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引发“脓毒风暴”,“纯中药方案+针灸治疗”7天清除感染灶。
重症胰腺炎患者,大黄、芒硝通腑,不手术、没“换血”,8天转出ICU。
70岁老人9厘米肝脓肿、多脏器衰竭,中药重剂频投快速阻断病情进程,3周康复出院。
……
中医征战急危重症战场的缩影,正在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晨昏间上演。
“ICU的生死战场上,中医的‘扶正祛邪’与现代医学的器官支持平分秋色,彼此缺一不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腾飞的自信源于临床大量实践出的中医药疗效,当现代医学抵达疗效“天花板”时,中医凭借千年辨证论治的经验与整体观念,往往能撕开突破口。
敢接:是底气,更是责任
面对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敢接也能接,是以临床大量实践的中医药疗效为底气,也是医者对于“人命至重”的履约。
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程,本质上就是一部急危重症诊疗史。陈腾飞师从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从学医到行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愈发深刻。“随着现代医学快速普及,社会对于中医的需求点放在了慢性病的调治、健康全周期的调护等现代医学较为空缺的地方。而在近年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其价值也正逐渐被认可。”
当一位位治疗遇到瓶颈的患者在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治疗下恢复健康,恰恰证明了这类现代医学干预阈值上限的病例,正是中西医协同创造“不可能”的战场。
而医院的支持和各科室的协同配合,也是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底气”来源。“危重症救治优先”机制打通了药剂煎煮、检验检测的绿色通道,疑难病例的多学科会诊更是打破不同科室之间的技术壁垒。重症救治从单科作战转向共同攻坚,这份“敢接”的底气,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支撑。
“医学没有‘奇迹’,对于转来‘投奔’中医治疗的患者,我们也要判断他是否在当前治疗基础上能通过中医来解决。”陈腾飞表示,诸多急危重症其实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并且中医积累了大量独特且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同时作为ICU团队负责人,要有在黑暗中能看见光明的眼界和自信,能够带领团队走过最艰难的过程,最终迎来救治成功的曙光。
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其高死亡率和高昂的治疗代价,成为ICU最昂贵的“生命拉锯战”之一。传统西医治疗常常陷入坏死组织反复穿刺、清创的漫长循环,病程动辄数月,患者身心与经济负担沉重。
面对这样的“硬骨头”,中医外科的“消、托、补”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治疗体系。早期,以大柴胡汤或清胰汤为基础方剂,解毒通下、疏利肝胆,直击炎症风暴的核心,快速遏制病情恶化;中期运用“托”法,局限脓毒,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后期则以“补”益收功,加速患者康复进程。这套中医组合拳,显著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机和尊严。
“评判中医在危重症中优势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能否显著缩短整体病程。”陈腾飞表示,病程缩短意味着并发症减少、预后改善、医疗费用下降——无论对于患者抑或是社会经济效益,意义都尤为重大。
能接:既有中医锋芒,也有温暖守护
“在ICU,病人是守出来的,关注的信息越多,越能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在医务人员知识储备、学术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只有投入更多,才会有更好的结果。”陈腾飞表示,生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仪器数据只是“盲人摸象”的一个点。汗出情况、脉象变化、痰液颜色、大便形态,皮肤由湿冷转温润,患者意识模糊中一丝细微的情绪波动……这些无法被量化、却真实映射着生命内在轨迹的细节,支持着医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有位72岁老人因重症肺炎导致三分之二肺实变、严重呼吸衰竭,命悬一线。老人的儿子当时正在外地执行援助任务,陈腾飞得知情况后劝慰道“老爷子在我们这儿,您就放心吧!”ICU团队快速锁定病原体,果断启动ECMO,并创新性联用大剂量益气摄血中药。陈腾飞更是几乎“住”在了ICU,在呼吸机波形、血气分析和细微的体征变化中,捕捉任何一丝可能的转机。在医疗团队的精心守护下,老人最终克服了耐药菌感染、血胸机化、肺功能重建等重重难关,自行走出了ICU。
重症肌无力患者李大爷的经历,也成为了诠释重症医学科团队协作力量的经典注脚。李大爷因呼吸肌完全无力而插管,转至北京中医医院ICU后,生理治疗虽稳步推进——肌力开始恢复,但对能成功拔管一直没有信心。陈腾飞意识到,生理的恢复需要心理重建的同步支撑,他发起一项特殊的“医嘱”:要求每一位路过的医护人员,都要主动与李大爷交流,为他加油鼓劲,细数他的微小进步:“您今天能抬头了!”“您都能耸肩了,进步太快了!”……这持续而温暖的“包围”终于融化了李大爷心中的坚冰,他重燃希望之光,积极配合治疗,最终成功脱机、康复出院。
“这让我想起一个视频:一匹马深陷泥潭,牧民召集整个马群环绕着它奔跑。奔腾的生命力、群体的生机,最终唤醒了陷落伙伴求生的意志,它奋力一跃,挣脱了泥沼。”陈腾飞用这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ICU团队协作的灵魂——用集体的信念、共同的关注和持续的行动,为深陷病痛“泥潭”的患者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善接:既为行业灯塔,更燃医者初心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危重症分会主委单位,北京中医医院急诊危重症团队承担了自“十二五”起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参与制定了诸多行业标准。“作为宽街人,更要有使命感和动力。”陈腾飞深感传承之责,“中医医院ICU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疗效,特色是根本,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觉得ICU对于多脏器进行救治的策略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最为契合,同时最能体现医学的本质,陈腾飞选择成为了一名ICU医生。而出发的原因,他从未忘记:要为病人解决问题,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如今,开始带教学生的他也在努力将自己的“心法”传授下去。“教会学生开方、针灸、操作仪器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激活他们的‘初心’。”
他鼓励学生亲身去感受、去观察患者在医护陪伴下的细微好转——那位腹胀如鼓的病人,经过针灸治疗,响起了久违的肠鸣音;那位不能言语的患者,某天清晨突然叫出了“医生”……在高压、繁重且常伴挫败感的ICU工作中,体会与生命直接对话带来的成就感,是抵御负面情绪的铠甲,也是医生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源泉。
要破除“中医不能治急危重症”的设限,主动拥抱现代危重症医学的前沿进展,要勇于将所学付诸实践;要系统总结、凝练提升中医救治危重症的独特理念、有效方药和特色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对于中医危重症的未来发展,陈腾飞仍觉任重道远,因为生命的悬崖边,从不该只有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