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基层动态
董鹏:“多面手”的术者,“有温度”的医生
  • 发布日期:2021-08-31
  •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身为医者,要能解除病患身心痛苦;身为术者,要不断钻研积极创新;身为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传帮带;身为科普人,要有温度接地气。”这是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血管二科主任董鹏对“医务工作”最简单诠释,也是他从医多年的一份初心。

    他十分擅长心血管药物及器械研发、心血管介入治疗及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等工作,以自身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健康。

    从医之路:学医是意外的缘分

    董鹏用“机缘巧合”来形容自己的学医之路。在青海长大的他,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一直在部队从事医疗工作,也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子承父业去学医。不料彼时的董鹏物理化成绩一流,参加过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拿了三等奖,非常想报考与尖端科技相匹配的计算机专业。高考时却意外被提前批的医学院录取,成了一名医学生。

    “学医是一场意外,但是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技术革新同样吸引着我。”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医学枯燥的理论背后深藏着各种有趣的知识,特别是后期接触到临床,他也在与实实在在的患者和疾病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专业。谈及此,董鹏说:“学医是非常艰难的,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要记。如果光看表面这些生硬的知识点自然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若结合到具体的患者,特别是那种疑难病例,行医过程就变成攀登一座高峰。大家可以想象登山运动员把五星红旗插在珠穆朗玛峰上的激动心情!”

    董鹏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时,与普通的医学生没什么两样,在医院里实习轮转。因为他的努力和上进,在同批次医学生中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最终,他选择了“深不可测”的心血管领域。对此,他表示:“在诸多医学专业里,心血管领域的发展非常快,几十年来无论是理念还是器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个人是个典型的理科男,所以比较喜欢那些高难度、刺激的挑战,就像解难题一样,非常享受这个攻坚的过程。”

    之后多年临床行医的经验也造就了他“多面手”的非凡技能,对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均有所涉猎。值得一提的是,董鹏教授对计算机的爱好和熟稔,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在心血管药物及器械方面的研发范畴。

    现在的他虽已不是少年,却仍在追风,心血管介入领域就是他奔驰的广阔天地。

    医者仁心:手术台上与死神竞速

    工作上,董鹏是个时间概念很强的人,但对个人生活却非常“不守时”,经常忙得忘记吃饭。这些辛苦的背后,换来的是一台台成功的手术和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幸福。

    董鹏在心血管治疗方面很全面,尤其擅长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在危急时刻,他冷静、决断的理工科思维总能让他迅速判断病情,做出及时治疗。让他记忆深刻的病例是一位90岁得冠心病老人。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董鹏的手机五点就响了——是医院打来的,一位90岁患者通过航空总医院胸痛中心,送到了心脏监护室。急诊科医生迅速进行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avR导联ST段抬高,V3-V6导联ST段压低,T波改变,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这些急诊患者对董鹏来说并不陌生。几年来,他已经进行了近千台心脏介入手术,抢救多位重病患者。三代军人出身的他,将急诊介入手术看成“打仗”,面对凶险的疾病,他既有快速应急能力,又十分沉着、冷静。因此,他听完前方汇报后,迅速做出了反应,通知团队做好救治准备,同时立刻赶往监护室,快速做出初步判断:考虑患者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高血压3级,病情危重。

    面对这样一台高龄、高危、高难的“三高”手术,董鹏很坚决,一切以抢救病人性命为重!

    手术过程用“险象丛生”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因为患者血管病变重、复杂、合并钙化,历经万千险阻后才开通了左前降支。但因左主干病变,术中多次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患者意识丧失。好在有惊无险,最后顺利完成了左主干至左前降支的支架植入。在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董鹏接着进行了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介入治疗,完成了在无创呼吸机及IABP的支持下的完全性血运重建治疗,改善了老人预后,让其转危为安,重获新生。

    回忆起手术当时的危险情况,董鹏并没有一点后怕,反而幽默地说:“对有些大夫来说,高龄、高危可能是禁忌症,不敢做,但我军人出身,打仗就愿迎着困难上。”正是靠着迎难而上的精神,十几年来董鹏从死神手上救回了无数患者。

    前不久,他还在航空总医院发起和主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远程沙龙。邀请台湾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心内科王志鸿教授等专家,一起开展了8台不同特点复杂病变冠状动脉PCI术,并通过最新的技术进行直播,与同行在线交流,这一创新形式获得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作为这次手术沙龙的组织者,董鹏认为这种依靠新技术的直播、转播和在线讨论形式,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节约时间、减少支出,提高学术交流效率。”董鹏说,现在他的微信上有很多专业群,心内科的医生们通过在线各种形式讨论病例,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3C会议:立足临床,推动医学创新

    除了忙于临床工作,董鹏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他作为心血管临床病例讨论(Consultation)及创新(Creativity)和胸痛(Chest Pain)论坛(3C会议)的执行主席,连续多年负责活动的组织执行。

    “3C会议多年来吸引了数千位心血管医者同仁的参与。活动立足临床、开拓创新、着眼急症、专注学术,精心设置的论坛环节新颖多样。办会初衷是为了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综合培养、提高实践能力,最终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创新诊疗模式、提高服务效率,维护国人健康。” 董鹏说。

    每年他都会精心设置不同的论坛会场,例如开幕式与创新论坛、CTO论坛与手术转播、胸痛论坛、冠心病药物及介绍论坛、北京医学会心血管青委会论坛、药物球囊专场等。其实董鹏本人就是一个“创新达人”,截至目前他已经获得了8项国家级专利,创新产品被用于临床造福患者。所以,开展的创新论坛一直是一个保留节目,也是活动的点睛之笔。

    “葛均波院士一直鼓励年轻医生创新,他主导成立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就是打造以医生为主体的创新研发平台,鼓励医生从临床需求出发发明创造。正是在董院士的鼓励下,我不断根据临床需求深入研究,才创新出一些专利产品,目的就是为了把手术做得更完美,成为真正的匠人。” 董鹏说,他目前已经开始筹备2021年3C的会议,活动践行“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的理念,让更多医生通过临床分析得到收获和提高,不辜负心血管行业前辈们的期望。

    除了主持3C会议,董鹏还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心血管交流活动,先后多次远赴哈萨克斯坦进行手术带教。2020年疫情期间,董鹏还参与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线课堂视频录制,在CIT进行了公益性讲课,将宝贵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国际同仁。

    健康卫士:带着温度去做科普

    虽然工作起来没时间吃饭,董鹏依然抽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当天,董鹏作为医促会心血管预防与治疗分会青委会主委和专家代表和相关工作人员一道,前往吉林长春89岁抗联烈士杨靖宇警卫员黄生发遗孀杨戈老人家中,以送健康的方式,看望慰问抗联家属。在老人家中,董鹏主任关心询问杨戈老人身体状况,详细了解杨老病史,并为杨老量血压,仔细查体。根据杨老身体状况,董鹏主任代表医促会心血管预防与治疗分会向老人赠送了需要的药品。

    “医生不是单纯的治病,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医生们还需要有人文关怀,承担社会责任。”董鹏如是说。

    近些年,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参加电视台科普节目、2021年初还开设了抖音号、百家号,通过短视频进行心血管健康知识科普。谈及自己做科普的经验,董鹏认为:“医学科普不同于期刊论文,关键是要将学术知识转化为患者听得懂的大白话,既要通俗又要不失科学,更重要的是,更要带着温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其实,激励他投身科普、传递健康的还是一组数据。据了解,我国每年约350万人因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丧生。在保卫人民健康方面,心血管医生任重道远,而做科普是能够以点带面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做好预防。“3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我面对过患者和家属的各种问题,尤其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他们会有困惑、疑问、渴望、不解……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医科普获得释然。”董鹏说。

    今年年初,董鹏教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举办的“发现健康卫士”活动中,荣获了“2020健康卫士”称号。而在前不久,董鹏还先后获得心血管健康联盟颁发的“2020年一带一路友谊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称号以及《医师报》组织的“心血管内科摄影作品优秀奖”。

    一个人,如果心里想的念的都是爱和奉献,那么他必将是个有追求的人,他的为人处世也会写满情和义。董鹏就是万千优秀医生中的代表之一,因为心中有爱、肩负理想,被诸多患者信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