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便民服务>健康知识>健康生活
CT图像三维重建助力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攻坚克难
  • 发布日期:2022-04-08
  • 来源:北京胸科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2022年2月,一次偶然的体检,王先生发现纵隔出现1个近5cm的肿块,肿块位于前纵隔,靠近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及部分心包等重要组织器官,更加不幸的是,王先生左肺上叶还发现了1个近3cm的结节。一次检查发现2个病变,犹如晴天霹雳,而且医师告知纵膈这个位置的肿物,不及时手术很可能因为病变的压迫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呼吸困难甚至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王先生先后就诊了多家医院,接诊医师告知他因病变靠近重要脏器,手术风险太高而无法进行手术。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王先生和家人陷入深深焦虑。就在王先生一家陷入绝望时,亲属的一句话使王先生看到了生的希望。“去北京胸科医院找刘志东主任啊,他们那做这种手术有经验。”于是,王先生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北京胸科医院。

    入院后刘志东主任团队组织了全院多学科病例讨论:前纵隔肿块,边界欠清,考虑胸腺来源恶性病变可能;左肺上叶尖后段混杂密度影,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由于纵膈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刘志东主任提出采用3D重建技术,分割标识出患者肺、肿瘤、血管等各个组织结构,实现病灶区域的立体可视化,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中能够精准测量肿瘤大小,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毗邻关系。三维重建模型提示:病变累及心包、右侧纵膈胸膜、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基于3D模型,刘志东主任拟定了手术方案:正中开胸手术,同期切除纵膈病变及左上肺病变,准备行腔静脉、无名静脉切除置换术,部分心包切除修补术。

    经过周密的准备,手术开始。术中探查发现病变位于前纵膈,体积约4.0cm*2.5cm*2.5cm,位于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汇合区前方,累及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并侵及心包、右侧纵膈胸膜、右膈神经、右肺上叶。肺上病灶位于左肺上叶尖后段,与术前评估基本一致。有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操作更加得心应手,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在刘志东主任及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

    1.位于前纵膈的恶性肿瘤被完整切除;

    2.受侵的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及部分右无名静脉,部分心包、右侧纵膈胸膜、膈神经也同期切除;

    3.同时切除大血管也在15min内被置换成了Y型人工血管,避免了长时间缺血造成的额外损伤,切除的部分心包也被修补;

    4.同期还切除了位于左肺上叶的结节和右肺上叶的受侵部分。

    术前的精细评估和娴熟的手术技巧,使刘志东教授团队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全部的手术操作,一并解决了王先生的全部困扰。术后的王先生再无之前的沮丧和焦虑,准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来之不易的“新生”。

    如今,CT、三维重建等多种辅助诊疗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应用,使胸科疾病的诊断时间窗大幅度前移,病变的术前评估也逐渐走向精细化。技术的发展使胸外科手术正逐渐向小型、精准、微创化转变。面对胸部巨大病变复杂手术,北京胸科医院胸外二科刘志东主任团队始终坚守初心,积极应用新技术,使手术方案更加科学,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北京胸科医院胸外二科团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一套针对胸部复杂手术精准诊疗策略,并借助“直抒胸疑”手术直播周活动,与国内同道们进行推广交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老手艺”协同发展,共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发展规划,北京胸科医院胸外二科团队灵活地将尖端信息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结合,其中3D重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数十病例中,在精密测量病灶区各个解剖部位的体积与相对位置,引导术者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与神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弥补了二维图像断层的测量指示点选择受限、单一层面评估、图像不清晰等不足。同时胸外二科团队还积极利用术前构建的三维模型更直观、更准确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介绍手术方式,更加易于获得患者的理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技术链接

    3D重建技术:是精准治疗下应用的新兴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患者CT、MRI等医学影像原始数据导入3D重建软件,并三维建模,形成三维可视化模型,应用到外科手术领域,为医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病灶信息,精准定位病灶,精确划定手术切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