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解读:京津冀公立医院第一批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工作顺利完成
  • 发布日期:2018-05-30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政策文件: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执行京津冀第一批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结果有关事项的通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三大国家战略之一,推动京津冀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几年来,三地卫生计生委紧密协作,紧紧围绕落实《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在检验结果互认、影像结果互认、区域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三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为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进程、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全面促进京津冀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开展,三地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底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框架协议》,启动京津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同时筹谋开展三地第一批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工作。今天,三地卫生计生委在天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联合采购工作的完成情况,同时宣布联合采购结果将于2018年6月30日起正式执行。

    一年多来,三地卫生计生委按照《京津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工作方案》和《京津冀公立医院第一批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实施方案》要求,主要完成三方面工作:一是搭建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一期),包括平台总体框架建设、硬件设备部署、门户网站上线、企业和产品注册系统开发、医疗机构采购信息上报系统开发等具体事项,具备了支持京津冀三地开展医用耗材联合采购项目的能力,目前已正式上线,运行良好。二是进行了本次采购涉及的六大类品种(心内血管支架类、心脏节律管理类、防粘连类、止血类、人工关节和吻合器)的历史数据采集整理工作。三地分别开展历史采购数据网上填报,收集整理三地医疗机构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临床使用过的六大类相关产品,并找出每个品规最低价格,即“京津冀历史采购最低价”。三是三地分别牵头完成六大类医用耗材的联合采购工作,最终形成京津冀三地统一的联合采购结果。目前采购结果已具备在京津冀三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内共同执行的条件,并将实现采购目录中全部品种网上采购。

    本次联合采购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准备工作充分,方案设计科学。三地先后召开十八次不同层面的协商会议,研究制定修改工作方案,精心开展三地历史数据的采集工作,汇总整理分析大量的临床一线采购数据,并根据各自负责产品的特点分别制定了采购实施细则二是整体推进扎实,过程操作规范。坚持网上集中采购方向,遵循价格联动、公开透明原则,采取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措施,坚持“五统一、一集中”,即统一搭建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统一组建医用耗材评审专家库、统一遴选医用耗材采购目录、统一规范医用耗材资质审核标准、统一形成医用耗材价格体系,集中组织评审工作,实现“一个平台、信息共享、结果共用”。三是密切分工协作,创新评审方法。区域性联合采购评审工作没有现成模式遵循或参考。为充分发挥专家优势,保证集中评审全过程公平公正,本次联合采购创新了评审思路和办法,组建了京津冀联合采购专家库,在评审环节采取三地分别分层抽取的原则,均匀抽取三地专家到指定地点开展集中评审,兼顾了三地临床使用情况的差异性。

    本次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共涉及179家企业申报的32357条产品。经反复测算比对,采购结果能够覆盖三地医疗机构目前临床需要的产品,能够保障使用,满足基本需求。按照六大类产品2016年三地历史采购总金额约53亿元测算,执行本次联合采购结果后每年可为三地公立医院节约耗材采购费用超过8亿元,整体降幅达到15%,降幅明显,实现了联合采购让利于民、惠及三地的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对联合采购产品的使用监管,巩固联合采购成果,促进医用耗材合理使用,切实降低耗材采购费用,三地卫生计生委还制定了《京津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重点监控产品采购使用管理要求》,对本次价格谈判未成功的医用耗材列入重点监控,做好情况分析,加强预警管理。

    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工作对于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降低京津冀地区医疗成本,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三地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更紧密的协作,充分发挥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联合采购领导小组作用,积极协调各地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对采购主体和采购全过程的综合监管,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