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继续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年度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举行。来自政府、医学界、媒体界、社会组织的代表,300余人共同参与,表达对医者的崇高敬意。
活动上,首都儿科研究所退休专家吴光驰研究员荣获最高荣誉“生命之尊”称号,重症医学科荣获“金牌团队”称号,消化内科主任钟雪梅荣获“专科精英”称号。
本次活动号召“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重视卫生健康,践行人民至上”,倡导社会各界尊重、理解医务人员,营造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助力推动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经过评估和择优,形成包含103位个人和12个团队的礼赞名单。这些专家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学术突出、热爱科普、管理有方,更是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命之尊:吴光驰
吴光驰,1934年3月27日出生,重庆人。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55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58年9月1日参加工作。1999年1月1日退休。曾先后从事儿内科临床、儿童保健、儿童营养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城市儿童保健,农村儿童保健,佝偻病预防与治疗,母乳喂养,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与防治,儿童肥胖,儿童高血压等。结合科研研制出“复合钙”配方。获得儿童发育测量尺专利(专利号88-2-01277)。发表论文80余篇,科技著作5册,科普26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成果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1958年大学毕业后,吴光驰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现首都儿科研究所),在临床工作一年后,调配到儿童保健研究室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分管一个保健地段,承担宣传教育、预防接种、健康儿童管理、新生儿管理、集体儿童管理,以及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体弱儿的管理,还负责地段内儿童传染病管理。地段内的居民大多是体力劳动者,生活水平较低,吴光驰就经常背着药箱,装上杆秤、卷尺、听诊器、处方签,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的去探访,给孩子们测量身高体重,对家长进行营养指导,深受百姓们的欢迎。
1962年,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后,全国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科研走上正轨。吴光驰研究的课题方向是维生素D缺乏,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负责研究的区域,儿童佝偻病发病率从20.6%下降到2.6%-3.5%,而当时全国婴儿佝偻病患病率是40.7%。课题总结出的论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上。
改革开放后,全国一片欣欣向荣,国家飞速发展,人们工作的脚步也加快了。不少女性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坚持传统的母乳喂养,而是改为以牛奶或者其他食品喂养。为此,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母乳喂养率成了当务之急。
吴光驰投入到母乳喂养的研究课题中,分管“母乳喂养危险因素——母亲产后无奶原因调查”课题。这个研究不但让他从中学习认识到了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对儿童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这个课题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母乳喂养研讨会上被全国母乳喂养科研协作组评为一等奖,1992年3月又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佝偻病是吴光驰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当时全国儿童有81%钙摄入不足,城市孕妇为50%左右,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前就有潜在缺钙的可能,全国佝偻病患病率曾经高达40.7%。为此,卫生部提出了儿童保健与防治二病,即佝偻病和贫血,并成立有关二病的全国防治科研协作组,吴光驰是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的积极分子,后期被选为副组长。
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通过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或补充维生素D得以解决,而在当时补钙较为困难,儿童补钙只能把成人服用的钙片砸碎磨成粉,加水溶解后,孩子才能服用,费时费力而且味道不好,钙吸收也差。所以,吴光驰就想要研制出一种适合儿童服用的钙剂。他做了“复合钙冲剂的研制及临床效果观察”,结合母乳营养成分比例,采用了更易儿童服用的冲剂形式,速溶而且味道可调,设计研制出了家喻户晓的“复合钙”。
退休后,吴光驰也一直在保健科出门诊,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是一份工作,是一种责任,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金牌团队: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为国家首批重点专科,呼吸机培训中心,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市属医院人文建设示范科室。年抢救患儿千余人次,包含重症医学科、急诊以及院内各种抢救。重症监护病房床位22张,年出院患儿800余例,收治各种休克、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代谢危象、外科术后监护等,CMI在1.5-2.4。除常规监护外,可进行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PICCO、mostcare、uscom,床旁EIT监测,床旁脑电监测、脑血流、脑氧监测及床旁重症超声等。开展了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床旁血液净化、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感染所致呼吸衰竭是儿童ICU主要病种,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其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本中心对各种感染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进行机械通气近千余例,开展包括常频、高频、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及跨肺压监测等多种机械通气模式和通气技术,成功应用ECMO挽救了重症H1N1甲型流感、腺病毒感染、肺孢子菌感染导致的ARDS患儿,并成功应用CRRT串联膜肺清除CO2,探索性应该异基因全脐血干细胞成功挽救性治疗ECMO支持无效的ARDS患儿。
采用先进的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设备(OMNI)开展ARDS超保护性通气治疗策略。1名肺孢子菌肺炎的患儿成功实施12日,使用3套滤器,2套膜肺,期间完成了不更换膜肺的滤器。并采用此技术救治多名百日咳、腺病毒等肺部感染、ARDS患儿,有效改善二氧化碳潴留,避免ECMO有创支持。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开展EIT指导有创机械通气患儿撤机,提高撤机成功率,更新ICU撤机流程,减少X线辐射。开展3例ARDS患儿床旁高渗盐水造影肺灌注EIT技术,评估ARDS患儿肺通气、肺血流灌注和V/Q匹配情况。
与普外科合作,对先天性膈疝术前术后呼吸支持体系不断完善,获得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三等奖。总之,在呼吸衰竭和ARDS的救治上,无论从监测和支持层面,还是从治疗创新层面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循环方面,近年来不断学习,利用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床旁超声、血气分析等技术精准治疗休克等循环问题。应用ECMO成功救治爆发性心肌炎等循环衰竭患儿,挽救了危重患儿的生命。
专科精英(消化方向):钟雪梅
钟雪梅,首都儿科研究所消化内科带头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她长期深耕儿科消化领域20余年,擅长儿童胃肠、肝病、胰腺疾病的诊治及儿童消化内镜操作。在儿童疑难罕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熟练操作儿童胃肠镜以及内镜下治疗。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七十余篇,参编专著八部(包括人民卫生初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罕见病诊疗指南》、《儿童消化内镜图谱》等)。
作为学科带头人,钟雪梅致力于把消化内科打造成为能够承担小儿胃肠、肝胆胰腺、营养性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特色专科,目前专科服务能力位居北京、京津冀地区前茅,并且辐射全国。消化内科设有消化门诊、消化病房、消化内镜室、消化功能检查室。消化内科门诊年接诊患儿8万人次,开设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腹泻、便秘、肝病五个专病门诊。消化内科病房开放床位30张,年出院患儿2500人次。儿童消化内镜年操作量达3500人次,覆盖人群从新生儿到青少年患者。在本人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已经能够开展电子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多项消化内镜技术,以及胃电图、13C呼气试验、食道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道测压、肛门直肠测压等功能检查、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鼻空肠管置入术、金属夹止血、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食管狭窄内镜下扩张术、肠道血管畸形内镜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等多项高难度消化内镜诊疗操作。
消化内科致力于解决儿童腹泻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从早期的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研究、流行病学特点调查到如今的慢性腹泻诊疗进展,随着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升级,对于儿童慢性腹泻的研究越来越亚专业化。她牵头开展炎症性肠病MDT团队及开设炎症性肠病门诊、消化护理专业互联网门诊、IBD患儿随诊微信群、线上IBD患教会、IBD医路同行联谊会等,解决了外地患儿就医不便的问题,为广大IBD患儿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带领消化内科同仁承担并完成炎症性肠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功能性胃肠病、腹泻病等首都发展基金研究项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以及所级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