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适逢今年公历3月20日,当太阳到达黄经0度 (春分点)时开始。《明史·历一》曰:“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也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节,所谓“春分者,阳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养生必须讲究阴阳四时,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也应注意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一、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概括了春季起居方面的养生原则,宜晚睡早起,以利于阳气升发;散步缓行,怡情养性,以促进气血运行、气机条达。
春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不时会有寒流侵袭,故仍需适当春捂,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肢及脚部的保暖,避免着凉。
春分时天气转暖,各种细菌、病毒异常活跃,流感、水痘、肺炎等疾病高发。通过佩戴中药香囊,可以有效防治春季流行病。香囊中的芳香药物如苍术、艾叶、菖蒲、肉桂、砂仁、白芷等具有辟秽化浊、平衡阴阳的作用。日常佩戴香囊,可帮助我们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二、饮食养生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写道:“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此,春天应少吃酸味,适当摄入甘味食物以健脾,如红枣、蜂蜜、山药等。
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天可适当进食葱、蒜、韭、芥等辛味之品,以促进阳气升发。
春分时节还应多吃时令蔬菜,借助植物的升发之气条达肝气、健脾升阳,如春笋、韭菜、菠菜、香椿、荠菜、马齿苋、榆钱叶、槐花等。春笋色白、质嫩、清甜,含大量纤维,中医认为春笋味甘性寒,以春笋烧肉可滋阴益血;香椿可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春日香椿吐芽,香味馨香气味浓郁,可将嫩叶洗净切碎,炒蛋或拌豆腐均可;菠菜有润燥滑肠、清热除烦之功效,富含叶酸和膳食纤维,适合便秘和贫血的人群;荠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C,钙、铁含量也高,《本草纲目》记载荠菜有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效。
健脾祛湿也是此时节的养生要点。春分时肝气旺,易乘克脾土,加之此时节雨水渐多,空气湿度比较大,易使人脾胃损伤,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呕吐、腹泻等症,故饮食上应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薏苡仁、山药、鲫鱼、赤小豆等食物。
三、运动养生
春分时春暖花开,宜增加户外运动,可以多到公园、郊外等地踏青游玩,既可锻炼身体,又可愉悦心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季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机,既可回归自然、舒怀畅意,又可运动全身、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神情抑郁、失眠健忘的患者,还有祛病养生的作用。
《遵生八笺》中之“春分功”,适于春分时开始,清明为止。方法为:盘腿 静坐,运气调呼吸,双手握拳,头颈肩肘向后伸展用力做5~6次,牙齿叩动36次,深呼吸,将口中津液缓缓咽下并意想其下至丹田9次。此法可调补肝肾,对于肝肾不足之耳聋耳鸣、腰肩酸麻等症具有防治作用。
四、艾灸养生
由于春季肝气旺,易乘克脾土,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因此可以通过艾灸健脾升阳,但补益脾胃和升发阳气都不宜太过,艾灸的时间要适当缩短,以肝经、脾经、胃经的腧穴为主,可以选用肝俞、脾俞、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每次选择2~3穴,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注意避免烫伤。
五、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悦,学会戒急戒怒,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稳定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也可借助春分后风和日暖的天气,多游园踏青,呼吸新鲜空气,以调节身心情志。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文中处方仅为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