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玙,女,1932年2月出生,1955年9月参加工作,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原结核内科主任。她是一位普通的医生,一封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的回信称赞她德高技深,爱岗敬业,医者情怀,令人感佩;她年近90岁,却依然坚持出诊,是患者眼中可亲可敬的“马老太太”;她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结核病领域的旗帜,从医66年,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结核病防治事业;她更是患者眼中的朋友,关注患者的每一个感受,用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她用精湛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她就是中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大医——马玙。
年近90岁的马玙虽然满头白发,可是仍然精神矍铄。(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尽己所能,为民解疾”
“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上大学前,在我喜爱的外语和医学两个专业中,我选择了学医。我至今认为,当初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马玙说。
1932年,马玙出生于江苏如皋。小时候,看到百姓贫病交加看不起病,她就立志要当医生。1955年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马玙来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成为一名医生。在结核病临床与科研教学岗位上,她一干就是一辈子。
马玙一丝不苟地为患者检查身体。(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在那缺衣少粮的年代,我们一天到晚吃窝头,设备老旧、药品短缺更是常有的事,条件艰苦,但我从没想过改行。”马玙回忆说。那时候交通不便,下村做筛查,她和同事们背着X光机常常要跋山涉水才能到村里。有一次,马玙带队去平谷土谷子村做结核病筛查。这个村在大山里,不通汽车,他们只能徒步前往。到了村里,村民吃惊地说:“这座山,好汉爬也得出满身汗。你们带着这么重的机器赶过来,太不容易了!”
马玙出门诊时认真带教年轻医生看CT片。(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结核病患者中很多人家境贫寒,马玙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少花钱,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给农民看病时,碰到家庭困难拿不出医药费的,她就自己垫上。马玙说:“你知道老乡当时有多困难吗?有一次我们开完药,老乡说,您等一会儿,我出去一下,结果半个小时都没回来。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回家从鸡窝里捡了鸡蛋,要拿出去换钱给我们。这件事让我太难忘了。”当时,马玙的工资是56元,她每个月都拿出一部分钱给病人垫付医药费。“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己所能,为民解疾。”
带着这样关爱患者的执念,马玙走过了66年,很多患者成为了她的朋友。她说,做一名医生是他的幸运,做一名关爱患者帮助患者的医生是她一生的追求。
马玙仔细地询问患者的病情。(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一个放大镜、一支小教鞭,是马玙出诊必备。她说,带上这两个工具,一是为了现场看胸片,二是为了方便给病人解答病情。马玙有很多细小却暖心的行医习惯,每次听诊前,她会用手把听诊器捂热;听完前胸听后背时,她会自己走到患者背后;给老年患者做完检查,她要扶着对方下了诊查床再去开处方……,她说:“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传达的是医患之间最重要的平等观念。患者是弱势群体,做医生的不能高高在上。医生平等待人,给患者以尊严,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矛盾。”
不管什么人,找马玙看病,她都特别认真。有一次,一位在体检时发现双上肺病灶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根据检查结果尚不能明确诊断,马玙就建议患者先随访。一听说随访,患者就以为没有什么事,也不过来看病了。两三个月过去,仍然没有见到病人的踪影,她很着急,就千方百计地联系这名患者。病人知道后特别感动,没有想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还惦记他这样一个普通病人,马上赶到医院进行CT复查等相关检查。最终患者被确诊为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后10年没有复发。
每次查完房,马玙都会细致地叮嘱医生哪些患者需要更多帮助。(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马玙一直坚持出诊。为了尽快作出准确诊断,她常常亲自到CT室查看电子影像,及时给患者打电话告知病情,让患者安心。她说:“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爱。医生的一点点关爱,就可能改变患者的一生;医生一个小小的亲近动作,都可能在患者心里播撒一片阳光。”
“做一名精湛医术的追求者”
“您快90岁了,应该颐养天年,为什么还一直这么孜孜不倦地学习?”曾有人问马玙。她回答说:“面对患者,我们除了要有仁爱之心,还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做到诊断正确、治疗有效。医无止境,要真正成为医者,就要不断学习。”
马玙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刻苦学习,她经常查阅国外文献并把要点记录下来。(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从医半个多世纪,马玙每天坚持学习。年轻时下乡劳动,她随身携带一本《实用内科学》,一有空儿就拿出来读;她自学英文版书籍,攻克语言难关;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每次她都全程听课做笔记;她还经常查阅结核病诊治的相关文献,了解前沿信息。她说:“虽说我们是专科医生,但患者可能伴发其他疾病,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66载春华秋实,马玙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参加了17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工作,主编了《实用肺癌防治指南》《结核病》等书籍。1990年以来,她在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获得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8项。多年来,马玙还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马玙桃李满天下,她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已经成为业界大咖。(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
这就是马玙,她常用“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2021年是党的百岁华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卫生工作者,我永远不改初心,时刻听从党的召唤!”马玙说。
马玙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三八红旗手、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第三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马玙荣获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图片由北京胸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