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精心培育 多元探索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发布日期:2023-08-28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为民服务的实效,就是主题教育的成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推出一系列办实事、解民忧医务社工服务项目,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社会支持等人文服务,改善就医体验,提升医学温度,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8 月 28 日,北京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学思想、护健康,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之医务社工专题媒体沟通会。

    叶小敏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近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按照“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首都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构建医务社工发展体系、拓展医务社工发展格局、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医务社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

    一、示范培育,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

    为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结合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工作,今年我委遴选培育了25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在医院病房、急诊、门诊等不同场域,覆盖传染病、儿童血液病、唇腭裂、产科、认知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等不同病种,融入康复管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多学科诊疗团队等,立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结合临床路径、嵌入管理流程,利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社会支持等人文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让医学更有温度。截至目前,个案服务4000余人次,小组服务5700余人次,社区服务37000余人次。

    二、统筹推进,构建医务社工发展体系

    我委按照“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精心培育、逐步铺开的发展路径,构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推进,公共卫生单位积极探索的医务社工发展体系。一是全面推进。在前期试点基础上,2022年开始,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截至目前,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综合医院33家、专科医院27家、中医医院7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33家、公共卫生机构1家。二是统筹发展。针对医务社工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建立社区社工与医务社工对接机制,探索医务社工在基层落地的实现路径。三是融合发展。围绕卫生健康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与改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健康促进等工作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三、分层分类,打造复合型医务社工人才队伍

    医务社工主要有招聘、转岗、购买服务等三种来源方式,根据岗位胜任力需求,按照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务融合、督导和培训并行的思路,打造一批适合卫生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医务社工人才。一是对于新入职及转岗的医务社工,开展通识培训,录制精品课程,提升基本业务素养。二是对于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医务社工,以示范项目和驻点项目为载体,组织团体督导、工作坊等系列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升岗位胜任力。三是对于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医务社工,开展首批督导遴选培训,开展陪伴式督导实践锻炼,建立专业化、本土化医务社工督导队伍。强化科研能力,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实务研究,以督带学、以研促学,培养一批高层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四、社会参与,拓展医务社工发展格局

    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在人才培训、行业标准、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撑;加强医校合作,推动高校与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链接社会资源,联合韩红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机构,开展医务社工驻点项目,向有发展意愿且服务专业性不足的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务社工,基金会、行业协会、社工机构、医疗机构发挥各方优势,同向发力、精准培育,激发被派驻单位医务社工发展的内生力量。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30家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工作,启动第二批15家遴选派驻工工作,有效拓展了医务社工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委将围绕卫生健康重点任务,从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度,创新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开拓发展局面,全力推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助力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江泳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全流程主导 多资源参与

    医务社工助力唇腭裂患儿及家庭重绽笑容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长期秉承“厚德尚学 精医济世”的院训精神,发挥“国家队”的示范作用,护佑人民群众口腔健康,服务国家口腔医学事业发展。2022年,我院启动医务社会工作,现有医务社工2人。针对我院唇腭裂患者多,患儿和家长心理支持需求高的问题,结合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工作,我院探索建立了以医务社工主导,多部门多学科协作,“唇腭裂患儿及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切实为患儿及家属解民忧、办实事,促进身心康复。

    一、提供心理支持和暖心帮助,使病房充满温情

    唇腭裂患儿入院前,医务社工邀请家长加入微信群,告知住院注意事项,答疑解惑,帮助其顺利住院。住院当天,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第一时间掌握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困难需求等,及时提供适宜的心理疏导和帮助。除了术前指导、术中温馨陪伴、术后正确喂养及护理、心理疏导外,还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例如,今年5月,我院收治了一位患有腭裂的5岁小女孩,孩子母亲去年底刚去世,和爸爸相依为命,家庭欠有大量外债。因缺乏母爱和说话言语不清,孩子自我封闭,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孩子爸爸十分焦虑。医务社工了解情况后,及时给予父女俩心理上的支持和疏导,生活上的悉心照顾,术前术后的指导、帮助和暖心陪伴。在院内征集志愿者做孩子的“云妈妈”,弥补孩子缺失的母爱;在“爱心公益交流群”募集衣物和学习用品。孩子和爸爸出院时对医务人员感激不尽,表示:一定不辜负大家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今后要带着孩子好好生活,让孩子早日康复。

    二、创造和谐人文环境,使医疗更有温度

    在医务社工的号召下,院内职工纷纷捐献图书,建立起唇腭裂病房图书角,目前在册书籍400余本,患儿和家长可随时取阅。同时我们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阅读绘本,分享故事”小组活动,在绘声绘色地讲解中,在聚精会神地倾听中,家长放下了焦虑,孩子忘却了疼痛,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不希望哥哥姐姐们离开。

    为了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和释放情绪的空间,我们在病房建立了宣传墙,每一期儿童绘画小组和手工制作小组的优秀作品,都可以在宣传墙上展示。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写下心愿,贴在心愿栏内,成为家长释放情绪、期待美好的窗口。

    我们还组织开展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医务社工和护士一起深入病房,现场教学演示,指导新手妈妈们学会专业的唇腭裂患儿术后护理、喂养指导及口腔保健知识,教会小患儿正确刷牙和口腔护理,小病房变成了医患交流互动的温馨小课堂。

    三、提供出院后指导和帮助,让爱延续

    针对需要持续帮助的患儿和家长,出院前,医务社工与家长添加微信保持联系,建立一对一指导关系,持续开展心理支持;邀请本院职工作为志愿者,为患儿家庭提供专业的术后康复指导;必要时对接社会资源给予更多帮助。我院曾收治一位腭裂小患儿,因家住外地,经济困难,术后无法来医院进行语音康复训练。如果患儿术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语言康复,仍然不能正常说话,长大后将更加自卑,甚至无法融入社会。医务社工积极联系了医院的退休语音训练师,作为志愿者为其进行一年的线上指导,还经常打电话鼓励患儿多张嘴说话,多和小朋友交流。目前,患儿已经学会了多个音节的正确发音,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家长对医院充满了感激,先后多次打电话表示感谢,当地残联也寄来感谢信表达谢意。

    四、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家长和患儿

    我院邀请北大心理系教授开展唇腭裂患儿及家庭心理支持相关专题讲座;招募北大各院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深入临床组织和参与各项小组活动,有效缓解患儿和家长住院期间的紧张和不适;与公益基金会合作,帮助出生六个月以内的唇腭裂新生儿家长免费领取唇腭裂知识手册和唇腭裂专用奶瓶,尽可能为家长提供更多帮助。

    下一步,我院将在深化“唇腭裂患儿及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基础上,立足患者及家属需求,不断拓展医务社工服务领域,持续提升口腔医学人文,真正让看病更加舒适,让医学更有温度。

    刘中勋 

    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

    完善社工体系 创建服务品牌

    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秉持“慈爱、严谨、求实、创新”的所训,积极推进儿科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开展心理支持、社会救助、志愿管理等服务,努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打造有温度医院,有关怀的医疗,有情怀的医护。目前,我所现有专职医务社工4人,服务覆盖20多个临床科室,每年服务患儿超过2500人次。

    一、开展心理社会支持,做患者及家属的贴心人

    儿童血液病治疗周期长、心理压力大、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为解民忧、办实事,我所医务社工开展了“血液病儿童治疗初期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项目,运用病房陪伴、心理疏导、艺术疗愈、小组支持等专业方法,解决患儿和家属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经济、康复等疾病应对方面的问题。对于患儿情绪压力,医务社工撰写了《医务社工服务手册(情绪篇)》,构建了模块化干预工具,提升了患儿的诊疗依从性和就医体验。项目期间个案服务患儿92人,276人次;小组12次,121人次。

    汐汐,是一名白血病患儿,生性活泼开朗的她,因长期住院,脾气变得暴躁,经常不配合检查和吃药。主管医生将其转介给医务社工,医务社工多次到病房探访,使用优势视角理论,鼓励孩子充分表达,快速建立起信任关系。针对情绪问题,借鉴焦点问题短程治疗理论,端正对疾病的认识,引导其分析、觉察和调节不良情绪。同时对妈妈进行心理疏导,传授沟通技巧,促进亲子沟通。经过一个月的跟踪服务,患儿的情绪问题和依从性有很大改善,得到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除血液内科外,我所医务社工还在风湿免疫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开展专科化医务社工服务,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贴心人。

    二、开发社工服务项目,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文环境

    为提升患儿环境适应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医务社工联合社会公益组织,策划实施系列服务项目,满足患儿多样化需求。比如,“童心悦坊”,通过绘本阅读、手工绘画、深度访谈等方式,缓解术前患儿紧张焦虑情绪;“童伴艺苑”,在病房进行艺术疗愈,丰富患儿住院生活;“童伴阅读”,在各病区设置图书角,满足患儿学习娱乐需求。今年六一儿童节,医务社工设计打造了首个儿童公益空间——英雄能量站,对手术等候空间进行环境改造,提供情景互动、手工活动等服务。孩子们纷纷表示,在医院还能做游戏,像游乐园一样。

    三、构建医疗救助体系,彰显医学公益大爱

    我所医务社工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困难儿童医疗救助服务。与近10家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与50多家基金会建立联系,建立救助基金资源库;开通5236服务专线,专人接听救助咨询电话;建立救助工作台账,救助咨询、申请、基金结算,实现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目前我所已形成覆盖血液肿瘤、先天性出生缺陷、肠道类疾病以及罕见病等10多类病种的医疗救助体系。2017年以来,累计救助4000多人次,救助总额超5300万元。

    四、开拓社会工作格局,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医务社工+医护人员”机制,招募临床医护人员,成为“医务社工之友”,参与医务社工各项服务,缓解了医务社工人员不足问题,既扩大了医务社工服务覆盖面,又提升了转介和服务效率,进而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二是探索“医务社工+接诉即办”模式,医务社工服务与接诉即办有效衔接,诉前满足患者需求,未诉先办;诉中通过专业服务协调解决诉求问题,改善医疗服务。三是探索“医务社工+健康科普”模式,社会工作部联合临床科室,组织儿童健康科普活动,通过链接社会资源,扩大了健康科普效果。

    下一步,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务社工将继续扎根临床,发掘需求,完善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流程,探索服务模式,满足患儿及家属多元化需求,打造儿童友好型医院。

    张静

    北京市丰台康复医院副院长

    全周期管理 多学科干预

    医务社工介入康复患者 “1+1+1”

    个性化服务模式

    北京市丰台康复医院作为区域康复医疗中心,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指导方针,发挥医务社工角色特点,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以北京市医务社工多元培育项目为依托,结合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工作,我们立足解决康复患者“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出医务社工介入康复患者“全周期管理+多学科联合干预+个性化服务”的“1+1+1”服务模式,通过介入住院治疗康复患者“入院-住院-出院-院后”四个阶段,促进其全面康复,让康复患者感受到医疗的温度。

    一、参与康复患者就医全流程,做康复患者的引路人

    助力患者就医,提升就医体验。医务社工为康复患者及家属提供信息咨询和入院指导;发动志愿者开展助医服务,协助行动不便的康复患者入院;提供入院适应服务,协助患者快速熟悉诊疗环境,了解多学科服务团队,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等,降低入院不适和心理恐慌,做康复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引路人。

    二、嵌入多学科团队,做康复患者的同行人

    开展全面评估,精准制定计划。患者入院后,医务社工嵌入多学科团队为康复患者开展服务。医务社工对康复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的全面评估,为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为有负面情绪的康复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增强康复信心,激发康复患者的内在动力。

    强化团队协作,提升康复效率。作为医患沟通的桥梁纽带,医务社工参与多学科联合查房、康复评价会,配合康复计划开展辅助治疗、健康教育等,调动医院资源持续为康复患者提供支持,协同多学科团队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认知,推动康复治疗更精准、更丰富,提升康复效果。

    加强同伴支持,提升康复动力。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部分患者会产生病耻感,经常感到无助。医务社工帮助患者建立包括家人、朋友和其他康复患者在内的康复支持网络,引导患者参加康复支持小组活动,分享经验和心得,得到他人的鼓励和支持,增加彼此的康复动力。

    制定康复计划,做好出院准备。对康复患者进行出院评估,抚慰患者出院前的离别情绪,与康复患者一同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对出院后的居家安全、家庭照顾、社区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了解,并与康复患者家属做好对接,协助康复患者做好出院准备。

    小李,是一名脑出血患者,接受了多次脑外科手术后病情稳定下来,但是术后肢体瘫痪使得小李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康复治疗。康复过程中小李情绪低落,对康复失去了信心,康复效果不理想。医务社工通过情绪疏导,化解了小李内心的困惑,并邀请小李参与到医务社工组织的病友团体活动中,在病友的鼓励支持下,小李重拾康复信心,刻苦练习,最终在辅助器具支持下再次站了起来!

    三、延伸社区服务,做康复患者的保护人

    联合社康服务,保障院后康复。医务社工与社康部合作,对出院患者定期随访,跟进患者的康复进展,保障出院后的连续性管理,稳定康复效果。同时链接社区资源和支持,例如康复服务、社会福利、心理辅导等,帮助康复患者及家庭应对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更好适应社区生活,做好康复患者的保护人。

    独居老人王阿姨患有高血压,常感到身体不适来医院就诊,担心自己在家发生意外无人知晓加剧了心理负担。经过医生的转介,王阿姨找到医务社工。医务社工对王阿姨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家访,通过情绪疏导缓解了王阿姨的焦虑情绪;提供信息咨询和资源链接协助王阿姨办理了低保;有了医务社工的帮助,王阿姨重燃了生活的希望,身体不适的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并自愿来医院做志愿服务,奉献自己的爱心。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医务社工作为康复患者的引路人、同行人、保护人,服务全院4个病区住院患者,覆盖辖区居民50余万人。我们将持续围绕康复患者治疗“全周期”持续开展多学科联合下的个性化干预服务,为提高康复患者生活质量不断努力,让康复医疗更有温度。

    刘金凤

    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发展医务社工 改善服务品质

    用心用情用爱做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面积7.3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3万,秉承“务实、和谐、创新、卓越”的院训,于2020年10月成立了医务社工科,现有专职医务社工2人,我中心积极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给社区居民患者更加温暖的身心守护。

    一、融入慢病管理团队,深化糖尿病管理的温度和厚度

    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是我中心特色科室之一,为解决医护团队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时间不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低、规范管理依从性较差等问题,我中心将医务社工纳入糖尿病共同照护团队,探索基层医务社工介入慢病管理新模式,并作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培育项目,纳入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举措。

    医务社工通过面对面访谈,发现糖尿病患者得病后普遍存在:生活失控、恐惧并发症、控糖信心不足、家人支持不足等心理社会问题。医务社工运用专业视角,组织“认知小组”,借助小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环境,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让糖友充分理解规范管理的意义;组织“知识小组”,医务社工搭建医患沟通平台,医护团队宣讲健康知识,让糖友有能力做好健康管理;组织“支持小组”,开展团体信任和互助协作类游戏,加强糖友之间的互助意识,完善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患者建立控糖信心。项目期间开展小组活动15次,受益患者122人次,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改善,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升,血糖也逐步控制达标。

    对有特殊困难、特殊需求的患者,医务社工则开展个案服务。比如,张阿姨患2型糖尿病20多年,血糖控制不佳且已出现并发症。由于忙于带孙子、做家务,生活方式受限,情绪悲观消极无心管理血糖。医务社工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迅速赢得了张阿姨的信任,帮助她梳理了现存问题,并同意优化时间安排参加糖尿病小组活动,通过学习自我管理知识,逐步建立了克服生活困难管好血糖的信心,在医务社工的帮助下转诊到三甲医院住院控糖,出院后也能接受照护团队的规范管理,最后终于控制好了血糖。

    二、助力家医签约,扩大家医签约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为了提高居民对家医签约认知度和满意度,医务社工深入社区调研访谈,了解辖区居民的家医签约情况、评价以及签约需求,形成东风居民的家医签约需求清单。

    根据居民需求,中心创新家医签约服务包内容,增加了免费24小时视频问医生、免费智能床垫常见疾病筛查预警等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医务社工和医护团队、医养结合驿站一起上门走访,提供免费健康体检、送药上门、转诊助医等服务;针对已签约的居民,医务社工进行回访,回应居民提出的“人文关怀”需求,中心办公室和医务社工科联合开展了“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句提示”专题活动,倡导医护人员接诊时主动问候,诊疗时微笑服务,诊疗后暖心提示,营造医学人文氛围。同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雨季为患者准备备用雨伞、冬季给候诊椅安上坐垫等细节服务,改善了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居民对家医签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东风中心连续3年荣获朝阳区家庭医生专项考核优秀单位。                                     

    三、整合社区资源,延展居民全方位健康守护

    医务社工积极发掘社区资源,与东风乡地区街道办事处对接,建立了一支健康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社区动员优势,对公众和重点人群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这既加强了与地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又缓解了中心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目前已招募村、居委会卫生专干和居民志愿者35人。经系统培训后,这些健康志愿者将开展医疗或医保政策宣讲、健康知识普及、协助疾病筛查、提供助医服务等工作,将健康治理融入到社区治理脉络中,让健康服务真正深入到居民心里。

    下一步,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持续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与社区对接,扩大健康志愿者规模,让医务社工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王增娟

    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医务社工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简称“韩红基金会”)是由韩红女士发起,成立于2012年5月9日,是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5A级基金会(慈善组织)。基金会的使命是“专注乡村医疗援助,守护生命健康”,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积极响应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以外,还坚持11年深入中西部乡村开展大型医疗援助公益活动。

    一、项目缘起

    2020年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面对疫情突发事件,医务社工在链接社会资源、缓解医患情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9月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我们与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正式启动北京“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医务社工驻点项目。

    二、项目开展情况

    该项目主要通过岗位支持、人才培养、部门赋能等方式,激发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生力量,推动北京市医务社工行业发展。2022年我们按照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统筹谋划,在北京市遴选了30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7家、区属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公共卫生单位1家、行业协会1家。同时我们面向北京市健康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机构招募医务社工,以资助驻岗的方式,将30名医务社工派驻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服务覆盖肿瘤科、儿科、安宁疗护科、康复科、妇科等十余类专科,为困境中的异地就医患者、长期康复老人、大病重症儿童、肿瘤患者等不同群体,提供经济救助、情绪纾解、心理减压、照护支持等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目前北京首批30家医务社工驻岗工作已经结束,第二批15家驻岗工作已完成医疗卫生机构遴选和医务社工初步招募工作。

    三、项目初步成效

    通过2年的项目工作,基金会支持的北京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首先,项目自立项以来,派驻30名医务社工直接服务患者106405人次。驻岗社工更专业和系统地回应了患者需求,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

    其次,项目为驻岗社工提供能力建设培训和工作督导支持,历练和培养了一批实务型医务社工人才。

    第三,让驻点医院看到医务社工的价值和意义,推动医务社工部门建章立制,梳理服务流程与规范,有效促进了部门建设,激发了内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医务社工行业发展。

    未来,韩红基金会将继续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在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的支持下,探索适合“首善之都”的医务社工模式,除了岗位支持外,在人才培养、部门赋能、项目合作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中国医务社工的专业化发展贡献一份公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