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国际社工日 | 医务社工,让医学更有温度
  • 发布日期:2023-03-21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2023年3月21日是第17个“国际社工日”。医务社工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工是谁?他们不是医护,却和医护一起工作;他们不用手术刀,也不戴听诊器,但他们时常穿梭于病房与门急诊之间,疏导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架起医患之间的温情桥梁;他们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弥补着医疗服务与患者需求间的缝隙,让医学更有温度!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构建医务社会工作体系、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医务社工,为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属送去温暖和希望,彰显着医学的人文之光。

    图片.png

    “我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陪伴生命’的专业。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都有恻隐之心,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用专业的方法和理论,把这种善意发挥到最大并体现专业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很有意义。”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医务社工实习生小杨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即将大学毕业的她,已经在医务社工部实习半年了。刚开始接触患者时,小杨的一切工作都从陪伴开始。“我们不仅要有耐心和爱心,也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和社会资源,在陪伴过程中,我们与患者及其家属逐渐建立起信任。”小杨说,“信任,是医务社工工作的基础。只有产生信任,我们才能够了解到患者的真实需求,依靠自己手中的资源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图片

    北京复兴医院医务社工+医护MDT“艺术疗愈”小组在康复中心开展活动

    “特别感谢你在我最难过的时候陪着我”,这是一位曾怀孕29周的准妈妈发给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医务社工姚伟伟的一句话。姚伟伟说,每当她读这条短信,职业价值感和存在感就会涌上心头。

    “第一次怀孕,突发性胎儿丢失……”姚伟伟回忆,这位准妈妈是产科医生转介过来的,当时需要紧急的危机干预服务。“都怪我,如果早点去医院或许就不会这样了。”面对难以接受的事实,这位准妈妈的情绪时刻处于崩溃边缘。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姚伟伟在第一次和她接触时,就将自己曾经在同样孕周的经历分享给了她。近两个小时的促膝谈心令患者的情绪逐渐平稳。在患者住院的3天里,姚伟伟共对其开展了5次个案辅导。

    “每天都想和她倾诉,有她在我很安心。”追忆起病房中的点滴,该患者坦言,姚伟伟一点点解开了她的心结。术前,姚伟伟主动帮她转病房、拿物品,守候身边。术后,患者情绪激动,姚伟伟便守在她床边,带她做正念方式冥想,让她放松下来,待其熟睡后才轻轻离开。出院后一个月,该患者正打算和丈夫出去旅游散心,身体已恢复得很好。

    “让孩子们不畏疾病,积极面对治疗”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一名专职医务社工朱铭琪工作的目标和动力。每周朱铭琪都会来两次儿科病房,与住院的孩子们一起读绘本、做手工,并以聊天的方式对情绪异常的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图片
    朱铭琪与儿科病房的患儿一起折纸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出院,我不想继续待在这里了。”一次,朱铭琪组织小患者们进行游戏活动时,发现8岁的肿瘤患儿阳阳“不太对劲”。朱铭琪上前问候,却没有得到阳阳的任何回应,便不再勉强他加入游戏。但看到其他孩子玩得开心时,阳阳逐渐透露出羡慕的神情。此时,朱铭琪巧妙地利用提问的方式,把阳阳邀请进了玩耍的队伍中。“小朱姐姐,希望我下次还能见到你。”活动结束后,阳阳坐在病床上,满脸期待地跟朱铭琪说再见。

    彼时是朱铭琪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三个月,也是第一次从患儿口中听到这句话。她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我当时表现得很淡定,但心里其实热血澎湃。”她把这些互动看作是一种双向治愈:帮助患者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

    为了帮助患者及家属有尊严、不遗憾地面对生命的终点,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务社工孙晨晨始终为终末期患者及家庭提供包括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服务,例如面对死亡的观念引导,协助患者达成心愿等。

    一位59岁原发病为肺癌且骨转移的终末期患者因骨折造成截瘫后入院,其要命的疼痛令孙晨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知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该如何好好告别?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这是一个很难开口谈论的话题,正因如此,很多重要事情容易错失交代的机会,造成遗憾的局面。对于缓和医学中心的社工而言,这个话题是躲不掉的。孙晨晨回忆,该患者为了减少家人的担忧,几乎不曾表达自身的诉求与痛苦。面对患者生命的终点,孙晨晨无条件地陪伴在其身边,协助患者有效控制疼痛症状,让患者含服冰块以缓解口部干燥,作为见证人完成口头遗嘱视频录制,引导家属与患者相互道谢、道爱……

    “谢谢您送他最后一程。”孙晨晨始终留存着这封家属写的感谢信。去者善终,留者善别,是孙晨晨及医护团队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图片.png

    在医疗实践中,很多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一些救助途径患者往往并不知晓或不知如何办理。医务社工广泛搜集并对接合适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最切实的帮助。

    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务社工乔踔接到科室转介,一名罕见病患儿需要帮助。在征得孩子妈妈同意后,他和医生来到病房探访,听着妈妈讲述孩子的病情和治疗经历,尝试去感受孩子妈妈的情绪。孩子病情危重,家里人已经对治疗不再抱有希望,只有她自己苦苦支撑,但面对高额医疗费用,妈妈也近乎绝望。

    医务社工对患儿家庭情况和家属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邀请孩子妈妈参与配合后续的医务社工服务,包括社会救助和心理支持工作。医务社工随即启动慈善救助程序,整理信息,对接资源,为孩子多争取一份希望。对于孩子妈妈的心理状态,医务社工和医护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孩子妈妈说:这些天情绪一直不好,感谢你们。

    刘某是广西玉林人,在航空总医院做了颈动脉剥脱手术,其母亲与妻子先后患病去世,家中只有女儿工作偿还借款。考虑到术后如果患者继续自费在京做高压氧治疗,负担会越来越重。医务社工王振兴联络公益平台,为刘某筹款4万元。又远程协调广西医务社工资源,寻找能接收他的当地医院。最后辗转联络到报销比例相对较高的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又联系首都机场走绿色通道,让患者回到家乡过春节并进行治疗,目前恢复良好,最大程度减轻了其家庭负担。

    图片

    王振兴帮助患者远程协调对接合适资源

    图片.png

    小布是新疆喀什的小伙子,一个人从新疆来到宣武医院做手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家属的陪伴,小布显得迷茫无助。医务社工在病房探访时发现他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只能通过维语沟通,这可把病房医护人员和小布都急坏了。为了解小布的需求、帮助他与医护沟通,医务社工借助手机翻译软件和他建立关系。小布向社工倾诉,因为语言问题不清楚自己的治疗方案、不认识其他病友、也不知道医疗花费,心里十分忐忑且自卑,医务社工用翻译软件一点一点向小布介绍异地医保备案的流程、介绍同病房里术后的患者与小布认识,还邀请小布参加医务社工组织的“脊”济一堂神经脊柱中心病友支持小组。通过数次的沟通,小布对将要面对的手术和治疗花费更加清楚了,还认识了同病房的病友。在即将出院时,医务社工再次来到病房看他,小布用翻译软件对医务社工说“我很高兴在这里有你这样的好朋友!”

    640.jpg

    小布与社工沟通截图

    老刘在自己的村子里是一位“明星人物”,他是农民带头人,带领全村养殖小龙虾,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然而,日夜辛劳的他病倒了,得了脑肿瘤,就诊于北京复兴医院。治疗过程中的气管切开术让老刘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术后的暂时失能也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脾气变得暴躁,依从性差。

    “老刘讲家乡话,沟通很困难,他的儿子很焦虑。”北京复兴医院社工王宏宇介绍,社工们每天都去看望老刘,给他们带去问候,陪他们父子说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慢慢地,家属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也主动为社工们充当起翻译角色。

    “我们和医生详细了解他的治疗情况,耐心地辅助医生做好宣教,让惧怕气切的他明白,只要配合使用无创呼吸机就能避免再次气切治疗。”社工王宏宇表示,“我们陪他做检查、陪他一起康复,与他聊起他的家乡和他引以为傲‘事业’,让他重拾自信。”如今,老刘已经康复出院。出院前,他特地找到帮助过他的社工们,与大家合影留念。

    图片.png

    罗惠玲是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在她眼里,医务社工就像游戏里的“辅助”。服务作用虽然不像看病吃药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是整个医疗环节不可或缺的一环。

    东风社区“携手抗糖”患者支持小组活动游戏环节。组员相互配合用有限的材料完成一座“桥梁”的搭建,同时也建立起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图片

    东风社区“携手抗糖”患者支持小组活动游戏环节

    做好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工作。东风社区成立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由中医、全科医生、照护师、社工等共同组成的照护团队,全程慢性病干预闭环管理。“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召集了一部分依从性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并举办了4期糖友见面会活动,设置破冰游戏、吐槽大会、知识科普等环节。我们特地设置了‘吐槽大会’,鼓励糖友们表达自己对于疾病管理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就医过程中不开心的经历等。”罗惠玲介绍,“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们收集了大家的意见,便于今后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外,罗惠玲和同事们也会入户调查,了解大家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和体验,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做实。

    图片.png

    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发布《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首都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来源、人才培养以及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医务社工,作为卫生健康领域一支特殊的专业队伍。在生命与医学的疆场,正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社工岗于2021年10月设立;2022年5月,医院社会工作部恢复建制,加强医务社工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医务社工团队服务范围已覆盖产科、安宁缓和、医疗服务、器官移植等多个项目。2022年,该院医务社工团队累计为218名患者提供关怀与专业服务,服务次数超过500人次,同为社会工作部管理的浦爱德志愿服务队在医院医务社工的支持下服务患者累积约1500单元,服务时长达6000小时。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开业起便配置专职医务社工,医务社工团队不断发展,2022年底医院独立设置社会服务部为一级部门,业已形成由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临床个案服务、病友团体服务、社会服务基金五大模块组成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覆盖患者从"社区-入院-出院-社区照护"的完整闭环,深受患者、家属及社区居民好评。

    图片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社工带领“忆路同行”阿尔兹海默症病友小组活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2年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是院内独立的一级行政管理部门。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文件的实施,医务社工在医疗系统内逐渐被需要、被认可,真正提升了医疗“暖”实力。医务社工聚焦患者需求,以宣武医院重点专科为服务切入点,以医院门急诊、住院病房及患者所在社区为服务落地点,立足内科慢性病管理、外科围术期管理和急危重症管理三个维度探索医务社工嵌入医疗流程的专科化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品牌。通过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协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帮助患者及其家庭链接资源,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经济、家庭、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让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北京复兴医院医务社工部成立于2021年4月,是西城区区属医院中首家成立社工部的医院。北京复兴医院医务社工部主任丁瑞恒介绍,医务社工部成立之初,医院采取了义工和社工“双工联动”的工作模式。“我们组织志愿者和医务社工参与志愿活动,迅速融入了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个性化需求,随后逐渐地向专业的病房社工服务发展。”丁瑞恒表示,可以说医务社工的作用不可小觑。目前,北京复兴医院医务社工部重点关注康复科、血液科、老年科、透析室、宫腔镜中心5个科室,2022年至今,医务社工部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服务,健康宣教,助医助诊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超过2000人次;志愿服务超过27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15000小时。

    在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卫生健康委将立足卫生健康实际,汇医学人文之光,聚社会各方力量,科学、规范、系统地推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真正让医学更有温度、行业有发展、医者有情怀、患者有信赖。

    在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卫生健康委将立足卫生健康实际,汇医学人文之光,聚社会各方力量,科学、规范、系统地推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真正让医学更有温度、行业有发展、医者有情怀、患者有信赖。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