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健康文化>史志资料
2004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16-08-16
  •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基本概况 2004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835个,比2003年减少240个,其中医院503个。床位总数77155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69850张,同比增加2860张。卫生人员总数153367人,比2003年增加49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6638人,比2003年增加4426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总数的75.06%。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6.04张,医生(执业医师)4.25人,护士(注册护士)3.60人。2004年北京市卫生基本建设投资41663.9万元。全年共安排基本建设项目18个,建筑面积达到297716平方米,已竣工的项目3个。

      全市人口1156万人,出生率4.56‰,死亡率4.61‰,自然增长率-0.05‰;人均期望寿命79.87岁,其中男性78.24岁,女性81.51岁。

      卫生改革 与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北京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调研,确定了改革的思路、方法、程序、步骤。积极开放医疗服务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与上年比较,股份制医疗机构增加了18.2%,达到305家;股份合作制医疗机构增加了28.8%,达到76家;私人医疗机构增加15%,达到1771家,3种所有制性质的医疗机构总数已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23.4%。优化整合卫生资源,重点开展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铁道部系统5所企业医院顺利划转到地方。修订和完善了《医院评审标准》和《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全面展开二、三级医院绩效评审工作,在7家医院实行了实名就诊卡制度,截至年底,总发卡量达到129075张。为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组织开展了两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平均降价9%,共计为社会让利约5亿元。

      社区卫生服务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方便的卫生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转建标准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截至年底,城区已建立了1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覆盖90%以上的居委会。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为社区中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目前70%的城市老年人拥有健康档案。继续在社区为老年人实行“三优先”服务,即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装了老年人家庭医疗与救助呼叫系统,老年人可以通过呼叫器及时与社区医生取得联系、得到医疗照顾。已经构建起以北京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为技术依托、以北京老年病院及各区县老年病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确定了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按照《意见》,以“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成立了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0个远郊区县紧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全部建成,远郊区县乡镇急救点完成32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病业务楼已动工建设,地坛医院迁建已完成选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4·22”非典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各项防治措施,切断传播链,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在非典定点医院收治的全市7名非典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对747名密切接触者实施了隔离医学观察。实现了对密切接触者100%发现、100%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00%管理和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其他病人零感染的目标。

      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突发人间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及相关6个工作方案,建立了全市人禽流感疫情监测网络,在69所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人、发热病人、重症肺炎病例的禽流感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在全市125所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类流感病例监测,在40家养鸡场和禽类市场、36个工地、12所大学、10所中小学、6个居委会开展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对可疑病人进行了初筛,避免了人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在密云灯会踩踏事故、怀柔剧毒化学气体泄漏事故、大安山煤矿坍塌事故、京民大厦火灾事故和重大交通伤亡事故中,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实施院前和院内紧急救援,现场检测剧毒化学气体、提出处理措施,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预防保健 召开了全市疾病控制工作会议,制定了防治流感、人间禽流感、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9个预案,以及北京市结核病防治规划、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大检查,继续加强对鼠疫、霍乱、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稳定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全市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01.9/10万。

      在市民中广泛开展了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大课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知识水平。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2010年)》,完善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和三级业务网络的建设,在全市开展了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摸清了全市精神卫生的现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建立1806家计划免疫门诊,全年开展儿童(含流动人口)免疫接种183.8万人次。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证持有率为100%,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基础免疫合格率为95.2%,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合格率为96.8%,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合格率为95.2%,乙型肝炎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为92.1%。相关传染病发病继续保持稳定。截至年底,全市连续20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连续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多数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病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妇幼保健 完成了0~6岁儿童残疾现状调查,共调查0~6岁儿童3万名,首次计算出本市0~6岁儿童现残率。启动了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工程,为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和婴幼儿提供经济帮助。孕产妇死亡率为15.18/10万,婴儿死亡率为4.06‰,继续保持全国最低水平。

      农村卫生 召开了北京市山区卫生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市财政投入8107.2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备购置,投入500万元用于农村卫生管理,投入1000万元用于基层卫生三项建设。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建设,重点加大山区、半山区卫生投入力度。投资1100万元为山区、半山区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40辆。投资1140万元完成了10个远郊区县26个急救站的建设。建设远郊区县农村急救站32个,在顺义、密云、延庆和大兴4个区县转建了4所以突出老年人服务为特色的区级老年病医院。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拨付资金2144万元,用于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抵御疾病的能力。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64%,全年为25万人次农民提供了报销服务。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城区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确定了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所有支援单位与受援单位都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书,并制定了5年规划,城市卫生资源支农措施全面落实。城区25家三级医院和35家二级医院共向郊区县派出兼职、挂职医务人员635人,参加义诊专家963人次,咨询、诊治24223人次,捐赠药品、医疗设备等折合人民币664.63万元。为社区培养精神康复医师150名,为10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精神卫生康复服务。

      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力度,资助3万农民进行了农村户厕粪便无害化处理改造。为方便残疾人,积极开展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建设无障碍厕位(所)330个,改造电梯60部,低位服务台70个,低位电话36部,各医院门诊病房主要入口全部坡化。

      爱国卫生 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北京市卫生村以及农村改水改厕、控烟、除四害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4个区、4个镇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市级考核验收。全市共有121个行政村通过了市爱卫会组织的创建北京市卫生村的考核验收,超额完成了市政府折子工程提出的100个卫生村的任务。截至年底,全市卫生村比例已超过20.8%,提前一年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2005年底以前要有五分之一的村达到北京市卫生村的规划目标”。全市农村改水普及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十五”农村改水计划。超额完成农村改厕任务,改造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32533座。会同中央文明办、全国爱卫会、卫生部等联合召开了第十七个世界无烟日大会,大力开展了禁烟、控烟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了市民吸烟状况抽样调查,初步摸清了市民吸烟现状,为有效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市大规模灭鼠活动和一次灭蟑、灭蝇活动,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对于预防疾病、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医工作 落实吴仪副总理“名医、名院、名科”指示精神,中医科技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共完成国家级、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845个,培训57450人次;在完成首都第二批19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基础上,启动了第三批11个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工作,启动了第二批10所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工作。开展了第三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44名国家级指导老师和12名市级指导老师配备了95名学术继承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顺利,3年来,共培养了83名优秀中医药人才。全面贯彻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扶持力度。2004年共更新区县中医院设备292台(件),培训乡村医生1500名,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中医服务水平。

      卫生执法监督 依法对卫生行政许可工作进行了清理,把事务性、技术性管理工作分解出去,集中精力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综合执法、属地执法的原则对同级部门间执法监督职能和市、区县两级执法监督机构职责进行了调整。卫生部门所有执法监督职能由执法监督机构统一行使,实行综合执法;区县负责辖区内所有执法监督工作,原由市级管理单位全部交由区县管理,实行属地执法。全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78000人次,检查各类市场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87490户次,采样40492件,罚款442.94万元,取缔非法加工食品的黑窝点200余个,打击取缔非法医疗机构1341个。

      行业作风建设 强化首都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协调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以及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首都公共卫生文明单位活动的意见》。打破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的界线,组织开展了首次首都公共卫生文明单位评选活动。按照中纪委、国务院纠风办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关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等5个相关文件。治理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行风建设及纠风工作制度,严肃行业纪律,在查处违规违纪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