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便民服务>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糖友到底纠结啥(一)
  • 发布日期:2013-11-21
  •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 一、   新糖友——降糖药用不用  

      控制好血糖,就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的药饭前吃、有的药饭后吃……繁琐的程序让很多糖友望而生畏,甚至走入误区。  

      部分糖友陷入极端,有的干脆不管,听天由命;有的认为用药了万事大吉,既不查血糖,也不复诊,一个方案吃到底;还有患者盲目着急,凭感觉擅自调药。  

      面对糖尿病,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做到“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用点儿”。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办法;从生活方式入手,避免大吃大喝、吸烟喝酒;抽出时间来坚持运动,减轻体重;心态开朗、豁达一些,保持乐观,工作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必要时适当用药。把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五驾马车”灵活驾驭,延缓疾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  

      在用药方面应该尽量简便、易行,便于长期坚持。需要提醒的是,为预防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多数口服降糖药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佳剂量,最终效果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才能观察出来。因此,治疗之初要每周一次定期调整剂量,如果2~3周后降糖效果还不理想,就要考虑换药或加药了。  

    二、   小糖友——怕受伤动不动  

      如今,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儿童青少年也患上糖尿病,或者迈入了“准糖友”的行列。  

      小小年纪就与这么“难缠”的疾病相伴,如果不细心呵护,一生都可能后患无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糖友的家长却“心太软”,舍不得让孩子“动”,要么怕孩子碰伤了不容易恢复,要么担心孩子活动量太大出现低血糖等反应。  

      事实上,与成人患者一样,小糖友也需要充分的运动,这不但是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帮助改善心血管功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促进孩子骨骼与肌肉的发育等,带来诸多好处。因此,小糖友们最好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的适量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时、定量活动。可以选择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等轻松有趣的锻炼项目,培养兴趣。运动开始前,要注意调节好胰岛素和饮食,必要时可调整注射部位为腹部或将胰岛素用量减少10%,剧烈运动前还可增加饮食量或随身准备充饥食品或糖果。运动时,最好选择纯棉的衣物、鞋袜,以保护皮肤,运动后及时清洁。有感冒、发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视网膜并发症,或突感剧痛、视物模糊时,应避免运动。  

    三、   糖妈妈——怀孕了吃不吃  

      玲玲怀孕24周了,可最近却少了笑容,多了心事:产检“糖筛”时,她被发现患有妊娠糖尿病。从此,吃饭就成了让她“进退两难”的事情:管住嘴,怕营养不够,影响胎儿发育;多吃一口,血糖上升,又怕牵连孩子。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让肚子里的宝宝获得足够营养,是“糖妈妈”们的头等大事。首先,掌握热量需求。每天的主食应保证250~350克。最好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主食,用五谷饭取代白米饭,不吃长时间熬煮的稠粥、松软或黏性食物等,延长食物的消化时间。其次,少食多餐。糖妈妈要学会将一天的食物总量合理分配,不要像普通人那样一天3顿,而是将食物总量按个人饮食习惯,分成4~6次,每餐五六分饱就行了,临睡前适量进餐1次。这样既能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也不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再次,少吃糖及甜食。糖妈妈不是完全不能碰糖,而是要避免吃精制糖,比如含糖饮料、甜食等,以防餐后血糖快速飙升。最后,选择优质蛋白。糖妈妈最好保证摄入的蛋白质1/3以上为优质蛋白质,如肉、奶、蛋、禽、海产品、豆制品等,每天还要适量摄取牛奶等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