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便民服务>健康知识>健康生活
【朝阳科普】呵护“双心”健康
  • 发布日期:2023-03-28
  •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65岁的周阿姨最近跟老伴怄了点气:入秋之后自己的血压比之前升高了一些,本想让老伴陪着去医院调一下降压药,可老伴不闻不问,还说是老了瞎折腾,原本控制在130/70mmHg左右的血压更是升高到了160-180/80-90mmHg。周阿姨自己觉得委屈,从来也不是矫情的人,高血压10多年一直吃药控制,也没有全面检查过,隐隐心底里还是有些担心的。而且最近除了血压高,晚上睡眠也不好了,心里烦闷得很,白天干活也没精神,胸口偶尔还一阵发闷。最后还是女儿陪着去医院做了检查,周阿姨各方面指标都很不错,没有发现肾脏或血管因素等病变。因为有多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有偶尔胸闷的症状,医生给阿姨做了运动平板试验和冠状动脉CT检查,也除外了冠心病。医生交代,周阿姨血压的升高跟情绪和睡眠不好有很大的关系,精神心理状态也可能诱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现在叫“双心疾病”,所以治病还得治心。降压药物暂时不做调整,但给临时加用了安眠药,给阿姨开导一番,又跟周阿姨的女儿交代平时要多关注老人情绪,家庭和睦。果然3天不到血压就恢复正常了,阿姨少了些心理负担,情绪也好了很多。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将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和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双心疾病是心理心脏病学的简称。目前已经明确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源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发性心动过缓、功能性期前收缩和心脏神经症等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心理压力过大时,一个心脏监测指标正常的人,也可能突发心脏病。甚至很多冠心病并不是由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引起的。

    目前发现焦虑、抑郁等疾病好发于心血管疾病患者。2005年北京10家医院的心血管专科门诊,对3260例患者调查发现,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双心疾病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对疾病认识的不足,进而引发的焦虑和恐惧。罹患心血管病是诱发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时精神心理疾病也是心血管病复发的源头。

    同时由于冠心病和抑郁障碍有一些共同的表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导致初诊时很难辨认。但他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冠心病病人的胸闷/胸痛常表现为运动时出现或运动时加重、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有晕厥/心动过速等伴随症状等。抑郁障碍的病人常合并睡眠障碍,伴有头晕、头痛、过度担心、悲观厌世或情绪波动大等等。但无论哪种,切不可自作判断,最好到心血管科门诊谨慎诊治,以免贻误病情。一旦考虑双心疾病,需要到专门的双心门诊,接受心理治疗、运动和康复训练的治疗。

    为了共同维护患者健康,我们的医生和媒体可以加强正确的健康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和药物、治疗的认识,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慌和猜忌。加强医患沟通,定期随访,提高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和参与度。指导稳定期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逐渐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同时加大社会支持,积极调动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增加关爱,为患者提供爱的港湾。帮助患者重拾自信,回归家庭,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