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的制备: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用天然微生物的某些成分制成的亚单位疫苗。
三类疫苗比较
项目 |
活疫苗 |
灭活疫苗 |
亚单位疫苗 |
抗原制备 |
用减毒或无毒的全病原体作为抗原 |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病原体杀死 |
以化学方法获得病原体的某些具免疫原性的成分 |
免疫机理 |
接种后病原体在体内有一定生长繁殖能力,类似隐性感染,产生细胞、体液和局部免疫 |
病原体失去毒力,但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后产生特异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 |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效果 |
优缺点 |
接种次数少,反应小,免疫效果持久。稳定性较差,并应考虑减 毒株毒力返祖问题 |
一般要接种2-3次,反应较大,维持时间较短。稳定性好,较安全 |
制品纯度较高,副反应小,需多次接种 |
常用疫苗 |
卡介苗、麻疹、鼠疫、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
伤寒霍乱、百日咳、乙脑、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
白喉、破伤风类毒索、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不同制备途径疫苗的特性,为什么有的疫苗只需接种一次,有的要接种多次,甚至有的接种多年后保护作用减弱,需要加强!
二、临床中疫苗的分类: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按是否必需接种分为一类疫苗(法定疫苗)和二类疫苗(自费疫苗)。一类疫苗是法定接种疫苗,宝宝去幼儿园报道必须要携带预防接种本。一类疫苗的种类及接种顺序为: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针、卡介苗;一月:乙肝疫苗第二针;二月: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剂;三月: 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剂、白百破疫苗第一针;四月: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剂、白百破疫苗第二针;五月:白百破疫苗第三针;六月:乙肝疫苗第三针,A群流脑第一针;八月:麻风二联疫苗、乙脑疫苗第一针;九月:A群流脑第二针;1.5岁:麻风腮疫苗第一针、百白破疫苗第四针、甲肝减毒活疫苗;2岁:乙脑疫苗第二针;3岁:A+C流脑疫苗第一针;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剂;6岁:A+C流脑疫苗第二针、百破二联疫苗、麻风腮疫苗第二针。二类疫苗是非法定的、需要自己付费接种的疫苗,那这类疫苗是否有必要接种呢?这类疫苗一般包括:流感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对于这类疫苗,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及宝宝的身体状况、当地流行病特点来决定。比如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即便孩子接种了23价肺炎疫苗,仍有可能患这23种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其他病原导致的肺炎,因此并不是说孩子接种了,就不会再患肺炎,并且它只适用于两岁以上体弱多病、免疫功能正常者,但不适合健康宝宝;流感疫苗则对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于轮状病毒疫苗,则由于疫苗的菌株不一样,可能每年需要接种。因此,家长在接种此类疫苗前需要向相关工作人员咨询好接种适应症,根据自家宝宝情况再决定是否接种。
三、预防接种后可能表现及不良反应处理。
疫苗接种后可能有以下表现:低热、针孔处红肿、硬结、触痛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此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以上反应多在1-2天内消退,少数儿童可持续3天以上。接种反应较重时,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发炎。孩子出现不良反应,家长不必太过紧张,轻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加强观察,多喝白开水,并注意保暖即可;若出现反复高热不退、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需及时送往医院;极少数儿童接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因此,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观察半小时,保证能及时得到救治。
疫苗的保护作用不是百分之百,预防接种可以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极少数人因为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症状要轻很多。所以家长们还是要严格按照合理程序实施接种,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使宝宝获得和维持高度免疫水平。