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2002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16-08-16
  •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基本概况 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998个,比2001年减少971个,其中医院466个;床位总数75188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68780张。卫生人员总数144021人,比2001年减少141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564人,比2001年减少6371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76.08%。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6.46张,医生4.18人,护士3.44人。2002年北京市卫生基本建设投资5.3943亿元(2001年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为31696万元)。全年共安排33项基本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达到370751平方米。已竣工的项目6个,包括儿童医院门诊楼、血液中心业务楼、首儿所门诊医技楼、妇婴保健医疗中心二期工程、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楼。新开工的项目4个,包括玉林小区西区职工住宅、首都儿科研究所科贸楼、肿瘤医院科研楼、宣武医院自行车库和大门。

      全市人口1136.3万人,出生率5.27‰,死亡率4.82‰,自然增长率0.45‰;人均期望寿命77.93岁,其中男性76.08岁,女性79.78岁。

      卫生改革 按照首都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新北京、新奥运”构想,服从、服务于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的战略目标,制定《2003年~2008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奥运医疗卫生行动规划》,提出加速发展首都卫生事业的战略目标和五年实施的步骤。

      贯彻落实国务院青岛会议关于全面推进“三项改革”的要求和《北京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骤和措施。基本完成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按照医疗机构分类的原则,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有7646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分类注册(不包括延庆县),其中5003家被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035家被核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并颁发了新的执业许可证;608家还在继续进行。两类医疗机构的明确划分,有利于相关财政、价格、税收以及投融资、分配等方面政策的落实。

      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方案。2002年直属医疗机构完成业务收入48亿元,比2001年增加3亿元,增长9%,其中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的48.08%,比2001年增长4.17%;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50.37%,比2001年降低了3.06%,使得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抑制。同时逐步提高技术劳务性服务价格,以实现医院补偿机制的转变。实现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定价向政府指导价的转变,引入竞争机制。对中医、民族医疗部分专科医院给予政府倾斜。完成口腔、中医、精神、病理、核磁、CT共689项收费标准的规范,制定调整挂号费、诊疗费、护理费调价方案。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市、区卫生监督所为主体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的综合管理与重心下移。完成了区县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任务,18个区县卫生监督所全部挂牌成立,开展了区县卫生监督所向基层派驻监督站和监督员工作的试点。市和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综合疾病控制与预防保健服务机制和模式,提高了对突发事件和新疾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在868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分别完成了抗微生物类药品和心脑血管、抗肿瘤类药品及部分中成药品的集中招标,两次招标目录包括的药品金额共计59亿元,占本市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金额的50%以上,两次招标的平均降价幅度分别为17.5%、10%。在市属20家、区属98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试点。

      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二、三级医院对门诊患者提供药品收费清单,住院患者出院时提供全部住院医药费用清单,加强明码标价工作,方便患者咨询、查询、查核。一级医院为门诊患者开据药品收费清单或逐项划价,为住院患者开据医药费用清单。

      推行聘用合同制,完善竞争机制,搞活用人制度。18个区县均已开始进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签订工作,直属单位完成了聘用合同签订工作。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按聘任岗位兑现工资。

      社区卫生服务 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大型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为依托,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慢性病人群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框架。本市城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88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规划设置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委会规划设置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郊区已建立了107个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初步完成“百、千、万”社区卫生人员转岗培训。各区县根据辖区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和《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指导意见》的标准,加快新建、改建住宅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合市教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28所北京高校所属医疗机构转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新修订“以奖代补”考核标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针对管理、老年保健、社区医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妇幼保健7个方面的工作,对全市18个区县的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检查,落实了“以奖代补”的政策。完成了改造8所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所区级老年病院的改建工作。

      落实“百、千、万”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工程。全市2400余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参加了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3万余名基层医务人员接受了全科医学概念培训。全市已形成了全科医学培训网络和教学体系,为系统、规范培训全科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启动“北京市示范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工作,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范围和基础上,建设出一批有中医特色的示范中医药社区服务中心(站),将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诊疗技术推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

      预防保健 继续加强霍乱、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了全市肠道门诊,加强了对0139、0157等外环境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了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的抽检力度,加强突发疫情处理队伍的建设;开展了中老年健康状况调查,在市民中广泛开展了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健康大课堂活动;加大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宣传教育。巩固和加强计划免疫工作,2002年特别加强了外来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使外来儿童服苗率达到了97%以上,接近本市儿童免疫水平。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新生儿乙肝疫苗专项资金,计划每年对7万名新生儿提供免费疫苗。到2002年10月底,共为全市30172名(2002年7月1日后出生)新生儿免费接种了乙肝疫苗。传染病发病保持较低水平,国家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稳定,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麻疹、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等传染病发病率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连续18年无脊髓灰质炎,连续9年无狂犬病,连续7年无白喉病例发生。食物中毒控制在12/10万,全年传染病发病率同比下降了1.98%。

      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目前全市有一支1700名编制的卫生监督执法专业队伍和一支1000余人的卫生专业检验检测技术队伍。2002年市卫生局投资1000万元为市、区县卫生监督所装备60多辆卫生监督车。自5月1日起本市卫生监督员统一更换了新式卫生监督服、佩带新肩章上岗。先后制定了《关于在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中以HACCP原则建立卫生保障系统的通知》、《北京市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开展了针对假冒伪劣食品、水发食品市场、学生营养餐等的监督执法及政策法规培训等。据统计,1~11月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员6.3万人次,取缔非法食品加工场所464个,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标值880万元,罚款184万元。

      妇幼保健 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服务行为,对全市从事婚前保健服务、节育技术、助产技术等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实行资质认证,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使本市妇女儿童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改善。2002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5.12/10万,婴儿死亡率5.56‰,新生儿死亡率3.70‰。上述指标已跻身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医政管理 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的颁证,把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的准入关,2002年共有10073人获得执业医师任职资格,2570人参加了护士资格考试。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医疗质量的动态监控。从单病种人手,依据《北京市临床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北京市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办法》和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对14个临床专业质量监控组织的工作进行指导,取得成效。据对100家医院5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定期统计分析,住院病人平均医疗费用连续两年下降。启动建立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工作,以达到全市各级医院在同一专业上统一质量标准。

      血液管理 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组织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人员及专家对10家采供血机构进行了全面检查,保障采供血的安全。调整了街头献血点的布局,在人流密集的游览区增设临时献血点,在全市采血单位设立室内无偿献血室,方便群众就近献血,到2002年底本市已建成布局合理的献血点(室)44处,2002年自愿无偿献血92478人次,占全市公民献血的44%,同比增加24880袋,增加了36.8%。

      农村卫生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及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由市体改办牵头制定了本市的实施意见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纲要(2001~2010)》、《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等有关配套文件,并准备在即将召开的北京市农村卫生工作会上下发执行。巩固和完善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减少大病风险为宗旨,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大病统筹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市财政拨款500万元支持怀柔、大兴两区开展新型农民大病统筹制度的试点。全面开展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和卫生下乡活动,城市医院从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

      基层卫生“新三项建设”五年计划进展顺利。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地区急救体系建设和老年保健体系建设作为基层卫生建设“新三项任务”列入“十五”计划,并继续被市政府列入2002年为群众办的“60件实事”中。2002年完成了通州区、门头沟区、朝阳区、平谷区4家老年病院和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县4所急救分中心的改建任务。

      法治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制定依法行政工作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优化发展环境方案;推进医政执法监督体制改革;制定“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推行医疗责任保险。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各区县卫生局成立了专门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设立了24小时举报电话等。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分别与18个区县卫生局长签订了《北京市打击非法行医清理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目标管理责任书》。集中整治期间,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8000余人次,取缔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黑医疗点691个(其中受理并及时取缔群众举报无照点104个);查处违规义诊点42个。全市罚款总额78.4万元,没收非法所得12.5万元,没收药品1215种,各种医疗器械73件。责令限期改正、被停业整顿的医疗机构共93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6家,口头警告183家。

      卫生科技与医学教育 实施了新的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了重大联合攻关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自主创新及推广项目。通过科技体制创新,建立多学科、多中心的合作研究网络和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整合北京地区最好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共同解决首都人民的重大医疗卫生保健问题。新办法实施第一年即收缴上两年度经费4618万元,84家各级医院申报科研项目722项。坚持抓重点学科和医学中心建设,保持和发展本市人才和科技优势,促进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修改完善了《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卫生局科研立项管理办法》,并按新的管理办法开展医学科研工作。启动为农村基层培养医学骨干的工作,有44名农村业务骨干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接受“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另安排郊区县的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医师分别到6家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医院的10个不同学科接受为期3年的正规化临床训练。

      爱国卫生 结合奥运规划,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北京市卫生村为重点,结合奥运规划,开展各项卫生环境整治和改造。2002年计划创建130个卫生村,实际达标568个,并出现连片创建卫生村、创建生态卫生村的新趋势。完成了4万座户厕改建、112个改水工程等任务。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灭鼠、灭蟑活动,得到广大群众和市长热线的表扬。

      中医管理 围绕《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制定各项具体措施,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贯彻和落实。2002年投资30余万元加强中医局网站建设。完成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审核及注册工作;会同工商局、公安局、卫生局印发了《关于对药品零售企业中非法医疗活动的情况整顿的通知》。2002年,市中医局会同工商局查处不规范医疗执业活动40余起。组织做好2002年520人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各项工作,完成311人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的发放工作。组织开展中医系统大型政府采购活动。完成各个项目的招投标共2645万元。

      基本建设 贯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导方针,修订了《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初步完成北京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卫生发展规划》,制定了《奥运行动规划卫生分规划》。2002年初列入北京市基本建设计划的卫生投资11460万元,到年底计划增加到18561万元,比年初计划增加62%。在北京市基本建设计划卫生项目中,开复工项目16个,建筑面积312952平方米。

      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是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头一年,也是《奥运行动规划》全面启动之年。为贯彻迎接“十六大”、服务“十六大”、保障“十六大”的精神,市卫生局在全系统开展“我为奥运做奉献,卫生服务创一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单位以争创规范化服务优质医院为重点,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就医条件。本局组织了18个检查小组,聘请56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监督员,由局领导带队,对全市医疗机构“争创规范化服务优质医院工作”进行明查暗访。重点检查全市50家三级医院,抽查18家区县所属的二级医院。检查显示,以“我为奥运做奉献,卫生服务创一流”为主题的争创规范化服务优质医院活动,在全市医疗机构普遍展开,新修订的“标准”在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落实,新的便民措施在各医院中不断增加。随着各医院大力投资改造医院软硬件条件,一大批环境优美、布局有序、人情味越来越浓的医院不断涌现。

      圆满完成十六大卫生防病和医疗急救保障任务 按照“早、严、实、细”的原则,围绕“查隐患,保安全,控制重大食物和水污染事故”的中心任务,在十六大的卫生保障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全市共监督检查16474户,处罚2172户,罚款629户,警告53户。同时开展了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单位的大检查,确保十六大期间没有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一起水污染和流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