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巴郎子’的眼睛比和田玉还亮!”在洛浦县买买提大叔紧紧握住援疆医生齐星亮的手说。
齐星亮,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医生,2019年和2024年,他两度奔赴新疆,在戈壁滩上的医院里,他不仅确诊了买买提大叔的病,还用一台CT机,默默地守护着各族群众的健康。
为生命守夜的人
2019年一个黄沙漫天的凌晨,墨玉县人民医院CT室的电话铃声划破寂静。一名遭遇车祸的维吾尔族青年陷入昏迷,当地医生面对复杂的颅脑损伤影像束手无策。齐星亮顶着风沙冲进医院,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从层层影像中揪出隐匿性脑干出血与颅底骨折的关键证据,为神经外科手术抢回黄金时间。当晨光洒进病房时,他仍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标注着细微的骨折线——这样的“生命守夜”,在他的援疆日记里出现了12次。
“急诊影像三级会诊制”的建立,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影像诊断的“零延误”,40%的确诊时间压缩,37名危重患者生命的挽回……这组数字背后,是齐星亮用“火眼金睛”在生死竞速中架起的生命防线。
留下希望的种子
“援疆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留下希望的种子。”在洛浦县人民医院,齐星亮的床头永远摆着那本翻旧的《放射诊断学》。他创新设计“影像诊断思维树”,将晦涩知识转化为维汉双语流程图;推行“影子计划”,手把手指导徒弟完成首例头颈动脉CTA诊断;组建县级影像质控中心,使CT检查符合率大幅度提高。
两次援疆,他带教的4名少数民族医生全部成长为技术骨干。曾经需要北京专家把关的核磁报告,如今已能由和田医生独立完成。“从‘我来做'到‘他们会做',这才是援疆真正的意义。”齐星亮望着诊室里忙碌的徒弟们,眼底泛起欣慰。
胡杨林中的一粒沙
在医疗队“走向最边缘”的活动中,齐星亮的足迹遍布洛浦县每个乡镇。齐星亮用行动做着一名医生该做的事,两次援疆他参加了70场义诊、为1600人次诊疗。他说,“我愿意像胡杨林里的一粒沙子,和大家一起,把健康的根基扎得更牢些。”
真正的大爱,从来不会被风沙掩埋。在墨玉和洛浦的日日夜夜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也映照着齐星亮这位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医生曾经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