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动态>基层动态
丰碑无言 爱在延续——纪念“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诞辰百年
  • 发布日期:2021-01-18
  •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2021年1月15日,在我国“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诞辰百年之际,纪念张丽珠教授诞辰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线召开。

    1会场.jpg

    纪念张丽珠教授诞辰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直播现场

     

    2刘平.jpg

    张丽珠教授学生、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专家刘平教授主持活动

    纪念活动由跟随导师张丽珠教授,参与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技术探索过程的刘平教授主持。

    张丽珠名家研究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邀请国内妇产科学界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妇科肿瘤、围产保健、微创手术、妇科内分泌、生殖健康等多个领域,通过线上形式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以分享科普知识、青年学术论文交流、专家义诊等方式,从生命的起点守护妇女“育、孕、产、更”全生命周期健康。

    纪念活动在《梨花又开放》短视频中拉开帷幕。一部短视频记载着张丽珠教授的工作足迹,铭刻着张丽珠教授等几代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3陈贵安.jpg

    张丽珠教授的第一代研究生、生殖医学领域知名专家陈贵安教授发言

    作为恢复高考后张丽珠教授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陈贵安大夫与恩师朝夕相处38载,追忆往事仍历历在目,她清晰地记得老师答疑解惑时的严谨、面对急诊患者时的当机立断以及妇产科内分泌实验室的艰苦创建……“我非常幸运,张大夫是我的恩师,她爱党爱国,一心为患者,多年的临床积淀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使她可以更好地帮到患者,这些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身。”

     

    4乔杰.jpg

    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致辞

    回忆起当年参与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工作的情景,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在致辞中说,“时至今日,最难忘的,就是跟随张丽珠教授一起查房。耳提面命,她高屋建瓴的科学大局观、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我们这些儿孙辈的学生们受益终生”。

    乔杰表示,张丽珠教授从医从教60余年,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第一位,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创造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北医三院妇产科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在为广大疑难不孕患者提供优质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孕不育,努力阻断出生缺陷发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我国健康生育相关领域的源头创新,推动生殖医学基础研究到辅助生殖技术转化,推进妇产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勇挑重担,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妇产生殖领域再铸丰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当时来自甘肃偏僻农村,对科研工作一无所知,张大夫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具有科学思维,对妇产科内分泌有较深刻认识的合格的医生,我从心里感激她。”“老师对患者的大爱,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求索的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科研中精益求精的态度都激励着我们。”在视频里,张丽珠教授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们或述说着与老师之间最难忘的事,或表达着前辈的崇高品质和学术作风对自己的影响。

    张丽珠教授的女儿也通过视频,代表家人对以学术活动的形式缅怀母亲诞辰百年表示肯定和感谢,希望以父母名义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支持和引领北大优秀学子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再创佳绩。

    15日下午3点半,2021年北医三院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系列学术活动正式启动,以“守护女性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为主题的“网络义诊”开始。乔杰院士、刘平教授、李蓉教授等北医三院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的专家们,通过线上,分享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就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进入在线科普大讲堂环节,耿力等妇、产、生殖方面的6位专家,解析临床上的常见问题、科普健康知识,并与患者在线互动。马彩虹等6位专家则聚焦内分泌及辅助生育前沿技术,特别是在生殖微创外科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活动最后是青年论文报告会,来自生殖医学中心的20余位青年医生、研究人员和博士后全面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

    汗水与荣誉并肩,“试管婴儿”技术写入我国中学生物教材,并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周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2018年,北医三院辅助生育技术作为改变民生的临床技术唯一代表,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匆匆百年,丰碑无言。作为医学大家,张丽珠教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医术精湛,为无数承受疾病折磨的妇女撑起一片蓝天;作为科研学者,张丽珠教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促进了我国生殖遗传学全面发展,使无数个家庭得以尽享天伦;作为医学教育家,她倾尽所学,无私传授,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更把医者兼学者的责任和精神传于后辈,滋养着“创新”的种子代代相传,为追寻理想不断前行。    

    镌刻传承 勇攀高峰——追忆中国大陆试管婴儿开创者张丽珠教授

    “除了祖国,处处都不可为家”

    在北医三院,珍藏着一本记录张丽珠教授医学造诣的传记——《妙手握奇珠》,封面有一张她的照片。照片上,她着一袭合身旗袍,面容清秀、气质温婉,一双眼睛明亮、坚定、有神。这位籍贯云南大理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娴雅恬静的外表后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

    1921年1月15日,张丽珠出生于上海名门。其父张耀曾是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民国初年曾出任司法总长;母亲赵汶,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大学。“垦恳尽吾能,不暇问收获,辛辛尽吾时,不知有穷遏”,父亲当年达观不附世俗的谆谆教诲,如一缕书香,传承崇尚知识的好家风;“不为寻常女子,做于家国、于人类有用之才”,也成为张丽珠先生一生的写照,她为中国妇产科学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爆发,心中早有“报国志”的张丽珠,中学毕业报考了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期冀走一条“航空救国”的道路,后因南京失守,未能如愿从工,她辗转至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专心求学,立志以医报国。

    1944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M.D.)学位时,张丽珠选择了妇产医学,此后在近70年的职业生涯里,她再未离开。

    抗战胜利后,张丽珠深知故步自封不足以图存,她于1946年赴美读博士后,专攻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并在学术上初露端倪。在外留学生大多受人冷眼,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张丽珠内心油然而生,暗下决心让中国的妇产医学事业在世界有一席之地。由于她所做的肿瘤早期诊断研究属于前沿性课题,张丽珠在1949年受聘于英国伦敦玛丽居里医院,并于次年10月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丽珠毅然决定回国为国效力。然而回国的道路并非坦途,有人试图挽留她,张丽珠断然拒绝。在她心中,“除了祖国,处处都不可为家”。

    回国后,身为少数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知识分子,张丽珠成为国内第一批妇产科研究生的导师,她关注医学前沿进展,经她提出的研究课题如“硫酸镁对子宫收缩的影响”,至今仍是研究热点。

    1958年北医三院建院之初,张丽珠教授白手起家创立妇产科,带领团队全身心倾注在妇产医学事业上,为无数忍受疾病折磨的女性撑起一片蓝天。

    让不孕者实现做母亲的权利

    上世纪70年代末,她带领妇产科率先开展女性激素测定,奠定了中国生殖内分泌的实验基础。她还最早将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GnRH-α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妇产科和生殖内分泌临床上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张丽珠深受感召,她在生殖内分泌与不孕不育领域深耕多年,探索试管婴儿技术可谓水到渠成。

    1984年,张丽珠教授带领团队开始自主研究“试管婴儿”关键技术。

    然而,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医疗资源匮乏,技术力量不足。取卵用的引导穿刺针只有一根,用钝了去钟表店修;没有合适的容器,盛卵泡液的试管就放在保温杯里;没有现成的培养液,就自己配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新来……

    “当时真是一穷二白,我们对人卵的认识也少得可怜。”谈到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张丽珠说,“下决心搞这个技术是因为接到很多患者的来信,诉说没有孩子的痛苦。”

    历经三年艰苦努力,突破重重技术瓶颈。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成功诞生,成为我国生殖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较之其他国家,中国虽然起步晚了10年,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过30年不懈进取,ICSI试管婴儿、PGD试管婴儿、“三冻”试管婴儿相继在北医三院诞生。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从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辅助生殖技术已写入我国中学生物教材课本。在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选的“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中,位居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2018年北医三院辅助生育技术作为改变民生的临床技术唯一代表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攀登医学的高峰,不是一跃而上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张丽珠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生殖学已经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做不完的工作还在继续。

    2021年1月15日是张丽珠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追忆先生,就是要学习她求真笃行、魂系中华的家国情怀;我们追念先生,就是要学习她根植临床、医研融合的医学思想;我们追思先生,就是要学习她恪守信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历史如镜,回视往昔,更照亮前行的道路。诸如张丽珠教授等前辈洒下的汗水,早已化作殷殷沃土,滋养“创新”的种子代代相传,赋予北医三院人追寻理想的责任与勇气。 

    附录: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张丽珠教授和后任者始终把崇高的理想和平凡的职业结合在一起,所做一切努力的终极关怀始终定位于:从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的角度出发,用最简单、最安全的办法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并帮助育龄夫妇生育健康的宝宝,为民族繁荣贡献力量。

    2013年底,作为活跃在我国生殖健康临床一线医学家,乔杰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团队和汤富酬教授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次验证了MALBAC(基因组扩增技术)在胚胎遗传学诊断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团队同时还对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7月Nature杂志;

    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这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15年6月4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研究团队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人类原始生殖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相关研究。该项研究分别入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6年5月4日,MARSALA宝宝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降生,MARSALA为胚胎单基因疾病诊断的又一新方法。标志着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新冠疫情是危机也是大考,白衣执甲、使命担当,在武汉抗疫一线实践中,张丽珠教授的后任者也为治病救人和防控疫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产科质控中心主任,乔杰院士结合武汉前线的经验,总结分析临床数据,牵头提出的关于新冠肺炎孕产妇相关诊疗建议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就是否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问题,第一时间深入前线,深入调研分析,受邀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相关评论文章。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中国武汉地区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的最新研究结果。

    在疫情最早期,依托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平台,通过对既往及最新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成果发表于生殖领域国际专业期刊《生殖生物医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