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便民服务>健康知识>健康生活
【儿研所儿医说】“夏季防治蛔虫感染小贴士”请查收
  • 发布日期:2024-09-18
  •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认识蛔虫感染

    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传染病。人是蛔虫的唯一终宿主,而蛔虫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通常,蛔虫感染分为幼虫致病和成虫致病。

    幼虫感染:人类摄入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等使蛔虫卵进入小肠内潜伏,随后在适宜的环境下,蛔虫卵经过2-3个月时间孵化成幼虫,通过侵入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逐步到达肺部,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引发咳嗽、胸痛、胸闷等一系列上呼吸道症状。此阶段,幼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分解后也会引发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如发热、哮喘、荨麻疹等。

    成虫感染(主要致病阶段):部分幼虫沿气道继续上移到达咽部,被再次吞咽进入小肠发育成成虫,通过吸取“主人”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并在肠道蠕动。因此,该阶段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消瘦、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等。成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分解后会产生毒性,使宿主产生失眠、磨牙、烦躁等精神症状。若成虫钻到了开口于消化道的其他器官(如胰管、胆道、阑尾等),将会引起“异位蛔虫症”,使器官出现病变甚至坏死,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健康。

    蛔虫感染为何儿童高发?

    既往研究发现,蛔虫感染儿童患病率最高。除了上文提到的饮食不洁问题,蛔虫感染也与气候和儿童行为习惯相关。夏季是家长带儿童出游的热门季节。户外活动时,儿童常会用手接触各种环境(如土壤、树木等),而温暖潮湿的天气也给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若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能增加蛔虫感染的风险。同时,雨水充沛的夏季,也有水源污染的风险,若误用了未经处理的水源,也有感染蛔虫的可能。

    如何预防蛔虫感染?

    蛔虫感染可防可治,但仍应秉承“防>治”的原则。围绕上文提到的高危因素,我们帮家长和小朋友列出了几条小贴士,教您合理防控蛔虫感染。

    贴士1:关注儿童手卫生,健康习惯早养成

    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可以大大减少感染蛔虫的风险。平日,家长应帮助儿童定期剪指甲,避免指甲缝中藏有蛔虫卵。同时提示小朋友:饭前饭后要洗手、便前便后要洗手、户外活动后要洗手、玩泥巴后要洗手、接触小动物后要洗手……手部清洁后,才能进食食物,避免“病从口入”。

    贴士2:注意饮食要清洁,慎食生冷防虫侵

    平日应食用煮熟的食物,煮沸的水源。生吃瓜果蔬菜前,观察有无腐败的现象,同时应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干净再食用。夏季莫贪凉,冷饮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有被寄生虫污染的风险,因此尽量少吃此类食物,或选择正规的店铺购买食用。

    贴士3:生活环境要整洁,勤倒垃圾多打扫

    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因此,要定期打扫住所,每日清理垃圾,避免寄生虫的孳生。

    贴士4:定期体检保健康,及时发现早治疗

    儿童应每年定期进行体检,通过粪便、血液、超声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体内是否存在蛔虫感染。一旦感染,及时治疗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

    蛔虫感染的治疗

    如果真的发生了蛔虫感染也不要担心,目前有很多可以治疗蛔虫的药物,如阿苯达唑、磷酸哌嗪宝塔糖和左旋咪唑等。我们主要为您介绍儿童常用药品——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商品名为“肠虫清”,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咪唑衍生物类广谱驱虫药。通过抑制了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并阻碍ATP的产生,使得寄生虫因缺乏糖原和能量而无法存活繁殖而死亡。通常,2-12岁儿童蛔虫感染可单次服用200mg或400mg,仅服1次即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2-4周后重复给药1次。该药最好睡前空腹服用。较大的儿童可直接吞服片剂,若较小儿童吞咽困难,也可将本品压碎或嚼碎服用。

    用药后仅有少数患儿会出现口干、乏力、嗜睡、头晕、恶心等症状,通常较为轻微,一般无需进行特殊处理。部分患儿服用后也可出现口吐蛔虫的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家长无需过于担心。由于该药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因此2岁以下儿童及孕妇是禁止使用的,一定要注意哦!

    相信学习了以上小贴士,这个夏季,您也可以帮助孩子轻松躲避蛔虫带来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