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1998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16-08-16
  •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基本情况 1998年全市人口10914571人,人口出生率6.15‰,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负增长0.55‰;人均期望寿命72.85岁,其中男70.97岁,女74.86岁。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23个,其中医院676个;床位总数69095张,其中医院病床66954张,比上年增加1128张。卫生人员总数16260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5976人,比上年减少3280人;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6.13张,医生4.76人,护士3.56人。1998年北京市卫生局完成基建投资17.768万元,比上年增长18.11%,竣工面积13.18万平方米。

      卫生改革 配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计算机管理医疗保险个人台帐,完成了计算机医疗行为过程控制的调研、医疗质量效益评估办法、单病种付费的研究等;出台了公费、劳保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规定,与“总控”改革相配合,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1998年全市公费医疗实际支出和人均支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48%和6.7%,同比增幅分别下降了7.22和9.35个百分点,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全年实际支出和年人均支出的增长率仅为1.09%和0.15%。

      平稳实施医药费“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效果明显。改革一年来,全市医药费总额增长15.1%,药费总额增长7%,明显低于改革前年均32%的医药费用增长速度,均未突破20%和15%的“总控”指标,仅一年即为社会减少14亿元的医药费负担。初步实现收入的结构调整,医院医疗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39.7%提高到43.9%,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开始得到体现。医院用“总控”改革带来的经济效益加大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医环境,让患者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

      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属24家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启动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12家通过检查验收的医院,精简内部机构45个,缩减人员编制10%,清退了50%的临时工,全面试行聘任制,优化了人员结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减员增效。

      预防保健 成立市、区两级防病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作用,落实卫生防病各项措施,保证了全年疫情的稳定,完成了市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甲、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数没有超出年初预定的防病指标;病毒性肝炎有较大幅度降低,发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64%;连续14年未发生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计划免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结核病、职业病、地方病控制在较低发病水平。

      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0.46/10万,婴儿死亡率7.58‰,两项控制指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再创爱婴医院8所,爱婴卫生院21所,我市爱婴医院和卫生院增至104所和65所,0-4月婴儿母乳喂养率已达90.3%,提前实现NPA终期指标要求。

      以迎接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确立“建首善、争一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目标,“迎检”期间,在城八区有386万群众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整治大街小巷,拆除违法建设近60万平方米,撤销占路摊群市场120个、摊棚1万余间,重点整治了8558户中小餐馆,城乡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卫生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7.8%。

      社区卫生服务 1998年5月,市政府召开了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市全面推开。市计委、市劳动局等8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市卫生局、财政局、劳动局联合下发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报销办法的暂行规定》。经过8个城区卫生服务站联合验收,先后确定纳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49个,资格认定医师121名。统一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站标准,实行科学管理和宏观指导;组织编写了全科医生培训大纲,上千名社区工作人员接受了系统培训。目前,本市城近郊区共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62个,覆盖了62%的居委会和48%的居民。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0.7万份,设立家庭病床7400张,为居民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达154万人次,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

      农村卫生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如期完成计划。设立24项工程,完成主体工程结构7项,完成投资825万元,其中被列为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10个卫生建设项目全部按期完成。本市“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已完成近九成。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功能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石景山等11个区县以及占全市乡镇总数56%的124个乡镇实行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并初见成效,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医疗机构布局趋于合理。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出现好势头。市政府年中召开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1998年工作目标;针对问题,又召开“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现场会”,指出思路,指导工作。至年底,开展合作医疗的乡镇、行政村分别达到222个和2315个,占全市乡镇、行政村总数的92.8%和5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176.13万,覆盖了农业人口的一半,比上年的39.3%提高了10个百分点。筹集合作医疗资金总额11355万元,参加合作医疗人口人均占有合作医疗资金64元。为提高合作医疗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全市14个郊区县开通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网络,率先在全国实行了远程信息管理;全面开展“免四费”;启动了“三个一”工程,即每个系统卫生院有一部合作医疗服务咨询与急救电话,给每一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建立一份健康管理档案,为参加合作医疗的60岁以上农民办理一个急救卡。部分乡镇开始试点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为明年我市全面推广合作医疗大病风险基金奠定了基础。

      继续开展卫生对口支农。截至1998年底,全市城市医疗机构已向农村派出下乡医疗队571支,医务人员7567人次,其中派出专家2385人次;诊治病人8.7万人次。无偿支援各种设备877台,价值304.2万元;办培训班412次,业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6127名;为农村医疗机构支援新技术132项。充分发挥支援单位人才、技术优势,使农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这项活动的开展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医疗服务全市664所各级各类医院,完成诊疗总次数5345.33万人次,出院74.56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25.21万人次;病床使用率69.86%,周转率12.06次,平均住院日19.89天。市属医院治疗总人次906.07万人次,出院患者14.73万人次,住院手术5.95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4.43%,周转率11.71次,平均住院日25.94天。作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继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继续抓好医院门、急诊改造,改善群众就医条件,20家医疗单位初步统计,已投入资金1.18亿元,大部分医院已完成电梯、电缆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朝阳医院、宣武医院率先实行中央空调,集中供气彻底改善了夏季病人就医环境,其他医院也相继改善就诊条件,安装空调1000台,更换1700个候诊椅,新增磁卡、投币电话150部,改造厕所、浴室200余间,粉刷楼道、围墙11万平方米,直属医院病人就诊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在加大门急诊改造的同时,不断推出多项便民措施,如规范服务程序,门诊计算机联网,实行一条龙服务,代病人煎药、开展汽车接送病人和家庭会诊等,受到病人、家属的欢迎。

      加强财务管理,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办法,开展了医疗成本测算的试点工作。与市财政局共同组织了本市首家大宗医疗设备政府采购,采取招投标方式,共购置急救车39辆,改善了市急救中心及18个区县医疗急救状况,并节省资金194.5万元。强化审计监督意识,基建维修工程审计效益突出,通过对30万元以上的维修工程和50万元新建工程实行分级审计把关,仅此一项,即为单位节约不合理开支1700万元,维护了送审单位的合法权益。

      医学教育和科研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召开1998年卫生科技工作会议,加快了我市重点及优势学科建设和发展,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投入,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市财政拨款重点学科建设2000万元,以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6个重点扶植学科,获市政府首批资助。首次以招投标的形式推动重点学科建设,收到很好的效果,各单位积极参与竞争,认真寻找与国外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的差距,制定本单位重点学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用经济手段引导对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疑难病症的联合攻关,实现了系统内部的强强联合。这一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医院医疗、科研整体水平的发展。加强原有5个高技术实验室的同时,新建了安贞医院高技术实验室。1997年度全市获各级科研成果145项,其中部级成果4项,市级62项,成果中多数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市卫生局系统又有10位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入选“科技新星”计划,全系统入选“科技新星”计划的已达57人,占全市入选总数的三分之一。有6人被市政府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其中胡大一、韩德民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3人被批准享受政府科技津贴;26人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继续推进医学教育,提高卫生队伍整体水平。完成了对北京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的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工作,教育条件得到改善,管理进一步规范。强化中专学校教育管理和质量监控,培训师资近千人次。经共同努力,首都医科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批准具有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资格,这对本市住院医师培训和培训临床学科骨干和技术带头人将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全国首家编写出《全科医生培训大纲》,为规范全科医生培训提供了依据。对13个区县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教育评估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卫生法治建设贯彻实施“国家献血法”,率先出台了《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地方法规。按照《条例》授权,又相继制定了有关血液调剂费用筹集、献血组织管理、医疗用血管理等配套办法。加大了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和工作力度,在五棵松307医院内设立了首家无偿献血室;组织了全市卫生系统万名适龄白衣战士志愿者无偿献血签名活动,占全市44%的白衣战士踊跃签名。在各级各类医院中推行节约用血,开展自体输血、家庭储血。1998年全市临床用血27万袋,比上年同期减少用血17000多袋,节约用血取得初步成果。

      深入贯彻有关法规,加强城近郊区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源厂、供水设备的卫生监督检查,结合城市卫生大检查和市人大检查《食品卫生法》贯彻落实情况,积极落实各项监督检查工作。与市教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检查和联合执法。针对保健食品市场、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业、集贸市场、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等内容,开展多次全市规模的监督检查,共监督检查4704户次,违法处罚650起,罚款20950元。监督执法覆盖率的提高,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保证了市民的食品卫生安全。

      实施“药品质量工程”,依法加强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广告、使用和价格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管理,不断提高我市药品质量。全面整顿了本市中药饮片市场,对本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重新验收;实施有效措施防止伪劣中药饮片流入本市,经过整顿,全市中药饮片质量有所提高,力争两年内质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在去年我国发生的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考验面前,全市卫生系统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在支援抗洪救灾和灾后防病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首都医务人员的模范作用。市卫生局先后派出160余名预防和医疗技术人员,组成25支医疗队、防疫工作队赶赴灾区,为灾区诊治病人62966人次,并完成大量的防疫工作。设立在安贞医院的北京市救灾药品捐赠站,承担了全市医药卫生行业及社会各界捐助药品的验收、保管、调运工作。两个多月共收到各界踊跃捐助的价值4248万元的药品和医疗用品,先后配发运送到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黑龙江、吉林等6省区;局直属34个单位捐款达300余万元。广大医务人员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灾区人民的高度评价。市卫生局抓住抗洪救灾这一契机,大力开展思想教育,印发《关于广泛深入地开展向抗洪救灾医疗队学习的决定》,贯彻江总书记抗洪救灾重要讲话精神,号召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卫生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抓好典型宣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做好王忠诚这一典型的宣传,并设立了“王忠诚医学成就奖励基金”。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以第十五届世界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为契机,成功地开展了学习宣传李桓英同志事迹的系列活动。在新闻媒体的大力配合下,李桓英同志20年来防治麻风、支援边疆、奉献边疆的感人事迹已广为人知,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反映,这次活动塑造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反映出首都医务工作者的本质和主流,是一次深刻而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医学基金会向李桓英颁发了首届“医德医风奖”。开展了为院士挂象活动,把本系统吴英恺等8位院士的巨幅照片挂上荣誉墙,用典型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以典型引路,同时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做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