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便民服务>健康知识>健康生活
智慧防暑 守护健康
  • 发布日期:2024-07-25
  •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正值一年中最酷暑难耐的三伏天,面对这样的炙烤闷热天气,掌握科学的防暑策略与急救知识,成为了每个人守护健康、安然度夏的必修课。今天,就跟随潞河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一同了解如何识别中暑,中暑后如何急救,以及如何预防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下,人体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以及散热功能受阻,导致核心温度过高,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种严重疾病。中暑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害、肾衰竭甚至死亡。

    一、识别中暑信号

    中暑从轻微不适到危及生命,可分为三阶段:

    1.先兆中暑:中暑初期,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先兆中暑未及时干预,则会发展成轻症中暑。此时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等症状,还经常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度中暑:根据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如不及时送医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1)热痉挛:表现为肌肉间歇性痉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尤其是腓肠肌。多见于青壮年人群,多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或运动量过大,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2)热衰竭: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

    (3)热射病: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高温、高湿且无风环境下,出现体温升高(可高达40-42℃甚至更高),还可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急救行动指南

    面对中暑,牢记“五”字要领:移、盐、冷、擦、送。

    1.移: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平躺休息。

    2.盐:补充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0.3%的凉开水,以恢复体液平衡。

    3.冷:利用冷水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关键部位,注意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过低不能耐受需慎用。

    4.擦:使用凉水或稀释酒精擦拭身体,加速散热。

    5.送:重度中暑者立即送医院急救。

    三、科学防暑全攻略

    1.清凉瓜蔬,解暑佳品:夏日餐桌,不妨多添几份瓜类与凉性蔬菜。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等瓜类,以其清爽口感和清热利尿的功效,成为消暑的不二之选。番茄、茄子、生菜等凉性蔬菜也能有效调节体温,为身体减负。

    2.苦味入夏,燥湿解暑:适量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或者饮用苦丁茶,能自然排出体内暑热与湿气,是夏日里不可多得的防暑良伴。

    3.水与电解质,科学补充:高温促使汗液大量排出,及时且科学地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尤为重要。确保体内水分平衡,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关键。

    4.作息有序,避开烈日:合理规划每日活动,尽量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外出,避开正午阳光的直射。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恢复与调整。

    5.轻装透气,防晒必备:选择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以减少热量的积聚与紫外线的吸收。佩戴宽边帽、使用遮阳伞,为头部与面部提供全方位防护。

    6.勤洁身,享清凉: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以清除汗液与毒素,让肌肤保持干爽与舒适;同时,注意调节水温,避免过冷刺激。

    7.中草药,自然解暑:金银花、菊花、荷叶、薄荷等中草药,以其天然的清热解暑功效成为夏日养生的佳品。无论是预防中暑还是初期治疗,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8.穴位按摩,舒缓身心:通过按摩合谷穴、内关穴等关键穴位,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有效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与疲劳。

    四、针对高温作业人员的特别提醒

    1.掌握正确的补水方法:主动、足量、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并注重水盐同补,选择含盐分的饮料如含盐茶水、绿豆水、酸梅汤等,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关注体重,警惕虚脱:中暑初期可能伴随体重的明显下降,需密切关注体重变化,如出现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

    3.合理着装,减缓吸热:高温作业时,务必佩戴帽子减缓头颈部的吸热速度,并避免赤膊作业以减少辐射热的吸收。

    面对盛夏的“高温高湿”挑战,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智慧应对酷暑,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共同度过一个清凉、安全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