行医等10余项专项行动。全市取缔无证行医1233户次,移送案件27件。组织职业健康专项调查,进展顺利。强化卫生监督行政指导和服务,建立并实施卫生监督约见制度,督促管理相对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规范加强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属地卫生监督工作的督查指导制度,落实领导责任。修订区县卫生监督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研究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启动水质在线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准备工作。

      医政与药械管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和新城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批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大兴区、北京友谊医院在顺义区建立新院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审批工作。推进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分级有序的医疗服务模式。提出在延庆县开展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大医院对口支援与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康复医院和护理院试点,提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方案。加强血液管理,血液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制订《关于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实施意见》,为下一轮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工作奠定基础。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惠民效果进一步显现。探索心脏(冠状动脉)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工作扎实推进。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全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按要求控制在50种以内,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从6月的15%降至年底的12%,好于卫生部20%的规定指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从6月的61%降到年底的54%,好于卫生部60%的指标要求。

      基层卫生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在全市16个区县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时服务,全市3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将门诊服务时间延长到晚8时。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1100万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转诊预约工作扩大到全市16个区县,与42家二、三级医院建立转诊预约关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7万人,农业人口参合率97獲6%。在筹资标准与上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医药成本和费用,使政策范围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的目标。学生、儿童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实行按病种付费试点。加强对13个涉农区县新农合基金管理的稽查,保证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专项基金安全运行。

      妇幼和精神卫生为常住孕产妇和儿童免费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档案。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0~6岁儿童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到常住人口。出台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项目补助政策。启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程和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子安康的项目。印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北京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按标准为16个区县配备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人员1041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0獲2%。

      爱国卫生落实《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目标要求,建立健康北京创建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细化工作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医疗卫生系统无烟环境建设达到97%,完成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规的社会意见征求,国家卫生区创建、病媒生物防制及农村改水改厕等取得新进展。启动农村饮水健康行动,扩大农村饮用水监测范围,实现监测全覆盖。

      卫生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年内,以市政府名义发布了《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于2012年年初正式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基本完成《北京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北京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起草。安排市级卫生建设项目12个,市政府基本建设投资9獲93亿元,建设面积约50万平方米。安排区县级卫生建设项目10个,市政府基本建设投资9獲19亿元,建设面积约40万平方米。纳入医改的北京安定医院门急诊病房楼及附属用房工程完成主体结构,北京回龙观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其他市属单位中,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建设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北京肿瘤医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宣武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北京天坛医院迁建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等8个批准立项项目正推进开工前工作,北京胸科医院改扩建等5个项目向市发改委申报立项。此外,启动市疾控中心和北京口腔医院迁建,以及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和首都健康教育馆等一批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稳步推进卫生系统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开展医疗卫生用地调研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编制《北京市公共卫生及医疗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奠定基础。

      中医药工作探索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新模式,促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整体托管大兴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通州区中医医院合并,形成由城区大医院和区县政府合作的“一院二区,统一管理”的创新模式,为引导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向城外疏解发挥积极作用。完成北京市中医药特色服务“双十”工程项目,共建成14个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和10个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省(区、市),而且是全国唯一一个行政区域内所有区县均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省市。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继承创新工作,组织首届33人参加的“西学中”高级研究班,启动名医大讲堂-经方专题工作。中医药“十病十药”产品研发取得进展,首个新药——止渴养阴胶囊在北京同仁堂亦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大力支持中医药制剂研发,在市中药研究所建立北京市传统院内制剂研发平台。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成果——金花清感颗粒完成新药申报的一、二、三期临床试验,正在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新药审批。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国际交流,组织第3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第2届北京中医药膏方节和2011北京中医药国际发展与合作交流会议等,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获2011世界信息峰会大奖,成为该届世界信息峰会中为国家争得殊荣的两个项目之一。

      药品监督管理在全国率先推进基本药物全程追溯系统建设,全市78家在产企业的477个批准文号全部加赋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181家批发企业全部实施电子监管,实现基本药物生产批发环节100%电子监管。完成国家307种基本药物中38个品种的标准提升,数量居全国第一。储备19个基本药物短缺品种,保障公众特殊药品需求。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并取得成效,与公安部门联合查处“5獲26”专案、“9獲14”生产销售假药案等多个大案要案,反响良好。在全国率先开展打击医疗机构周边非法收售药品等专项行动。围绕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安全进行重点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深化药品安全准入和退出管理,推进药品新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北京市取得全国首张药品生产新版GMP证书,5家企业通过认证。推进医疗器械GMP,全市已有21家无菌和植入类企业通过现场检查。修订药品批发企业现代物流标准、药品零售企业开办标准。通过再注册、处方工艺核查、换发许可证等方式,把存在安全隐患的200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清退出市场。启动药品安全“百千万”工程,初步形成药品安全基层政府重视、企业诚信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成立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鼓励和扶持创新药物研发,全年44个药品品种获得生产批件、15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建立华北、东北八省(区、市)药品稽查执法联防协作机制。协调生产鱼精蛋白注射液、白消安片剂等短缺药品,稳定市场,受到群众好评。

      卫生科教、人才和人事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科研工作,设立26个管理类软科学项目,资助总金额755万元;启动首都重大疾病科技成果推广专项,首批重点支持26项技术推广至近400家次医疗机构;设立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资金,启动首批申报工作,征集建议近3000项,重点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应用性科学研究。

      适应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对高职高专层次实用性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需要,筹备组建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并取得进展。稳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住院医师4310人,培训规模居全国之首。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多种形式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培训近2獲5万人次。编制31个学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指南,获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124个,评审认可市级继续教育项目627个。

      完善公共卫生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提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本年度新招76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区县为单位试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市属三级医院双休日门诊服务加班补助得到落实。加强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人才培养,推进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完成第2批136名培养对象的遴选。加大从海外引进卫生人才的力度,全年推荐的26名专家中有9名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卫生信息化制订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新规范,提高立项审批的引导性和透明度,重视发挥同行专家评议的作用,规范财政类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推动电子病历试点工作,10家医院进行电子病历试点,并开展评估2次。拟订推进首都地区电子病历工作意见并上报市政府。推进门急诊“医联码”系统应用,有49家医院上传“医联码”基本信息,23家医院上传门急诊就诊信息。争取到财政部和卫生部共同支持的卫生信息化综合试点项目,完成北京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系统立项。全面梳理、更新卫生事业发展核心统计指标,并协调市统计局从本年度起按新的内容对外发布。

      卫生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成立市卫生局新一届卫生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的31名专家学者组成,并组织了政策研讨。在全国率先开展卫生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基本完成2003~2010年卫生总费用核算,形成连续8年的首都卫生总费用数据。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条例的起草和急救立法前期调研等工作,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04次主任会议原则同意急救立法立项论证,并建议纳入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起草项目。修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并由市质监局审查批准。启动全市卫生系统“六五”普法工作,扎实开展行政复议和卫生标准工作。

      党建、卫生文化等工作继续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活动。开展“深化医改我争先,服务群众我奉献”、“我为医改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及“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使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工作能力和群众形象有新的提升。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力度,公开选拔市医管局副局级干部和5名处级干部。

      坚持围绕医改大局,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量化考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强化医德医风宣传教育,在首都之窗网站开办“医德昭”栏目,组织102家医院展示医德医风建设和卫生改革发展成果,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范围延伸到系统局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与岗位,实现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全覆盖。开展重点工作效能监察和民主评议并取得良好成效。结合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和警示教育,加强对党费、团费、工会会费和学会、协会资金运行的监管,强化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加强卫生内部审计监督,促进卫生经济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年内,开展《急诊室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并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发《急诊室的故事》系列报道。与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合作制作“医患情”节目,举办《健康北京健康播报》节目,全年制作播出50期。开通市卫生局官方微博,并倡导医疗卫生单位开办微博。开展百名市民公共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大力宣传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先进事迹,增进社会各界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理解,同时在卫生系统内营造人人崇尚先进、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境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法国急救医学的合作,市卫生局与法国驻华使馆、法国道达尔集团续签北京中法急救医学培训中心合作协议。与法方共同举办中法急诊急救医学论坛、抗生素耐药和医院感染防控论坛、精神卫生研讨会等。与英方开展社区卫生合作项目;中英双方共同启动北京市高级儿科专业人才培训合作计划(2011~2015),北京将派出50名综合医院儿科医师赴英培训。与泰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分别在精神卫生、细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及医疗急救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和合作。10月20~21日,市卫生局和香港卫生署共同举办第十五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卫生合作专场活动,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和香港医院管理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3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药物专家代表团对北京市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进行评估及实地考察;市卫生局系统完成9个世界卫生组织2010~2011年度合作项目;市属11家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工作顺利。市卫生局系统单位与境外相关机构累计开展卫生科技合作项目70余项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建议意见 法律声明

    健康北京APP

    健康北京公众号
    主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76 京公网安备 110402450046号 京ICP备14023817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