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委内新闻
市民对话一把手 | 坚持人民至上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日期:2022-01-10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1月8日晚7:30,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钟东波受邀参加北京市“两会”期间“市民对话一把手”直播访谈节目,围绕“聚焦保障人民健康”话题,与广大市民沟通对话。

    2.jpg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党和国家而言,是历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对于首都卫生健康系统而言,是坚韧斗争、勇毅前行,为保卫首都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全力以赴、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卫健委紧紧围绕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民健康需要,统筹疫情防控、重大活动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工作,建党100周年和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常态化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十四五”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服务方面有新的获得感,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40多万卫生健康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白衣执甲,英勇拼搏,履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如时代楷模李桓英,最美防痨人马玙,“疾控网红”庞星火,北京榜样童朝晖等等。借此机会,我向全系统卫生健康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此,我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向广大市民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方位做好冬奥医疗保障

    问:冬奥会进入倒计时,大家都特别关心冬奥会保障工作,在医疗防疫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准备?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我们全力以赴做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各项医疗防疫工作进展顺利,一切准备就绪。

    一是高标准抓好疫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最大的考验。我们的主要策略就是八个字“远端管控、闭环管理”。一是关口前移加强远端管控,最大限度阻断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二是全过程严格闭环管理,筑牢冬奥防疫与城市防疫双重屏障,最大限度确保首都安全。我们制定了11个疫情防控技术文件,选拔110名公共卫生骨干力量派驻场馆,每一个闭环管理签约酒店、集中驻地配备2名公共卫生人员实施驻点保障;指导各场馆细化测试赛和闭环管理疫情防控方案、预案,做到“一馆一策”“一场一策”“一店一策”。同时,我们坚持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全面融合、一体化推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输入性聚集疫情、不造成本土传播。

    二是全方位做好医疗保障。冰雪运动是高风险运动,运动员发生损伤概率很高,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有力保障。我们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把每一个人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在医疗资源配备上,我们安排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17家医院作为场馆保障医院,在场馆内设置了88个医疗站,74辆救护车,其中54辆负压救护车,并选派了1300名医疗骨干参加场馆医疗保障。在医疗救治上,为避免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18家定点收治医院采取精准分类收治措施,设立冬奥专区、专室和专用诊疗设备,严格闭环管理,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安全、高效实施。在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建设2个综合诊所,设置了18个科室,满足赛时每日16 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同时,我们建立了赛时急救转运统一调度指挥、血液保障供应等机制,确保医疗救治万无一失。

    提升精准防控能力

    问: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市卫生健康委在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防控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我们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防范在先,动态清零”总方针。首都的疫情防控概括起来讲就是五句话: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防控、有效救治、人文关怀。

    一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全市680余家传染病诊疗机构开展传染病报告,80余家发热门诊、150余家肠道门诊开展病例监测,2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全市诊所、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11种症状监测报告系统,整合1000余家药店销售四类药品。建立了口岸、机场、车站、市场等场所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构建了覆盖七大交通枢纽、各中小学校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建立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及快递等行业人员常态化监测机制,确保疫情及时发现。

    二是提升精准防控能力。我市建立了“百名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队伍和全市3600人的流调队伍,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比对、核酸检测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时摸清传播链条,查清多疫情源头,在2个最长潜伏期内切断了疫情传播;坚持科学精准划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在保证密接不漏1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及社会秩序的影响;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达到每天156.3万单样本,核酸采样点达316个,提供24小时检测服务的检测机构达44家;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今年1月7日18时,全市各区共配备预防接种人员1万8千多人,医疗救治人员3100多人,急救车近300辆,全市累计接种5725万剂、2247.8万人。

    三是加强人文关怀,疫情防控有力度更有温度。通过向采取管控措施的社区(村)、集中观察点派出驻点医务人员,以及和属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接等方式满足居民医疗需求。举例子:去年年初顺义区局部疫情期间,一位确诊病例的丈夫带着八个月的婴儿在酒店集中隔离,为保障婴儿的健康,安排区妇幼保健院全程做好隔离婴儿的保健和指导,同时,由顺义区卫健委、区妇联牵头协调,在全区收集新鲜母乳超过200袋,保障了婴儿的生长需要,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完善救治网络,提升救治能力

    问:刚才您提到了有效救治,去年10月份的疫情,出现了危重症病例,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转危为安,想请您谈谈医疗救治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特点和经验?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集中最优质医疗资源,全力以赴救治患者。2021年全年,地坛医院收治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384例,其中确诊病例224例。本土病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实现“零死亡”。

    一是完善救治网络,提升救治能力。构建央地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确定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为市级定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市级后备医院,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全市负压病房增加至1420间、负压救护车增加到197辆,成立由国家及市级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危重患者救治专家组。

    二是坚持中西医并重,科学精心救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所有病例在市级定点医院收治,多学科专家组集体会诊会商,制定“一人一策”诊治方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治疗参与率100%;根据患者临床分期,科学采取治疗措施。

    三是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提升危重症病例救治效果。对危重症病人实现个案管理,统筹全市专家资源,成立了包含重症、呼吸、心血管、内分泌、中医的市级专家组进行救治,邀请国家级专家每日参与远程会诊,给予精准个体化治疗;地坛医院ICU团队严密监测患者生理指标变化,及时启用生命支持技术,所有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承担着百姓健康“守门人”的功能,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更让我们看到了基层防控网底的重要性。请钟书记介绍下全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情况?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人民健康的“守门人”,是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们抓住“强基层”这个重点,按照动态覆盖、筑牢网底、强化服务、普惠居民的思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动态实现基层卫生服务全覆盖。按照每个街道(乡镇)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每2个社区配备1个站点的原则,实现城镇、远郊平原和山区的居民分别出行15、20、30分钟以内可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全覆盖;推进“一村一室”建设,全市650个无医疗机构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站建设,配备了922名医务人员,开始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病特色科室建设,2021年围绕高血压病等七个专病建设完成100个标准化的专病特色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展药品需求登记服务,为5934名患者进行了用药需求登记,并为符合条件患者采购药品;加强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全市100余家二三级医疗机构为基层优先提供号源,居民基层首诊率达51.9%。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全周期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等五类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处方服务375.7万人次。

    三是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新建2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有效发挥探头作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投入疫苗接种工作医务人员103.8万人次;管理密切接触者、高风险人员累计16.5万人,对集中、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医学观察97.1万人次;开展零售药店购药及就诊人员健康追访,对购买退热、咳嗽等药品人员电话追访165.1万人次,上门核酸采样5万人次,转至发热门诊2119人次。

    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权益

    问:北京是名符其实的“老”北京了,2025年老年人将达到500万,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期。老年人的医养康养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如何?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权益是卫生健康部门应有职责。针对首都老年人健康需求,我们构建了健康促进、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做好老年人预防保健。重点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老年健康管理、居家上门医疗服务。目前,全市共有2536所医疗机构登记了巡诊、家庭病床服务方式,可开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免费为16区老年人开展脑健康体检服务,共完成27.86万人,对其中3.67万名认知损害高风险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与干预服务。

    二是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问题。积极推进综合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建设,截至目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人科达到4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健康规范化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成218家,累计完成47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健康规范化建设已完成275家;为老年人开设挂号、就医、无健康码等绿色通道,提供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切实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三是加快涉老医疗机构建设。在康复护理方面,全市分4批推动19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截至目前,全市现有18家康复医院、248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康复医学科,各类康复机构和康复医学科共有床位约8432张。在护理机构建设方面,全市共登记设置护理院8所、护理站20所,床位520张。在安宁疗护服务方面,确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作为全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北京老年医院、首钢医院、隆福医院等9家医院为“北京市首批安宁疗护示范基地”。全市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已有74家,开放安宁疗护床位901张,较2019年底的647张增加了39.3%。

    四是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服务衔接。依托北京老年医院建设“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中心”。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医养结合机构总数为200家,医养结合床位数6.15万张,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