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我们即将迎来“世界口腔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身心健康”。口腔不仅是消化道的起点,更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让牙Sir引领我们,以科学的知识为武器,共同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不可忽视的关联
“病从口入”这一谚语,不仅蕴含了古人的智慧,更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1.心血管疾病:牙周炎患者的心脏病风险比健康人群高25%。口腔细菌可通过血液引发血管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2.糖尿病:重度牙周炎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反之,高血糖环境也会加重牙龈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3.呼吸系统疾病:口腔致病菌可能被吸入肺部,诱发肺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尤其对老年人威胁显著。
4.妊娠并发症:孕妇若患严重牙周病,早产或低体重儿风险增加7倍。孕期激素变化易引发牙龈红肿出血,需格外警惕。
不同人群的口腔健康风险
“对症护牙”才能防患未然!
儿童群体:龋齿发病率竟高达70%,乳牙一旦龋坏,不仅可能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颌骨畸形。
青少年:正畸期间清洁不当易引发牙龈炎,牙釉质脱矿风险增加。
成年人:根据相关研究,中国成年人牙周病的发病率约为90%,其中严重牙周炎的比例大约为19%。牙周炎的高发病率与日常口腔清洁的忽视密切相关。此外,吸烟者的牙槽骨流失速度是不吸烟者的两倍,这进一步加剧了牙周炎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中,缺牙率超过80%,长期咀嚼功能的下降不仅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还可能与认知功能的衰退相关。
科学护牙指南
日常细节决定健康
1.正确清洁
牙刷选择:小头软毛牙刷或电动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
刷牙方法:巴氏刷牙法(45°角震颤清洁牙龈沟),每次至少2分钟。
辅助工具:每天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缝,避免邻面龋。
2.饮食策略
控糖限酸:碳酸饮料及柑橘类水果易软化牙釉质,饮用后宜间隔30分钟再刷牙。
咀嚼保健:多食用苹果、芹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促进唾液分泌,自然清洁口腔。
3.定期检查
儿童:每36个月检查乳牙,6岁后关注“六龄齿”窝沟封闭。
成年人:每年至少一次牙周探诊,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老年人:假牙每5年需调整或更换,预防口腔粘膜损伤。
打破误区:这些护牙常识你了解吗?
误区1:“牙龈出血是上火,不用治”→持续出血提示牙周炎,需专业治疗。
误区2:“缺牙不疼就不用补”→长期缺牙会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影响咬合。
误区3:认为‘洗牙会导致牙缝变大’→洗牙仅去除牙结石,牙缝看似变大实则因牙龈萎缩已显现。
误区4:“乳牙反正要换,蛀了不用管”→乳牙虽小,龋坏却大有害,不仅威胁恒牙胚健康,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严重感染。
全球视角:口腔健康行动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
根据全球口腔健康数据,近35亿人患有口腔疾病,其中龋齿是全球最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低收入国家的儿童龋齿率是高收入国家的两倍多,这凸显了全球健康不平等的严峻问题。
中华口腔医学会郑重倡议:无论家庭还是社会,你我皆是健康守护的第一道防线,责任重大,不容懈怠。科学护牙无需复杂活动,只需从今日起坚持正确习惯!
你的每一份关注,都是健康的种子
口腔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守护。2025年世界口腔健康日,让我们从学习知识开始,用行动诠释“身心健康,从齿开始”!转发本文,让更多人了解科学护牙的重要性,共同点亮健康未来!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