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便民服务>健康知识>健康生活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夏日祛湿指南:从头到脚应对湿邪侵袭
  • 发布日期:2025-06-16
  •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却也常伴氤氲湿气。无论身处烟雨江南,还是广袤北国,湿邪—这一中医理论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病邪,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尤为猖獗。它不仅弥漫于空气之中,更易在不知不觉间潜入人体,与内生的湿浊“里应外合”,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隐形负担”。许多人常感身体沉重、精神困倦、食欲不振,或是莫名出现皮肤粘腻、排泄不爽等困扰,其背后往往有湿邪作祟的影子。破除湿邪的侵扰,是安然度夏、守护健康的关键一步。要有效应对,我们首先需要认清湿邪的来源,它既来自外部环境的侵袭,也源于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从认识无处不在的湿邪开始,开启这场夏日祛湿的健康保卫战。

    一、感受外湿:南北皆有之

    许多北方人误以为潮湿闷热是南方专属,实则湿邪无地域之分。北方夏季多雨时节,地下水汽蒸腾,加之空调房内湿气积聚,地铁商场等密闭空间湿度超标,同样形成“人造梅雨”。尤其东北黑土地蓄水性强,黄河流域盛夏闷热多雨,皆易形成外湿环境。此外,现代建筑普遍存在的防水隐患、地下室返潮等问题,更让北方都市人难逃湿邪侵扰。

    二、内生湿邪: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熬夜刷剧时的一杯奶茶、健身房挥汗后的水果冷饮、办公桌前的炸鸡外卖—这些都市生活常态正是内湿的温床。夏季阳气外浮,脾胃本就虚弱,若再叠加以下习惯:冷饮不离手损伤脾阳;久坐空调房阻碍排汗;熬夜耗气削弱运化;过量食用奶油甜品加重痰湿,最终导致“内外合邪”的恶性循环。更危险的是,湿邪能与其他病邪勾结形成湿热、寒湿、痰湿,诱发多种疾病。

    图片7.png

    三、湿邪侵袭的全身警报

    从头顶到足底,湿邪会层层突破防线:

    1、头部:晨起头重如裹布帛,洗发后仍觉油腻黏腻;

    2、五官:眼睑浮肿如卧蚕,口黏舌苔厚腻;

    3、胸腹:胸前如压大石,不知饥饿,吃饭不香,大便黏马桶难冲净;

    4、四肢:手指发胀,双腿酸沉如灌铅,足底湿疹反复;

    5、隐秘信号:周身汗出粘腻,或汗出不畅,女性带下色黄量多,男性阴囊潮湿瘙痒。

    四、中医防湿全攻略

    1、饮食有节:

    早餐大米莲子粥健脾胃,午间冬瓜汤利水湿,晚餐摒弃寒凉刺身。白扁豆、茯苓、薏苡仁组成的“祛湿三仙”,可煮水温饮代茶。

    2、嗅觉护卫:

    佩兰、藿香、苍术制成香囊随身携带,或在雨后点燃艾条微熏居室,既驱蚊虫又化湿浊。

    3、穴位狙击:

    晨起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组合,如同给身体安装“除湿机”;睡前点按承山穴,缓解小腿沉胀。

    4、呼吸导引:

    清晨面向东方练习“呼”字诀,深吸缓呼配合双臂上举下按,疏导三焦气机。

    5、经脉疏通:

    沿脾经从三阴交向血海穴方向拍打,配合“擦胁功”(双掌搓热摩擦胁肋)唤醒气机升降。

    五、健康密钥在生活

    湿邪虽缠绵难愈,却最怕持之以恒的调理。夏季养生当遵“三不过”:生冷不过喉,汗出不过激,空调不过低。记住,祛湿不是阶段性战役,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生活智慧。当出汗不再黏身、呼吸逐渐舒畅、舌苔转为薄白时,便是身体发出的祛湿捷报。守住这份清爽,方能达到炎夏远离湿邪养生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