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本是踏青好时节,但不少人的鼻子、眼睛和皮肤却开始“闹脾气”——打喷嚏、流涕、皮肤瘙痒轮番上阵。西医称其为“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而中医早在千年前便对这类“季节病”有了深刻认知。今天,我们从中医视角解读春季过敏的根源,并奉上实用调养方案。
一、春风不“温柔”:中医眼中的过敏元凶
《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加速,但此时“风邪”也最为猖獗。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携花粉、尘螨等外邪侵袭人体,而过敏体质者因肺卫不固、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便出现“风团”(荨麻疹)、“鼻鼽”(过敏性鼻炎)等症状。
三大内因加剧过敏反应:
肝郁化火:春属木,对应肝脏。情绪不佳、压力大、熬夜人群易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引发目赤、皮肤红肿。
肺脾气虚:肺主皮毛,脾为后天之本。脾虚者运化水湿能力弱,易生痰湿,表现为鼻塞、痰多;肺气虚则卫外不固,喷嚏连连。
血虚风燥:阴血不足者,皮肤失于濡养,遇风则干痒脱屑,常见于老年人和长期熬夜者。
二、扶正祛邪:中医防治过敏三板斧
中医对抗过敏并非简单“灭火止痒”,而是通过调和脏腑、补足正气,让人体自发筑起防御屏障。
1.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是关键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适合气虚自汗、易感冒人群,堪称“人体防风林”。
消风散(荆芥、蝉蜕、苍术等):针对皮肤瘙痒、抓挠起疹的风热证,可疏风除湿。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等):可配伍辛夷、白芷,适合脾虚湿盛导致的鼻塞头重。亦可用辛夷花、白芷煎汤熏鼻,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过敏症状。
*注:具体用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勿自行套用。
2. 穴位按摩:随身携带的“抗敏开关”
迎香穴(鼻翼两侧):食指揉按3分钟,缓解鼻塞流涕。
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拇指按压至酸胀,可清肺热、止痒。
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掌心拍打至微热,改善血虚风燥型皮肤过敏。
*每日早晚各一次,力度以耐受为度。
3. 食疗方:吃出来的抵抗力
防风粥:粳米50g+防风10g+红枣3颗,煮粥食用,适合易感风邪者。
菊花薄荷茶:杭白菊5朵+薄荷叶3g,80℃热水冲泡,清肝明目。
百合银耳羹:百合20g+银耳半朵+莲子10粒,滋阴润肺,适合干咳咽痒人群。
注:过敏急性期忌食海鲜、芒果、辛辣发物。
(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执业中医师)
三、防大于治:给过敏体质者的春季生存指南
避风邪:外出佩戴防护口罩、眼镜,避免迎风散步。
畅情志:晨起拍打两胁(腋下至侧腰)疏肝气,配合深呼吸缓解焦虑。
睡“黄金觉”:晚11点前入睡,顺应肝胆经循行时间,增强解毒功能。
适度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可升发阳气,避免剧烈运动后大汗伤津。
结语
春季过敏本质是身体发出的“失衡信号”。中医的智慧在于通过整体调理,让人体与自然节律同频共振。若症状持续加重,建议至正规中医机构进行三伏贴、艾灸等强化治疗。这个春天,愿您不再“泪眼问花”,而是从容笑看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