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十四气诗·小雪十月中
【唐】元稹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也逐渐增多。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小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节气的特征代表了气候的变化,在此节气期间,月光清冷、寒风凛冽,阴阳不交,天地闭塞而与暑热相分离,转入严寒的冬天。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养生也就是要“顺应自然”,在了解气候变化和疾病易感性的基础上,适时做好预防调护。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养藏”,而养藏的核心在于保护人体的阳气。
《伤寒杂病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随着气温下降,人们应当适当增加衣物,注意保暖,使身体周密,而不使皮肤毛窍外露,避免寒邪的侵袭。
很多人冬天会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或容易感冒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女性、老年人等体质稍弱的人群,要注意腰背部的防寒保暖,更要注意“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尽量穿长袜从而避免足踝部的裸露。
同理,避免寒邪损伤身体的阳气,还应当尽量避免饮食寒凉,可以把雪糕、冷饮用红茶或黑茶、姜汤、羊汤、火锅等温热性的饮食来代替。冬日夜晚还在跳广场舞或挥汗如雨的“健身达人”,他们看似强健体魄,实则耗伤阳气,且汗后更易外感寒邪,这并不是冬日养生的明智之举。
关于发病,《伤寒论》还提到“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告诉我们,寒邪侵袭人体可以立即发病,如感冒;或伏而不发,加上饮食辛辣、暖气燥热、体质原因,很容易将寒邪化为内热,随着春夏季节阳气的长养而发为温热性的疾病。因此必不能认为自身体质强壮而刻意冒触寒凉,不以为意。
此外,冬天还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需要格外注意;平素手脚冰凉、痛经的女性患者,或是有怕冷、咳嗽等感冒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也可以积极寻求医疗帮助,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诊治和个性化调养,及时干预以达到预防和阻止病情恶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