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在打喷嚏、咳嗽时会出现漏尿甚则尿湿衣裤的尴尬现象,那为什么会出现尿失禁呢,尿失禁常见吗?
尿失禁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中约一半为压力性尿失禁,常见于产后及中老年女性。有研究表明,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18.9%,50-59岁年龄段,其患病率高达28.0%。长期尿失禁还会导致会阴部皮疹,阴道炎症,尿路感染等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呢,压力性尿失禁都有哪些症状?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的一种病症。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时,偶尔会在腹压增加时出现少量尿液点滴流出;中度时,每一次咳嗽、打喷嚏,尿道外口都会出现溢尿情况,影响正常生活;重度患者在卧位或者体位稍微改变时,会出现尿道外口大量尿液流出,造成尿失禁症状。
二、压力性尿失禁的原因
1.孕期及分娩影响
在孕期,女性体重通常会增加,进而加大对盆底的压力。据统计,孕期体重每增加10千克,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就会提高约20%。同时,胎儿和羊水对盆底的持续压迫,以及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都会使盆底肌肉和筋膜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在分娩过程中的胎头压迫以及盆底肌的损伤则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
2.长期腹压增加
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等情况,会对盆底肌造成持续损伤。慢性咳嗽时,腹部压力瞬间升高,反复冲击盆底肌肉,久而久之,盆底肌的弹性和收缩能力就会下降。同理,慢性便秘患者在排便时过度用力,也会使腹压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对盆底肌产生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长期患有慢性咳嗽或便秘的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出约40%。
3.先天因素与退行性变
先天性的盆底肌肉筋膜的发育不良是一部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原因。在出生时,由于盆底肌肉和筋膜的结构存在缺陷,无法有效地支撑膀胱和尿道,从而容易出现尿失禁症状。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肉筋膜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弹性和收缩能力逐渐下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
4.其他因素
过度肥胖会使盆底承受的压力过大。例如,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率大约是正常体重女性的两倍;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若母亲有压力性尿失禁,女儿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率大约是正常人的三倍;另外,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三、那压力性尿失禁怎么治疗呢?
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操作简单,是轻度患者的一线干预方法。主要的干预措施有:
(1)控制体重;
(2)改变饮食结构:如对于便秘患者,推荐提高摄入膳食纤维及饮水量以增加排便次数、改善便秘症状等;
(3)戒烟;
(4)控制血糖;
(5)加强慢性病综合管理,缓解慢性咳嗽,避免长时间大笑、跑跳等腹压增加的活动;
(6)盆底肌锻炼: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Kegel锻炼法,是美国医师学会推荐作为女性尿失禁的一线治疗方案。
2.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改善有一定的疗效,且可以治疗便秘、咳嗽等伴随症状,减少高危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配合小腹部及腰骶部中药离子导入。
临床常常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3.针灸治疗:针灸可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具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不良反应等优势,亦可以配合电针、艾灸或耳穴点穴及耳穴压豆治疗等。
我院妇科临床上常以盆底六针为主穴,配合子宫、关元、中极、气海等穴,再搭配肾俞、会阳电针治疗,建议避开生理期,每周3次治疗;耳穴的选择则以肾、膀胱、骶椎、尾椎等穴位为主。
盆底电磁刺激疗法:电磁刺激是电磁感应原理衍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电磁刺激治疗接受度高,耐受性好,治疗满意度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具有确切的远期疗效。
具体哪种治疗方案更好,则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个体化选择适合个人的方案。根据我院妇科长期的临床观察,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来说,联合疗法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好,建议患者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