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新闻发布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
  • 发布日期:2019-09-06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2019年9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理念,在一代又一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医重卫,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首都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52.8岁增长到2018年的82.2岁,婴儿死亡率由118‰下降到2‰,户籍孕产妇死亡率由700/10万下降至10/10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2018年,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21位。

      医疗卫生机构从1949年的61个增至2018年的11100个(其中中医类1164个,非公立5097个),增长181倍;床位数从3001张增至12.4万张,增长40倍;卫生技术人员由4218人增加到28.2万人,增长66倍;每千人拥有医师由1人增至5人。在神外、神内、心肺血管、眼科、烧伤、创伤骨科、肿瘤、妇产科和儿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建有4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居全国之首。疏解非首都功能,统筹谋划20余个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整体迁建或建分院等形式向城市副中心、郊区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2018年10月,天坛医院整体搬迁,2019年6月,友谊医院通州新院正式运行。支持雄安新区新建一所高水平综合医院,与河北省张家口、保定等地签署了协同发展协议,实现了京津冀多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影像检查资料互认。

      自1992年启动以放开专家门诊、预约挂号等内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7月成立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对市属22家医院实行规范管理。2012年在市属五家医院开展医改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改的先河。2013年以医联体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已建成59个综合医联体和8个专科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730家。2017年4月,统筹3700家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同步调整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两年来,节省医药费用超过350亿元。今年6月15日,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规范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通过改革与改善、监管、保障相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基层就诊人次连续28个月上升,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出现良性变化,以药养医、以耗养医在北京已不复存在。

      1952年3月,北京市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90%以上居民参与的大清扫活动,先后开展了除害灭病、改水改厕、健康促进等活动,为改善城乡环境、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活动,12个区创建为国家卫生区,其余4个区正在创建。健康北京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专项规划,2009年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2017年印发《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在全国率先设立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6381个。自2009年起,每年向社会发布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居民健康素养2018年位居全国第一。1995年通过全国第一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2015年颁布实施控烟条例,成人吸烟率降至22.3%,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1950年,消灭了鼠疫、天花、古典型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成功遏制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菌痢、麻疹、流感、伤寒、肝炎等传染病高发流行,自1984年以来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感染病例发生,1996年以来无白喉病例发生。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全覆盖,24小时实时监测传染病,有效应对了2003年SARS、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疫情,防范了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国外新发传染病的输入。在全国率先将乙肝、麻风腮、脊灰灭活等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起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及在校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2018年起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接种23价肺炎多糖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99%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对献血者进行HIV核酸检测,艾滋病感染者病死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治疗水平。在全国率先为在册管理的户籍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服药,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发放看护补贴。2012年起实施“阳光长城计划”,开展心、脑、肿瘤和口腔防治行动,建成9个国家级和7个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立起食品安全标准实施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全市有急救站344家。首都公民无偿献血率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年均供血量近140吨,血液安全质量同步得到保障。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城乡建立医疗机构,通过建站、巡诊等方式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基本待遇保障政策,2016年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政策,2019年对在乡村工作满40年的2667名村医进行慰问表扬。建成了2079个具有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2018年试点推广智慧家医,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建立了4100个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累计签约740万人。

      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政策。妇幼健康和安全得到保障,完善了以市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为技术支撑的三级网络体系,对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进行会诊转诊,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及0~6岁儿童残疾筛查。

      1984年成立北京市老龄问题委员会,2018年,市卫生健康委开始履行市老龄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了全国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法规。目前,全市建成区、街乡、村居养老服务机构964所,户籍人口90岁及以上有5.5万人。

      1956年北京中医医院开诊,1988年成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中医医师1.95万人,中医类床位2.49万张,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设中医临床科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中医馆。开展中医传承工作,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分别有10个、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和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2个。成功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中药注射液清开灵、金花清感颗粒,青蒿素为中国首个被世界公认的创新药物,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康扶贫的要求,对全国16个省(自治区)开展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1995年以来累计派出援藏、援疆、援青干部22批近千人,协助组建了玉树州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建成三甲医院。自1968年组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累计向几内亚、布基纳法索、利比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51批968人次,援几内亚医疗队因在西非抗击埃博拉作出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奖。为配合国家整体外交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出了努力。

      健康对于个人,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对于国家,是文明富强的标志;对于民族,是屹立世界之林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也是首都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的70年。健康北京是健康中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坚定。首都卫生健康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