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整合资源,他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日期:2023-01-11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分享:

  •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

    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病亡率,全面抓好“乙类乙管”方案细化落实,确保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防控措施优化转段平稳有序。

    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注重机制建设与能力提升 

    分级诊疗成效凸显

    为统筹优化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朝阳区建立了“四片一体系、四互一平台”的医联体工作构架,成立朝阳区中部、东部、北部和南部4个紧密型医联体。通过建立对口帮扶、责任主任工作制、慢病管理团队、业务指导、绿色通道、远程会诊及绩效考核评估反馈等7项工作机制,在业务、管理、信息、机制等方面强化分工协作,形成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网络。

    一、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长效机制,共同开展科室建设、专科协助、人才培养、技术帮扶、绩效考核等,促进成员单位业务能力同步提升。在医联体内部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机制,打破成员单位受限设备或技术不能开展检查的壁垒。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及会诊、转诊档案,开设胸痛、脑卒中等专科疾病及检查(CT、MRI)、病理和特色化验等绿色通道,检查和化验结果通过网络回传至成员单位。

    、推行责任主任、慢病管理新方案,巩固工作实效

    挑选高年资专家担任医联体成员单位的责任主任,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并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定期安排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到成员单位查房、出诊和会诊,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三甲医院专家诊疗服务。推动成员单位间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教学查房、人员培训以及业务指导等协调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建立慢病管理团队及管理系统,团队由朝阳医院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等5种慢病专科专家组成,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保障慢病患者回归社区。

    三、建立远程会诊、预约转诊新平台,确保内外联动

    建立远程会诊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可直接将放射、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影像及结果上传区域PACS平台,由朝阳医院专家出具报告并进行会诊、指导诊疗。建立预约转诊新平台,自2022年9月起启动基层预约式挂号转诊服务工作,突破医联体间与行政区间的转诊限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上转范围从区域医联体扩大至全市各医联体医疗机构。

    四、施行技术输出、人员交流新方式,加强帮扶力度

    根据朝阳区社区基层人才建设规划,制定面向成员单位的系列培训计划,免费接收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进修,开展以医疗基础、诊断标准、治疗规范与针对全科医师的“三基三严”等系列培训,组织高年资医师定期开展业务讲座,培训范围从医联体成员单位扩大至朝阳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五、建立绩效考评、反馈考核新体系,达成双向激励

    按照北京市及朝阳区医联体建设及评价工作要求,组织成员单位从转诊机制、能力提升、进修培训、远程会诊、资源共享以及结果互认等6个方面,报送数据信息及相关材料,规范实施“考前培训—考核—发现问题—再培训—整改—再考核”的社区考核流程,对成员单位的成绩和问题全部进行反馈。

    通过定期培训、业务指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发热诊室、输液等医疗服务,形成会诊、转诊、收治小循环,有效统筹利用了重症医疗资源,扩充了三级医院救治能力。通过专题培训、社区带教、进修培训三位一体的基层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专家基层出诊、健康讲座、远程会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上转“转得出”,下转“接得住”,有效缓解了区域医疗资源供给紧张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创新工作模式

    保障危重症救治

    根据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和工作部署,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医疗救治需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全院统筹、集中力量、分层救治、科间联动”的工作模式,保障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一、全院统筹,集中力量,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救治

    医院成立重症患者救治协调工作专班调度机制,由医疗副院长总负责,医务处处长、分管副处长协助,每日下午召开危急重症患者沟通协调例会,根据当日急诊接诊危重患者情况,将收治任务包干到各相关科室,同时统筹协调抢救设备及物资,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二、分层救治,科间联动,多学科联合查房保证高质量救治

    根据患者病情,实行分层救治。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为主收治危重患者,以内科学科为主收治重症患者,以外科及其他学科为主收治轻症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原则上收治到相应专科。同时根据治疗情况动态调整,危重症患者病情平稳后及时调整到内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科间联动,高效调配医疗空间,方便收治更多危急重症患者。为保障医疗救治工作同质化和规范化,医院成立专家组,实行多学科联合、分级查房制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ICU医生按楼层负责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病区的查房、呼吸机调控,与患者所在科室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每日访视全院新冠病毒感染危重患者救治情况并进行指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立了与各个学科对接指导救治的值班小组,24小时应急响应,保证每个科室在救治重症患者过程中,能够随时得到院级专家团队高质量的医疗指导和“专人专案”诊疗方案。

    三、扩充医疗救治资源,尽最大努力收治更多重症患者

    医院举全院之力,扩充医疗救治资源和床位。建立梯次人力资源储备,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医护人员急危重症救治专科能力;全院统筹协调,及时购置抢救设备和物资,保障临场科室使用;充分利用全院各区域空间和资源,将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的主要科室病房延伸到储备空间,实行同质化管理;通过全院各部门快速响应,扩容综合ICU床位;内科病房参与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另外设置隔离病房。

    四、加强分级诊疗协作,及时与周边二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联动

    医院积极推进与西城区西北片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与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展览路、新街口和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制定分级分类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疏通转诊机制,及时疏解患者,缓解急诊压力,腾出更多空间接诊重症患者。医院始终勇担社会责任,保证急诊收治患者的高压平衡状态,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有序开展,传承“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的百年院训精神,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护卫人民身体健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勇挑医者担当 护佑人民健康

    面对当前疫情形势,医院坚持把救治患者放在第一位,举全院之力,做好“四保”:保急诊、保发热、保重症、保必需,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一、 应诊尽诊,全力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提高发热救治能力。2022年12月以来,群众发热就诊需求持续增长,医院通过建设方舱便捷门诊、设立孕产妇发热专用诊区、优化调整空间等途径,有效扩充发热门诊接诊能力;抽调70余名医护支援发热门诊,“三班倒”24小时应对就诊高峰,千方百计满足发热患者就诊需求,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扩充急诊收治能力。医院紧急将原有急诊输液室、医生办公室改造为临时抢救室;紧急调配其他科室150余名医护支援急诊工作,根据需求持续动态补充;调用全院资源,安排专人与120衔接,缩短患者交接时间,最大程度提高急诊收治效率。

    延伸互联网医疗功能。互联网医院在北京市率先推出“发热诊疗专栏”,为出现新冠相关症状患者提供首诊诊疗和药品寄送服务。安排发热门诊、呼吸内科、儿科、耳鼻喉科、产科、中医科、老年内科等重点保障科室医师参加线上医疗,在原有24小时碎片化服务基础上增加实时接诊。

    二、应收尽收,提升收治水平及医疗质量

    全力持续扩充床位数。“新十条”颁布后,医院全面开放感染疾病中心床位,急诊科、危重医学科、呼吸科等科室陆续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并不断扩容病房数量,通过病房改造,扩增重症收治床位。同时,进一步发挥分院区作用,建立与本部联动机制,安排专用转运救护车,分流本部患者。

    科学分层收治患者。建立“发热门诊—急诊—呼吸亚重症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联动模式,对不同病房功能进行分层定位,呼吸ICU主要收治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患者,并为在其他病房住院进展为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进行保障和转诊;呼吸亚重症病房重点收治重型患者,提供不同级别氧疗支持。

    制定方案指导临床工作。结合国家方案及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和救治经验,牵头撰写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治疗流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治疗操作手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治疗规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自我照护手册》,内容涵盖诊断、分型、病情评估、诊疗措施、氧疗、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无创通气、有创通气、俯卧位治疗、住院患者的结构式病历和临床路径,居家照护指导等全方面,并定期更新。

    优化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医院每日召开各部门及分院区医疗救治例会,同时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牵头,建立新冠危重症MDT高级别专家团队,每日召开2次专家组例会,集中调度收治转运,进行重症患者巡诊会诊。医院派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担任亚重症病房医疗组长,指导救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设立呼吸内科咨询指导团队、临床药师指导团队、临床营养治疗团队、俯卧位通气指导组、气道管理和氧疗指导组、血液净化治疗组、重症护理技术指导组、皮肤护理组、中医康复团队等多个专科指导团队,为28个重症及亚重症病房提供统一标准的专业技术支持,持续提高诊治水平。

    三、全力保障特殊患者群体就医

    医院在完成常规医疗工作的基础上,始终重点关注孕产妇等特殊患者需求。除常规门诊外,孕产妇可使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APP足不出户进行线上咨询。门诊护士站建立由产检医生、质控组医生、联络医生、门诊护理、行政医生等组成的“疫情期间门诊病人沟通”微信群,指导患者自我监测方式方法、告知就诊途径及24小时咨询电话,持续密切追踪孕妇情况。科学规划孕产妇就诊区域,腾挪改造空间,增设2个发热孕产妇专用诊室,专人负责24小时接诊。动态调整剖宫产手术空间,保障剖宫产手术及时顺利进行。同时针对涉疫、封控和管控人员分别设置急诊、产检、分娩转运和隔离区域,分类安排产检/入院、预约下次产检。产科病房根据患者涉阳情况分为红、黄、绿色区域,对医生进行分区科学管理。

    “没有一个寒冬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将继续举全院之力,用实际行动彰显使命与担当,举全院之力,保障医疗救治工作稳定有序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北京儿童医院

    深入推进线上医疗

    畅通百姓就医渠道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为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北京儿童医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有效缓解门急诊资源紧张,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做好充分准备,多举措提升救治能力

    针对儿童疾病季节性特点、疫情扩散叠加,将很快出现发热儿童就诊高峰情况,医院提出“提前谋划、靠前服务”策略:发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专业影响力,对新冠病毒感染以及儿童发热处理等进行广泛科普宣传,增加老百姓对疾病的认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赋能,全面推进互联网诊疗,拓宽患者就医形式与途径,提升医疗务能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增加急诊医疗资源供给,拓展ICU病房,切实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二、把握关键热点,持续开展科普宣传

    针对全社会特别是患儿家属关心、关注问题,医院围绕儿童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儿童惊厥处置、儿童发热处置、如何缓解儿童流鼻涕和嗓子不适、儿童用药、新生儿感染以及互联网诊疗等内容,组织相关科室专家,持续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其中“关于孩子发烧你需要知道的17个问题”“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以下几点要牢记”等科普专题内容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权威及时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缓解焦虑恐慌情绪,引导家长科学理性就医、用药。

    三、开设云诊室,延伸服务深度与广度

    医院开通互联网初诊通道,同时开通互联网线上复诊和线下预约;利用VPN手段开辟50余间“云诊室”,把诊室延伸到病房和患者家中,只要患儿有需求,医生即可在“云诊室”接诊。“云诊室”有效延长了接诊时间,增加了出诊医生数量,同时也方便患儿在家中就诊,提升了就医体验,有效缓解了线下就诊拥挤状况。医院组建了包括信息工程师、药学、门诊管理以及互联网客服人员在内的24人综合服务团队,实时在线答疑,确保每一位医生都能尽快熟悉互联网云诊室的操作;每日针对系统操作、药品目录、出诊时间、患者操作、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问题持续改进,累计共进16次系统优化升级,确保互联网诊疗的高效顺畅。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用药安全

    依托互联网医院,医院创新“智慧服务”模式,持续丰富和优化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平台,增加了院内自制制剂发放平台,处方开具、处方审核等工作均在院内系统完成,实现了“业务跑在院外,数据留在院内”的模式创新;处方审核通过后才能推送至患者端,患儿家长认可并完成线上支付后,再由物流系统进行配送,消除了地域空间限制、跨院调拨等限制,既有效满足了患儿用药需求,又丰富了用药选择,同时减少了患儿在院内的聚集,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