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办实事 解民忧 提质增效护健康”系列之三:高标准 实内涵 优服务 推进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日期:2024-01-11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图片

    为促进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全面展现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推出“办实事 解民忧 提质增效护健康”系列专题宣传。

    1月11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系列之基层能力建设专题媒体沟通会。

    李君念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副处长

    图片

    基层医疗卫生事关群众身体健康,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近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高标准、实内涵、优服务”,扎实推进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分级诊疗效果不断显现,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实惠。2023年1至11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1.3%、较2022年同期增长28.2%,增速明显高于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变化。

    一、高标准优化体系建设,筑牢织密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结合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向和居民健康新需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点升级”建设,高标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修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以及人员配置标准,深化镇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实现网络布局优化、科室建设强化、硬件配置升级、就医环境改善,居民15至30分钟“医疗服务圈”更加织密织牢。2023年,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36个,较2022年分别增加12个和15个;农村地区规划设置村卫生室1766个;19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完成建设社区医院36家;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人员4.57万人,较2022年增加2978人,核定编制增加50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和全科医生分别增加了2622人和668人,基层医疗力量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服务点位持续加密,居民就医便捷性和获得感进一步提高。

    二、多层次丰富服务内涵,强基固本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聚焦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健康服务吸引力,多措并举丰富服务内涵。一是大力推进专病特色科室建设。建立由三级及专科医院临床科室组成的培育基地,点对点指导基层开展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根据居民就医需求,新增了口腔牙周病、儿科、小儿推拿、中医痹症、中医脾胃病等5个专病病种,病种范围从2022年的7个增至12个。截至目前,宣武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34家三级及专科医院的49个临床专业科室成为培育基地,全市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专病特色科室297个。二是细化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扩大签约服务覆盖、改善签约居民获得感、确保服务质量等方面制定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条措施,持续在保障就诊连续、主动服务、用药安全、畅通转诊上做文章。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医生或团队6653个,较2022年增加703个,常住人口签约率42%,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三是用足用好优质医疗资源。搭建全市统一“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全市医联体内三级医院至少提前2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30%以上号源,其中专家号不低于50%,91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拥有转诊权限;深化城乡“手拉手”,组织城市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10个远郊区156家乡镇卫生院,探索开展“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截至目前,支援医院共派出帮扶人员2405人次;374支名中医团队每周到基层坐诊;55名退休医学专家每周下沉生态涵养区出诊带教,诊疗患者1.5万余人次。

    三、全方位创新便民举措,提质增效基层卫生健康服务

    以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改善服务体验为重点,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便民惠民服务。一是全面实施延时门诊和周末疫苗接种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延长服务至20点,周末正常开诊,2023年共提供延时服务门急诊949.1万人次,占总门急诊量的12.7%,周末提供疫苗接种29.2万人次。二是开展缺药登记、长处方服务,部分机构也通过巡诊、出诊、物流快递等方式送药上门,2023年累计提供缺药登记服务12.35万人次、长处方服务229.46万人次,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利的用药服务。同时,我们结合居民现实需求,持续优化就诊流程,全部基层机构设置老年人友好服务窗口,“先诊疗后结算”实现全覆盖,部分机构积极探索“先检查后诊疗”模式,居民就医更加省时便利。在应对近期秋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救治工作中,基层接诊发热及呼吸道相关症状患者人次占比近70%,居民就医选择基层的意愿不断增强。

    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以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核心,进一步强能力、提质量、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推进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李雪玉

    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图片

    近年来,朝阳区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持续“找短板,补差距”,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社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开展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为居民提供更适宜、更便捷、更贴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优化科室设置,拓展服务项目

    朝阳区以优质服务基层行和专病特色科室建设为契机,依托紧密型医联体核心医院,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优化科室设置,提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健康管理、中医药服务、儿科、康复、口腔、安宁疗护等特色科室建设,拓展家庭病床、巡诊、外科门诊简易手术项目、医养结合等服务,拓宽医疗业务服务广度和深度。

    2023年全区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60%以上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建成28个专病特色科室,34家中心申报北京市专病特色科室合格单位;8家中心可开展社区血液透析项目;14家设置有病房,实有住院病床1018张;41家中心可为儿童患者提供诊疗服务;48家可提供影像学检查服务。以上服务项目的拓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优化工作流程,促进服务可及

    朝阳区近年来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推出一系列方便居民就医的服务。一是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在保障签约居民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极简取药”“缺药即送”“送药上门”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满足居民用药需求,2023年,朝阳区开展“极简取药”服务5.48万人次、“缺药即送”服务1.9万人次、“送药上门”服务637人次;二是创造社区居民无障碍就医环境,在全面推广社区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特点,提供“一站式”社区就医服务,在挂号、收费等窗口保留人工收费功能,在自助挂号机、缴费机、化验打印机等环节安排专人值守,优化就诊流程,方便老年患者就诊;三是开展延时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延时诊疗服务至20点,周末全部开诊,并开展末梢血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等针对性检测项目,切实满足居民需求;四是开展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工作,针对高龄独居老人、残疾失能人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三类重点关注人员以及辖区内影响力较大、人数较多、有签约意愿的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等重要功能社区,建立“一本台账、动态更新,分色标记、分级管理”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机制,分级评估全区43个街乡1.6万余名属地政府关注的“双重点人员”,制定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内容,开展定期上门随访、线上沟通、健康宣教等服务。

    三、积极引导鼓励,开展特色服务

    朝阳区支持引导和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工作思路,开展特色品牌和个性化服务。一是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依托“朝阳区互联网诊疗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服务,目前朝阳区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取得在线诊疗资质,并完成医保验收,962名医师在线注册,开展线上复诊服务3706件,咨询业务2427件,完成家医互联网签约建档4662人;二是试点优化签约服务费收取,在前期诊间收费的基础上,优化有关软硬件配置,试点开展诊间收取签约服务费,促进签约服务全过程效率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收取签约服务费2937人次;三是提升为老年人服务的水准,持续完善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关系,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巡诊、义诊、体检、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目前朝阳区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82家区级养老福利机构建立了“手拉手”医疗服务双向对接机制,规范开展服务保障工作。

    下一步,朝阳区将继续依托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涵,根据辖区居民的新需求、新特点,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开展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居民获得感。

    曹 苁

    丰台区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

    图片

    丰台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首创丰台“智慧家医”服务模式,强基层,补短板,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长,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高,辖区满意度大幅提升,实现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

    一、智慧赋能做“加法”,家医签约“零距离”

    丰台区以“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为抓手,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掌上健康云端管理。一是家医协议“掌上”签,实现线上选家医、签协议的全流程服务。二是健康服务“掌上”选,实现线上建立档案、预约就诊、健康评估、体质辨识、检验结果和用药查询服务。三是健康咨询“掌上”问,推送健康知识,提供“一对一”线上咨询和健康指导。四是疫苗体检“掌上”约,实现线上预约接种和体检服务,儿童、孕产妇在线健康管理。五是线上问诊“掌上”看,实现线上问诊和复诊服务。

    全区组建647支家庭医生团队,77.96万名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形成专属、连续的“亦医亦友”医患关系。通过“身边家医”APP线上签约管理30.71万人,“一对一”健康咨询11.64万人次,健康教育12.51万条。

    二、破除难点做“减法”,便民惠民“解民忧”

    一是破除开药难,购药服务高效化。推广缺药登记制度,承诺“您所需‘药’,家医即采”,5个工作日让居民拿到药品。在养老院、农村试点放置“智能药柜”,通过线上复诊-智能结算,解决重点人群最后一米拿药难题。二是破除挂号难,预约服务便捷化。通过市级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家庭医生提前一周预约二三级医院号源,平台转诊1.03万人次。三是破除看病难,延时服务人性化。聚焦“上班没空看病,下班没处看病”的群众关心问题,推出中心工作日延长至晚20时和周六日正常门诊的便民举措,延时接诊113.89万人次。四是破除入户难,上门服务适老化。为高龄、重病、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将医疗照护送到行动不便老人的身边和床边,上门服务1.55万人次。

    三、能力提升做“乘法”,医防融合“一体化”

    一是医医协同,搭建“医防融合”体系。培育“大全科、小专科”社区品牌,将基层打造为医防融合主阵地,建成29个市级专病门诊和33个中医症状门诊,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二是上下联动,首创“天坛工作室”品牌。首创“天坛医院-丰台智慧家医”工作室,38名社区骨干到天坛医院出诊;天坛全科医生到基层组建“全-全联合”团队,打造了上下联通的诊疗新模式。三是凝练优势,形成“标准化”服务。把“智慧家医”优秀经验凝练成“互联网+老年健康”标准服务体系,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凸显基层卫生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优势,成为北京标准化示范。四是区域统筹,做精“诊疗中心”建设。靶向发力实施基层强基计划,启动安宁疗护、血液透析等十大社区诊疗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中医诊疗中心半年门诊量13.7万人次;安宁疗护中心提供居家安宁服务172人次,门诊安宁服务610人次,住院安宁服务169人次;医养结合中心创新“四床流转”服务,住院服务189人次,居家医养结合服务1693人次。

    四、健康网格做“除法”,公共卫生“更均等”

    一是深耕细作,双进入推进健康网格。将防控经验固化形成“双专员”“双进入”机制,中心主任和家庭医生分别进入街镇和社区村成为主任助理和公共卫生委副主任,发挥专业支撑,协调社会资源,形成439个社区村健康网格,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二是按需结对,精准保障为老服务。通过线上APP、线下门诊的方式为老年人开展疾病筛查、健康指导、慢性病随访等分级分层健康管理服务。三是拓展范围,签约管理走进校园。通过“小手拉大手”,关注青少年个体和群体健康需求,主动服务师生及家长群体。

    下一步,丰台区将凝聚科技创新之力,深化“智慧家医”服务品牌,做好“基层发展的功课”,交出“百姓满意的答卷”,为建设健康丰台打下坚实基础。

    陈应军

    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图片

    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辖区常住人口11.1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8万人。我们坚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依托信息化,为居民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责任制健康服务,打造具有马家堡特色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一、打造“专全团队”,提升签约服务能力

    创新建立“大全科小专科”家庭医生团队。一方面培养全科大夫的专科能力,让家庭医生在全科基础上都具有一项专科特长,既满足了居民专科诊疗需求,又增强了家庭医生的专业获得感。比如:我们培育具有消化专科特长的家医团队,率先在社区开展胃肠镜检查服务(含无痛胃肠镜),两年来,累计完成胃肠镜检查、治疗6685例,累计发现癌前病变139例,肿瘤69例;引进培养口腔人才,开展口腔种植等优质服务;选送全科医生进修外科、眼科、妇科、耳鼻喉科等技术,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

    另一方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将三级医院的专家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密切“专全团队”合作;畅通精准转诊通道,为患者提供综合、连续、周全的整合型健康服务。2023年,为1146名患者提供了精准转诊服务。

    二、完善便民惠民服务,加倍守护居民健康

    近年来,我们坚持延时门诊至晚八点,周六日及节假日不仅提供常见病诊疗,还提供口腔、中医、针灸、推拿等门诊服务,方便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就便获得健康服务。2023年延时门诊16228人次,周六日和节假日门诊141083人次、中医适宜技术服务21831人次。

    我们创建了糖尿病、脑卒中、牙周病、伤口造口护理等特色门诊,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关心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针对行动不便的居家老年人开展送医送药上门,包括健康巡诊、注射治疗、管道护理(尿管和胃管)等。2023年为131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1035人次。

    三、发挥中医优势,推进中西结合

    我们积极打造居民“家门口”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科普之家,建成了中医特色诊区“国医苑”,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开设失眠、肥胖、肺结节等中医症状门诊,在巩固针灸、艾灸、理疗等适宜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特色针药一体门诊、针刀门诊等服务,扩大中医药服务供给。2023年中医门诊173931人次,中医治疗419910人次。

    四、畅通信息直通车,优化就诊流程

    完善信息化建设,打造就诊“直通车”。通过自助设备,实现居民凭有效证件取号就诊,免去挂号缴费环节,打通就诊“第一节点”。智能化诊前自助体检设备,实现血压、血糖等健康数据与健康档案“直通互联”;居民可通过手机与家庭医生在线交流、预约挂号、签约建档、检验结果、健康数据和用药记录查询等,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我们还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和“诊间结算”便捷结算,实现挂号、诊疗和交费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居民就医的便利性。   

    五、高效“按需定制”服务,全力保障居民用药

    遵循“按需采购”,全力保障居民用药。我们公开承诺“您所需药,家医即采”,凡有个性化需求的居民,向签约医生提交申请,即可享受专属购药服务。2023年提供专属购药3620人次,累计药品762种、70876盒。打通医院-医保-医药配送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三医联动”,畅通采购路径,针对行动不便居民可以直接送药上门,切实保障居民用药需求。

    六、数智化健康云服务,主动维护居民健康

    我们不断优化“互联网+健康”应用,推进“健康大脑”数智化健康服务云平台建设。通过智能化设备,将居民家庭健康数据实时上传至“健康大脑”, 实现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全程掌控、及时干预和精准管理,“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主动服务居民健康。目前,云上管理高血压患者28421人,血压监测达711285人次;糖尿病患者9571人,血糖监测达35796人次,显著提高管理效果。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优化就医流程,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百姓提供更便捷、高效、智能、周全的健康服务。

    刘 慧

    北下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图片

    北下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居民健康需求和就医感受,充分考量临床实际需求,按照社区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等分类分级分科因素,打造“三化一型”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模式,融合个体与群体健康管理,不断激发服务团队内驱力,让辖区居民就近就便获得高质量特色专病诊疗服务。

    一、一体化医防融合门诊,健康管理精准对接

    以提供整合型健康服务为根本,建立由中心专病团队和三级医院专家组成的一体化医防融合门诊,在预约就诊、一站式医疗、慢病管理、双向转诊和药学服务等健康管理全流程中实现上级医院专家参与、医护紧密联动的协作模式,专家与专病门诊医护共同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一体化医防融合“闭环式”健康管理服务。这种将专家医疗资源引进到社区的方式,促使全科服务内涵进一步升华,促使健康服务实现精准对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目前,中心已建成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三个专病特色科室,医联体牵头单位北医三院专家每周到中心开展联合门诊1-2次,与专病团队共同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服务,2023年中心共提供专病特色诊疗服务9000余人次,及时转诊187人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不断提高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标准化群体健康管理,医护协作同质服务

    以专病门诊标准化健康管理为抓手,从主动就诊患者及慢病管理患者中筛选专病患者,按照标准化诊疗流程开展群体分层分级健康管理。专病门诊依据学科最新指南及中心诊疗情况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及标准化临床路径,实现同质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让医生在诊治单元中有据可依,实现规范管理,保证患者得到同质化诊疗服务。目前中心专病门诊成立了高血压俱乐部、糖尿病管理小组以及骨质疏松患者群,就专病患者群体健康管理做细同质化延伸服务,每年为三类重点人群提供4次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技能培训、风险识别及必要的自救能力等健康管理服务,2023年服务共800余人,通过医护团队从临床诊疗到健康管理的同质化服务,患者依从度明显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效增强。

    三、数字化效果综合评价,个案群体精准管理

    我们注重以获取有效数据为根本,建立起标准化患者数据台账,充分考虑高危因素影响及生化指标变化,完成从追踪个案指标管理到关注群体数据变化趋势,及时优化治疗方案,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比如,对中心2023年糖尿病专病门诊群体数据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数据显示:肥胖占比13.2%,吸烟率16.90%,饮酒率20.80%,均高于全国成年人数据;首诊血糖不达标和合并血脂不达标的分别占75.50%和69.80%。专病团队结合以上数据,及时调整健康管理措施,注重人群行为干预和健康宣教,经过有效健康管理,患者知、信、行能力明显提升,患者群体危险因素显著降低。个案数据的连续性记载,也让患者看到专病门诊精准管理后的变化趋势,就医粘合度、依从性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

    四、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提质增效持续发展

    以良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建立专病管理与家庭医生团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改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补短板,强化学科交叉配合,医防融合,协同进步,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人才聚集地。这种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特点进行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通过研修培训、转岗培训、三年达标培训、医联体远程教育、骨干培训等,涉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心理、运动、健康教育等,提供专全融合、医护配合、团队协作、全流程管理的专业保障,以点带面提高专病整体管理水平。2023年医联体远程培训300余人次,研修培训3人,转岗培训2人,骨干进修3人,基地培训16人,全员培训600余人次,内修外练、提质增效。

    通过扎实推进专病门诊建设,我们坚定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积极吸引居民基层就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努力当好辖区居民健康守门人。

    陈静静

    怀柔区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图片

    琉璃庙镇位于怀柔深山区,距怀柔城区45公里,镇域面积206.3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7309人,常住人口3626人。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怀柔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统筹多方资源、并举多项措施,全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农村百姓对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分级诊疗初见成效。

    一、依托互联网+医疗创新探索“综合远程诊疗模式”

    一是建设智慧健康E站。2021年以来,中心在地处偏远的八亩地村和狼虎哨村试点建设智慧健康E站,依托远程视频问诊平台,结合自助检测和自动发药等设备,为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线上诊疗服务。2023年八亩地共接诊3155人次,其中夜间智慧健康E站接诊307人次;狼虎哨村为居民开展远程诊疗服务340人次,提供居民健康自测900余人次。

    二是实行家医+乡医远程协同诊疗。针对乡医年龄老化、能力不强、信息化操作水平弱等问题,通过远程视频问诊平台,家庭医生指导、协助乡村医生诊断和开具处方,乡医现场收费、核发药品等。远程协同诊疗,家医乡医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解决患者健康问题。2023年共有三个村卫生室开通此模式服务,接诊860人次,是2022年的4.7倍。

    智慧健康E站和远程协同诊疗,一是促进了山区百姓就近获得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了因交通等问题带来的就医不便;二是实现医保即时结算,保障居民享受医保政策;三是逐步建立分级诊疗秩序,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和今年呼吸道疾病流行以来,两种服务方式支持村卫生室分流了辖区约15%的呼吸道疾病患者,遇有雨雪等极端天气时,两种服务模式均能保障村民不出村即可获得服务;四是节省医疗资源,目前每天一组家医值守远程协同诊疗中心代替之前多组家医入村巡诊,既提高效率也保证质量。

    二、积极推动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全面一体化管理

    一是统一规划设置和管理。镇域内规划设置的23家村卫生室,由村委会签订“托管”协议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权管理,同步推进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并全部通过审核;暂无乡医的村卫生室由中心派医务人员提供诊疗服务;全区统一建设村卫生室信息系统,接入区人口健康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共享。二是统一人员、制度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全部接受中心统一管理;执行全区统一的村卫生工作制度;统一绩效考核制度,规范并调动在岗老乡医的工作和积极性,乡医定向毕业生纳入中心家医签约、基本公卫和日常诊疗等统一考核。三是统一药品、财务管理。中心统一采购、调配药品和耗材,落实财务一体化管理。通过全面一体化管理,实现管理有序、资源集约和服务协同,进一步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性和公益性。

    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积极参与市卫健委开展的“退休医学专家支持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项目,吸引多位城市三甲医院的退休专家定期到基层出诊带教,近年来成果显现,一是解决了部分疑难病、老慢病诊疗,使居民享受到便捷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在缓解山区医务人员数量少、人才缺的难题,既输血又造血;三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水平,促进基层专病特色科室建设。

    下一步,中心将在市区两级主管部门支持下,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整合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促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进乡入村,加快提升服务能力,造福乡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