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专题专栏>往期:首都医务工作者风采
初心·使命|“中国好医生”王荃:分秒必争,守护患儿生命之光
  • 发布日期:2019-10-31
  •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王荃,1973年4月出生,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急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她工作勤恳、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带领急诊科在医教研工作中充分发挥着先锋队、排头兵的作用。

      “一要有技术,二要冷静,三要耐心,缺一不可”

      急诊科以工作量大、病人病情危重程度高而闻名。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为小孩子说不清到底哪里不舒服,很大程度上需要医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对医生的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极高。对此,王荃要求自己的团队,接诊后必须能够迅速识别患儿是否有潜在生命危险,准确判断病情的发展方向,第一时间实施抢救。

      “遇到危重症的时候,家长着急,孩子忍不了。医生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双眼、双耳来判断,尽快准确诊断病情。”王荃说,“这时候,医生要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要有技术,二要冷静,三要耐心,缺一不可”。

      

      王荃为患儿进行诊治

      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与王荃深厚的“内功”不无关系。她先后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不仅在儿童危重症疾病的诊疗及机械通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参与了《实用儿科学》(第八版)、《儿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稿的编写及《罗森急诊医学》《儿童感染手册》等专著的编译。她说,永远不能预知下一位病人是什么样的病情,这就是急诊科的压力。只能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一次次挑战中战胜自我,这条道路没有尽头。

      “看到一个小生命被救过来,一切都值了”

      前不久,一名12年前王荃曾抢救过的女孩来医院看她,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当年的小学生如今已变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王荃还是一眼认出了对方。女孩在微信里写道:“我该有多幸运能遇到王大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救命之恩呢?致敬像王大夫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她给王荃的微信备注名是“最厉害的王大夫”。

      在王荃看来,那些走进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的患者们,把生命交给了她,而当他们康复离开后,一段又一段奇妙的缘分也就此生根发芽。“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曾助她一臂之力,她说遇见我们是人生之大幸,对我们医护工作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呢!”王荃说,“儿科急诊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喜欢这份挑战。看到一个个小生命得救,一切都值了!”

      

      王荃为急诊患儿做心肺复苏

      在急诊科,抢救按照色彩分出等级,红、黄、绿分别代表患者的危重程度。在分诊护士指导下按色彩候诊,有序的急诊能挽救更多的危重病人。急的病人不一定是重的病人,重的病人并不一定是急的病人,还有一种是又急又重的病人。现在、立刻、马上三个词叠在一起,就是急诊抢救的动员令。

      “其他科室的医生一般先诊断再治疗,或者说边诊断边治疗;急诊科需要边救命边诊治,或者说是先救命再诊治,这个过程有时候恰好反过来。”王荃认为,急需的病人应该在第一时间解决,不能让非危重病人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医技高超、诊断精确、处事果断,能啃“硬骨头”,是大家的“主心骨”。这是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成晔对王荃的评价。张成晔还记得王荃曾经凭借过硬的诊断能力,抢救了一个症状极不明显的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性命。那天天快亮的时候,一个患病毒性感冒的八九岁女童来就诊,来急诊时脸色和嘴唇发白,身体乏力,再无其他症状,家长觉得孩子没什么大问题,让大夫给开点药回家吃完睡一觉就会好。恰逢王荃上午例行查房,她发现孩子精神反应差,用听诊器听了听心脏,立刻觉察出问题没那么简单。“心音特别低钝和遥远,不对不对,快上心电图。”王荃立刻指挥道,心电图显示果然不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王荃为学生进行急救培训

      “高度怀疑暴心,暴心。赶紧联系心内科,快去药房取大剂量激素。”王荃急了,快速发出一系列指令。急诊科的医生一听“暴心”,立刻飞奔行动,大家都知道这是致死率极高的突发性心脏危急重症,能不能抢救过来就在分秒之间。果然,女童很快出现手脚发凉等心肌坏死的症状,但由于王荃高超的诊断技术和果断的用药,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最终康复出院。

      医学也有局限性,在急诊科常有生离死别。“见多了生死并不意味着对生死麻木。”王荃感慨,面对很多疾病,医疗作用有限,但医生一定要尽全力。“不放弃任何生的可能”,这也是王荃从自己的导师,同为“中国好医生”的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钱素云教授身上学到的最大收获之一,20多年的从医之路,王荃始终秉承,不忘初心。

      “我们更应该关注生病的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急诊患儿的家长,往往因为孩子病情急、病情重而更加焦灼,对医生、护士的态度也往往更加急躁,医患之间沟通容易“擦枪走火”。对此,王荃的态度是既要温柔又要坚强。在她看来,家长与医生对于医学知识有不对等性,还需要慢慢改变观念。对于医生来讲,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坦诚,把患者当自家孩子,有什么问题直接说清楚,不要含糊,这样反而会尽快争取到孩子家长的配合。“患者不易,注意换位思考。很多病人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希望,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将这份责任担当起来。”王荃经常对科室的同事说。

      

      王荃在“名医走基层”活动中为患儿义诊

      “没有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就是一句空话,但仅仅关注疾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生病的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这句话王荃常常挂在嘴边,也是她行医的准则。

      从医23年,王荃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北京儿童医院,将青春和梦想倾注于儿科急重症事业。因为心里惦记着患儿,王荃24小时待命,难得休息。“为了孩子,我们一直都在”,护佑祖国未来健康成长是王荃最大的心愿,也是她努力前行的动力。

      王荃曾荣获“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荃荣获“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