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媒体聚焦
新医改半年 调查显示患者首次将基层机构作为就诊首选
  • 发布日期:2019-12-19
  • 来源:北京头条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今年6月15日实施以来,3700所医疗机构诊疗服务秩序井然,已完成门急诊量1亿多人次,出院近250万人次。改革总体平稳有序,符合预期,反响良好。目前,全市基层门诊量已连续32个月增幅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预计今年基层诊疗量将比去年净增700万人次以上。此外,根据相关调查,在就诊医疗机构意愿方面,42.4%患者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39%选三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首次将基层机构作为就诊首选。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以来,全市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全市门急诊量较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增长2.1%,其中,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40.4%,二级医院增长3.3%,三级医院下降5.4%。基层门诊量已连续32个月增幅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预计今年基层诊疗量将比去年净增700万人次以上。住院服务则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出院人次较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同期增长16.8%,二级医院增长4.7%,一级医院基本保持不变,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和出院量的结构变化符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要求。

      同时,医药费用得到持续控制。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医药费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今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来,医药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6.2%,增长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门急诊次均费用、出院例均费用分别增长0.9%、2.6%(未扣除物价变化因素),是近十五年以来费用增长幅度最低的一段时期,门诊和出院患者费用中医用耗材和检验所占比例下降。3700家医疗机构取消耗材加成后已节省费用11亿元。

      改善医疗服务得到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等五类慢病一个月或两个月长期处方超过2万张,开展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等服务,受到居民欢迎。建立国家和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178个,有16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线上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有3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线上多种支付服务。三级医院增加下午出诊医生数量,缓解就诊压力集中在上午而造成的院内外秩序问题。实施改善医疗服务和加强综合监管双百日行动,注重医疗服务细节,提升患者感受。80余家三级医院分时段预约精确到30分钟;近90家三级医院的门急诊缴费可使用移动支付,70余家住院缴费可使用移动支付,60余家三级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的线上推送,50余家三级医院实现了检查结果的线上推送,50余家三级医院取消了本院自制就诊卡,近60家三级医院实现了身份证直接挂号,80余家三级医院实现了医保卡直接挂号。无痛胃肠镜等检查预约周期明显缩短,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的67家三级医院中,17家压缩等候时间超过30%,预约时间超过3个月的10家医院平均压缩时间为29%,开展核磁共振检查的三级医院平均预约时间压缩到7天。住院服务效率改善,二、三级医院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为8.1天,较去年同期下降0.5天,明显快于往年速度。

      医疗服务补偿结构也得到了持续优化。按有降有升、结构调整、总量稳控的原则,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治疗等技术劳动收入占比增长了2.1个百分点,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检验收入、卫生材料和药费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2017年实施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和今年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使北京医疗机构告别了以药品和耗材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代之以技术劳动补偿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控制医药费用,加强公益性。

      在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和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方面也是效果明显。北京积极稳妥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25种国家集中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52%,已提前完成全年采购目标,预计一年可节省药费15亿元。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涉及心内血管支架等六大类,价格平均下降15%。

      据北京市统计局调查的数据显示,94.4%居民支持医耗联动综合改革,84.9%表示满意,77.8%认为负担减轻,78.2%感受到耗材检查费用下降,88%表示医疗服务得到了改善,97.3%认为费用能够承担。在就诊医疗机构意愿方面,42.4%患者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39%选三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首次将基层机构作为就诊首选,表明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信任加强,强基层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以来,通过多部门的有效横向协同和央地、军地医疗机构到医务人员的垂直协同,实现了加强公益性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改善医疗服务的目的,促进医疗机构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进一步加强,受到群众好评。

      东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同改革前相比增长27.2%

      在东城区,参加本次改革的医疗机构共有234家。截至目前,全区各医疗机构医疗秩序平稳,各项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没有群众关于改革政策措施的投诉与纠纷,改革符合预期。

      东城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以来,分级诊疗效果进一步显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量不断攀升。根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测,2019年1~10月门急诊人次达240万,同比增长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同改革前相比增长27.2%。在北京市对各区2018年度社区卫生绩效考核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中,东城区均位居全市首位。

      医药费用增长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月度、季度监测通报分析,区属二三级公立医院前三季度医药费用增幅等主要指标控制在较低水平,如医药费用增长控制在4.4%,费用增长幅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全市16个区中排名第一;门急诊次均费用控制同比下降2.9%,下降幅度全市排名第一。

      实施医疗服务改善行动,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提升。东城实现了预约挂号全覆盖,分时段预约精准到20分钟以内,院内无痛胃肠镜、核磁等检查项目预约周期大幅缩短;增加服务供给,医院内极少出现排队大于15人的情况;同时,拓展互联网+健康服务,建立健康东城APP,实现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推送等,有效缩短患者院内等候时间,引导有序就诊;持续优化院内停车管理,完善停车场自助扫码、移动支付或ETC自动扣费等方式,缓解就诊高峰时段医院周边和院内交通拥堵。在落实长期处方惠民政策方面,6月15日至11月30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慢阻肺患者开具长期处方307张。

      东城还不断保障智慧家医“1112”服务模式建设,促进家庭医生精准履行服务。“1”即建立一个平台,通过建立“佳医东城”健康管理平台,丰富线上线下签约服务方式,实现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实时性、有效性,线上签约达3.2万人次;“1”建立一个机制,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街道牵头,部门协同,开展精准履约服务;“1”建立一套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精准对接社区人群需求,分类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包括失能医养护综合服务包等;“2”建立两张网,即建立“互联网+物联网”两张网,创新服务手段,开展中药代煎上门服务,完成25000余剂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社会评价综合满意度位于全市之首。经过多年的实践,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两年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考核均为第一;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认同、认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显著增加,获得感显著增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达90.98%,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总体满意度达90.52%。第三方评价、社会评价综合满意度位居全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